《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几年来每一学期的数学广角学了些什么。 探索例5时,应当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通过读题、说题意,使学生明白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画、试试,再来讨论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 )和( )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这个积表示( )。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单元知识进行概括,建立知识结构;
2、会解决实际问题;
3、归纳整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获得收获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脉络。
教学方法:引发矛盾,引入课题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多元评价,建构知识应用实际,解决问题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引发矛盾,引入课题
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投影]老师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数型质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你们说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猜这个谜语,我们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呢?
说得有理,我们学过有关数的知识很多,就像刚才我们在猜谜时就用到了数的整除中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复习数的整除,板书:数的整除复习
齐读课题,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们就开始复习。
二、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1、 集中呈现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学过的数
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整理在下发的纸上。(请大家认真讨论商量,并由组长记录)待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既完整,又科学合理。巡视
2、 逐个梳理
1)小组活动:请大家在小组中,每人挑1至2个名词说说意思。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示随意在黑板上贴出各个名词)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数的整除这部分首先学习的是整除,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再推荐代表发言。(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
提示:整除是基础,整除前提下产生了约数与倍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步引出公倍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奇数、偶数等。)
说得真好!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对于今天整理出来的数的整除脉络图,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过整理,可以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3、 自学课本,看一看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
三、应用、解决问题
1、填空题
在1----20的自然数中,有( )个奇数,有( )个偶数,有( )个质数,有( )个合数,奇数中的( )是合数,偶数中的( )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3、选择题
(1)一个合数的约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如果a 和 b 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
A) a B) b C) a b D) 1
4、判断题
(1)整除一定是除尽,除尽不一定整除。 ( )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 )
(3)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 )
(4)24分解质因数 24 = 22231 。 ( )
(5)一个自然数的最大约数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数。 ( )
5、把下面的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两类,你能想到几种?
2 15 8 17 20
四、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今天我们共同上了一节数的整除的整理与复习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大家特别聪明、好学,老师很高兴与大家共同渡过了这美好的40分钟,而且我们已经是 多次合作,所以我想与大家做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老师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好吗?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1位数字,每一位数字依次是:
1)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数;
4)质数中最小的两个数的和;
5)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6)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
7)有约数2 和3 的一位数;
8)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
9)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都是 7 的数;
10)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11)最大的一位数 。
同学们以后有事需要老师帮忙,随时call我。
这节课上到这里可以吗?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 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就是( )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用字母表示是( )。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 )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 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 体积越大。( )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
2、 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