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青海高原一株柳【精选9篇】正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精选9篇】》

时间: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1)    贺知章的《咏柳》(2)    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3、教师示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三、学习写字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四、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抄写课文生字2遍。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1、学习第一部分(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3) 3、4节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2、学习第二部分(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b朗读第五节(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六、七两节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经历)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三、学习课文第八节。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2)齐读这节。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板书设计:15青海高原一株柳惊见    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神奇     形状  枝干                         叶子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2

看拼音,写词语

tiě   zhù     nüè  dài    cuī   huǐ    ɡē   sònɡ    zhuó  yuè    rèn  xìnɡ

(      ) (       ) (       )  (       )  (      )   (       )

给加点字注音

伫(       )立    深邃(       )   赭(      )红色    青石嶙峋(           )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作者是(            ),他的代表作是《              》。

文章总共(     )小节。给我们描述了一株              、             、            的柳树生长在               、                、                的青海高原上。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3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利用其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了学生探索、发现、研究的空间,成为教师创设情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激发学生思维,释疑解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3、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锻铸”等10个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体会作者见到柳树时的情感。透过语言文字来体会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高原,引入课题。

1、〖板书:青海高原〗齐读。

在你的印象中,青海高原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交流。

2、(屏幕上出示描写青海高原的一组词语)

这是描写青海高原的一组词语,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能够读准确。

广袤无垠的原野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铁铸一样的青山  赭红色起伏的原地

简洁而开阔      悲壮和苍凉

要是能够让同学听了你的朗读可以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就更好了,谁愿意再来试试?

(相机指导朗读——)

“广袤无垠”——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嶙峋”——看这张图,山石突兀高耸的样子就是青石嶙峋。(出示嶙峋的山峰图,使学生对于嶙峋有直观的了解,并理解山石突兀高耸为“嶙峋”。)

“深邃”——词典上解释为幽深。在这里形容天空,说明什么?高远,没有任何飞鸟,一片死寂。

“凝滞”——“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云团滞留在天空中,一动也不动,死气沉沉的。

“悲壮和苍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身处这样的荒原,了无生气,内心的悲凉油然而生。

3、读了这些词语后,你能任选其中一两个词语来描述你眼中的青海高原吗?(在我眼中,青海高原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只有……)

4、小结(屏幕显示高原风景图片切换并投射文字,配乐引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青海高原环境恶劣的认知,为下文感受高原柳作铺垫):

同学们,作者站在茫茫高原,一眼望去,这里没有清澈迂回的河流,只有(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没有松软肥沃的土壤,只有(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没有鸟语花香的生机,只有(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站在这简洁、开阔而又苍茫的荒原,作者内心更多了一份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5、可就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却有着这样一方壮观的独立的风景,那就是“一株柳”。〖板书:一株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设计意图:通过媒体出示的青海高原的一组图片以及胡琴演奏的音乐渲染,一开始就给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带来一定的冲击力,使学生在图片与音乐创设的情境中尽快进入角色,与老师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弥补对于青海高原认识的空白,充分感知高原的恶劣环境。老师以自己真诚的爱、真挚的情关注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

(二)、走近柳树,感受神奇。

1、同学们,想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吗?请你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5小节,边读边想象: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最好能用上自己的词语。

(屏幕出示课文第5小节内容)

2、学生读课文,交流。

3、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大家去细细默读这部分内容,抓住其中关键的词语,能够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4、学生默读课文,作批注。

5、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谁来挑一处读一读,说一说。

6、交流:

※叶绿如墨——(屏幕出示第三个句子)

学生交流,(点出“苍郁”“深沉”)。

——大家见过这么绿的叶子吗?——那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是啊,这株柳树的叶子少了一份青翠,少了一份鲜活,多了一份苍郁和深沉。够特别的吧,谁来读?

——这样独特的绿源自于“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点出“独特锻铸”,“锻铸”的理解是一个难点,这里通过媒体操作强化学生对于“锻铸”的注意并思考其含义)什么是“锻铸”?是的,将铁高温熔化后倒进模子里成型的过程就是“锻铸”。这里,谁“锻铸”谁?——是啊,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锤打着它,磨炼着它,使它拥有了这样一份独特的绿。

〖板书:叶绿如墨〗

——多么奇特啊,一起读。

(将屏幕投射内容切回第5小节)

※枝干坚硬——(屏幕出示第二个句子)

学生交流。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的枝干有这么坚硬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多么柔顺啊,诶,它怎么就有这么坚硬的枝干呢?太神奇了。谁来读读这句话?——硬到怎样的地步?(刀都刻不动的地步,像铁一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点出:生铁铁锭的色泽)——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铁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金属特有的“铮铮”声。谁来读?一起来!——这又是它奇特的地方,枝干特别坚硬!

〖板书:枝干坚硬〗

※高大粗壮——(屏幕随机出示第一个句子和第四个句子)

学生交流——(点击“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点出这组数据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树的粗壮)你读书可真细心呀,从“两合抱粗”和“百十余平方米”看出了它的高大。——“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来,我们两个演一演。这么粗的柳树你们见到过吗?而且,你看,“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那树冠得多大?(三个教室那么大)你再试试?谁再来?一起来。你还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了它的高大?

〖板书:高大粗壮〗

(点击“巍巍然撑立”)

先来读好这个词“巍然”,不够高大,再读!——“巍巍然”就更加高大了,你看到什么了?对啊,这是一株参天大树啊!——读完整了“巍巍然撑立”——“撑立”手掌用力抵住就是“撑”,让你感受到什么了?(艰难,不容易)——再读这个词“巍巍然撑立”!——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顶天立地的气势来!——多么高大伟岸的身躯啊,一起读!

7、(屏幕投射高原柳的图片,在前面理解文字作铺垫,到这时出示高原柳的图片,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一株柳树。看,如墨的绿叶,坚硬的枝干,高大的形态,在茫茫高原的映衬下,处处显露出它的奇特。一起来读好这部分内容。

(屏幕投射第5小节)

齐读第5小节。

8、这株柳树这么神奇,所以作者在高原上一眼瞅见它的时候,不由得(卡片出示哦)了一声,这一声“哦”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惊叹)

9、所以,作者对这株柳树发出这样的感叹(屏幕出示第2小节内容并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10、读好这个词(卡片出示)望而生畏。“畏”是畏惧、害怕的意思吗?不是,而是“敬畏”。同学们,看,放眼望去,茫茫一片,独有这株柳树,苍郁挺拔,傲然伫立在天地之间,作者内心惊叹之余,更多了一份敬畏。让我们随着作者,怀着同一种情感读好这段话。

再次齐读第5小节。

【设计意图:采用找词、读词、品词、批注的教学形式,目的就是让学生潜心会文本,静思默想,更扎实地从词切入,读出形象,再读出精神,从而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此刻,再加以媒体手段(如文字的出现、强调,图片等)的适当运用,更加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得能够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实现了自我超越。当他们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起来时,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三)、走入柳树,感悟精神。

1、除了这里,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柳树的敬畏之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6、7两小节,找到相关的句子,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体会。(屏幕出示第6、7两小节内容)

2、学生读文。

3、反馈交流:

※“自古以来……不可思议的奇迹。”(屏幕出示这部分内容)

(1)读句,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请2~3个学生畅谈感受。

老师相机点评:

·是啊,同学们你看,持续的干旱把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保存了生命,那多不寻常啊,真是一个奇迹!

·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干旱的时候连续半年都不下一滴雨,冷的时候达到零下几十度,这可是举世公认的“生命禁区”啊!读好这两个词——(点击“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继续强化认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它所经历的考验只有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吗?不是,远远不止这些啊!青海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是“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但它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年复一年地伫立守望着。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太令人…,再读不可思议的奇迹。

(2)作者就在这样的猜测和想象中,对于柳树的敬畏之情愈发深刻了。一起读!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起死回生。”(屏幕出示这部分内容)

(1)学生起来谈感受。

(2)同学们,这里出现了一连串的“多少”“又”,在这简单数字重复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呢?

(3)你看——(音乐起,老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能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体悟),你体会到了什么?

(4)这样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肯定想象不出有多可怕!听——(播放声音,使学生能够临其境、想其形、悟其神,为下面的想象说话和感情朗读做准备)它们就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急骤的风雨,夺目的闪电,轰隆的雷声,此刻,你仿佛看到这株柳树——?(指生想象说话)是啊,柳树正不断遭受着这样无情的摧毁,读——(屏幕投射)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5)当它就在这样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会告诉自己(音乐继续播放,触发学生的想象)——学生想象说话。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所以,(配乐引读)它被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就这样,它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是的,它在频遭的摧毁中与死神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所以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6)此刻作者所敬畏的已不仅仅是这株柳,更是它所具有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就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不屈不挠!(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媒体出示的图片、文字以及音乐渲染,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进行张扬个性的对话。在这里,学生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不断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

(四)、总结回读,预留空间。

1、就这样一年,十年,几十年,上百年……它不断地生长着,壮大着,造成了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屏幕出示,读第5小节)

2、这就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真是一株——(屏幕出示,回读中心句)。

3、那么,作者描写这株柳树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他在后面又为什么还要提及家乡的灞河柳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媒体出示的两段文字,设计了一个回读的环节,既有效地兼顾了文章的整体性,有使得操作简洁而明了。】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撑立

伫立

教后反思:

从“撑立——伫立”。这个“伟大的发现”曾一度让我欣喜若狂,找到“撑立”这个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是一大欣喜,以此为支点,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此为线,让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此为轴,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最主要的是,要给“撑立”找到一个丰厚的文本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烘托下血肉丰满,巍然屹立,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柳的高大形象,这叫“以境造像”,“以语生情”,最后我把本课的教学意境追求定位在语、像、神三位一体,共同生成上,语成,则促像,像成,则悟神,从语切入,读出形象,读出精神。读懂一个词“撑立”,同时也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达到了 “言、意共生”的目的。于是,“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保全生命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词句,便被调用到“撑立”身边,成为丰厚它的语境。 “仿佛看到它被摧毁的样子了吗?它会默默地告诉自己”等联想,便是促其形象生成;由像生意,既精神。语文教学最终要给孩子留下什么?语言、形象、精神。读懂一个词,读懂一棵树,也读懂了一种精神。如果课上下来,孩子们从这棵树身上感受到了一些东西,受到了一些触动,引起了我们一些思考,这就是收获了。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4.能通过课文关键词句体会“撑立”的具体含义。

5.学习对比反衬的作用及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简案)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认识文章结构,理清脉络。

三、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引用简短故事,理解“灞河的柳树何以名贯中外”。通过具体的语句了解灞河柳树的生存环境。

四、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练习抓住重点词表现文章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段落顺序:5→3、4→6、7→9→2

一、回顾课文内容。

1.齐读课题。

2.过渡: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出示,指名分别读这两段话:

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3.通过这两段话,我们知道,这是一株(平常  神奇)的柳树。

4.过渡:一株我们常见的柳树,有什么神奇的的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这棵柳树。

二、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注意观察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这株柳树的什么特点。利用课文提供的信息,圈画出描写这株柳树特点的词语或句子。想一想:这是一株           的柳树。

2.交流:这一段共几句话?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重点词:铁锭  锻铸),说明白感受,朗读出感情。

每分析一句,概括一次(并由学生写到黑板上):这是一株           的柳树。

(1)……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茂盛、浓密,生命力旺盛……

(2)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坚硬……(对比我们这里的柳树树枝树干的色泽,理解苍郁、深沉。)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色泽深沉,厚重……(我们这里的柳树叶子大多是什么颜色?)

(理解“锻铸”——锻,是把金属加热到软化的状态,通过外力击打,形成所需要的形状,工业上把这一过程叫锻造;铸,铸是把金属融化后的液态物倒入事先做好的模具中使其冷却成形。金属是要经过无数次烈火焚烧和人工打磨才能打造出器具的。在这里,是指什么呢?)

……

3.出示句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巍巍然撑立。

理解:巍巍然——高大雄伟的样子。

是啊,经过这么细致的描写,这株柳树就真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齐读本段。

(2)“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这里与“立”字组成“撑立”一词,难道仅仅表现了这株柳树的高大吗?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一个如此艰难又极用力,极奋力的词语来描述这株柳树呢?

三、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仔细阅读课文3、4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出这株柳树生长地的环境特点,并在文中找出具体表现这个特点的词句。

2.读与说,交流,相机出示青海高原环境资料。

可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高原?

先用词语概括,再通过对具体的词句结合朗读来表现“环境恶劣”。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

青海高原环境资料:青海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这里全年降雨稀少,有时连续两季不下一滴雨。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快,气候恶劣,是生命的极限区乃至禁区。

3.这是一个极为严酷的生存之地,让我们用朗读表现出来。齐读: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zhě)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小结过渡:就是在这样       的恶劣环境中,我见到了唯一的一株柳树,并且能长到这样(根据板书概括),我们不能不去猜测,它该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在这生命的极限区中“巍巍然撑立”!

4.出示: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1)齐读。(读出疑问、惊奇)

(2)过渡:这株柳树又是怎样神奇地生存下来,壮大起来,造成这么一道独立壮观的风景的?

四、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6、7自然段,追随作者的想象,看看这株柳树经历了怎样的危险和艰难,才能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哪些词句体现这株柳树生存之艰难、生命之神奇?圈画出来,边读边体会:这是一株          的柳树。

2.按段落顺序交流,关注重点字词。

(1)……全毁了……只有……奇迹般地……——生命的奇迹

(2)自古以来……更为严酷的寒冷。——生存的艰难

(3)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理解句子意思)生存的残酷

……

齐读后,师根据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引读第5自然段:你看!(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这是多么艰难而又顽强的“撑立”!这是生命的奇迹!

(4)过渡:年复一年,这株柳树又经历了怎样的危险与艰难?课文第七自然段的哪些词句表现了它的生存的艰险,哪些表现了它生命的神奇?

结合具体的句子和词语,边读边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多少”在这里是表示疑问吗?)

通过四个“又”再次深入理解“撑立”的含义。

(虐杀无数生灵的高原风雪摧毁它了吗?它怎么样?——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它屈服了吗?这是怎样的一株柳?多少场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它害怕了、放弃了吗?它怎么样?——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新条。这是怎样的一株柳?被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株柳?)

四个“又”及排比句式给人带来的强烈震撼。

指导朗读——多么。自读。

(以“这是一株        的柳树”这主线。)

(5)师引述,生读课文内容:经历过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经历过一场场铺天盖地雷轰电击,它——,它无疑经受过——,却能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本内容供选用)

师:狂风中,它——挺立着,暴雨中,它——支撑着……

3.写话练习:

请选择其中之一,或是另外假设,结合自己的理解力,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内容要能够表现这株柳树生存之艰难,生命之神奇的精神。

冰天雪地,狂风呼号,                        。

闪电撕开天幕,劈开树干,                             。

干旱,持续的干旱,几个月没下一滴雨了,                      。

……                                                        。

4.交流。突出这株柳所表现的精神。这是一株          的柳树。

5.交流后出示第7自然段部分,强调排比句给人带来的震撼。

(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师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而神奇的精神!这是生命的神话!

过渡:回想我家乡的灞河上那些引发无数诗家词人作诗洒泪的、那些安逸舒适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啊——出示,齐读: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什么叫“相差何远”?)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主题。

1.将这句话改变说法,体会句意(理解:相差在哪里?可指名读第8自然段相关内容)。

(读出惊叹质问的语气)

师:既然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写家乡的柔柳?反衬什么?(反衬,强烈的对比用以增强表达力度,衬托出青海高原这株柳生存的艰难和危险,生存及生命的神奇。)

再读这句话,利用句式直接导入第9自然段。

2.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

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你从“九十九”和“一”这两个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或“九十九”代表什么?“一”代表什么?)

4.教师反问: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让我们用作者的话来回答。齐读: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

5.出示第2自然段,再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归纳板书: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理解:伫立——长时间站立。说说这里为什么用“伫立”。

再读,读出悠远、年长的感觉。

过渡:这株柳树的神奇让我——(望而生畏),理解“畏”——这个字里,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探究写法,总结全文。

1.带着对“望而生畏”的理解读课题,你想强调哪个词,为什么?

2.(1)从课题看,是写物的文章。你认为作者仅仅在写柳树吗?(2)哪些人也如这株柳树一般,巍巍然撑立在你的心中?

3.交流后在课题下板书:借物喻理(或人)

4.结语:我们认识了一株神奇的柳树;这株神奇的柳树,让我们读懂了一种精神和信念,那就是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我们都应该像这株柳树一样,聚合全部身心之力,成就一片绿阴!创造命运的奇迹!

七、作业。

1.练习朗读,抄写词语。

2.结合学习感受,用“撑立”和“伫立”组成一段话,表现你心中的这株柳树。

3.积累:分别摘录一首与“边塞”和“柳树”相关的诗词。

板书: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借物喻理)

这是一株         的柳树

--------------------------------------------------

---------------------------------------------------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喻理于物(借物喻理)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文章始终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一句构架全文。而全文结构紧密,多处词句存在有紧密的内部联系,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切割、重组、勾连是设计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5

课文很长,很美,很深,这样的课文对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初教此文的教师来说,也同样如此。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段,如第5节,如第7节,可惜没有要求背诵,只要求背诵最后一节,这节当然好,但前两节更好,因此我也要求学生背诵了。

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让人无法想象这一“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读后震撼,但与生活实际却很远,学生怎么能感悟?

还是开门见山,循着我的感受入手吧:“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谁读了此文,不也会“哦”几声呢?那就在学课文的时候一起“哦”几声吧。

为什么?为柳树独特刚毅的外形,为柳树生存环境之无法想象的艰难,为柳树生存的奇迹,为柳树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为柳树傲然于世的气概……

“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以“柔”著称,但在不一样的环境里居然可以如此刚强坚韧,环境造树之必然啊!

直奔第5节,三句话,写了树阴、树干和树叶:一句一句地读,树阴如此之广,百十余平方米;树干如生铁锭般坚硬;树叶却是深沉苍郁的;这样的一株粗实坚硬的柳树真是“奇迹”!

感悟“撑立”,支撑着站立,多不容易呀!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要说一站就是多少年了,就是一天一个月都难,一年也绝不可能,寸草不生,更何况一棵柔柳呢?它要接受持久干旱与严酷寒冷的挑战,它要接受虐杀生灵的风霜雨雪的打击,它要接受铺天盖地的雷电轰击的灭顶之灾,可它居然一次一次地起死回生了!“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九死一生的柳树啊!那是怎样的“撑立”?我们不难道要“哦”吗?

这“一株”中,我们看出了什么?一种奇迹,一种精神,一份傲骨,一份希望!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6

教材分析: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理解字词,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  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2.提到“柳”,我们自然会想到晚风拂柳、柳叶弯眉等词,柳在我们的心目中常常是柔美、缠绵,婀娜多姿。可今天我们要学的柳并不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读题。3.这是哪里的柳?再读一遍。二、  自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  学习字词:可以就一个生字说说意思,说说字形,你也可以就某一个或某一些字读一读,当然,你也可以就某一个字想到的说一说。出示生字:铸  抑  虐  摧  诵  卓  怨  韧

2.  课文内容:

a  自读,这篇课文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b  课文写了这么多内容,你觉得文中那句话最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估计学生回答: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命运给予他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3)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4)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

启发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引导到“神奇”上,即第(1)句最具概括性。

c  出示第(1)句,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究重点

1.如果把“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浓缩成一个词,你觉得哪个词最合适?

2.这株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段,把你感触最深的语段,好好地读一读,如果能把你的感受在有关词句旁边写一写就更好了。

3.学生读读画画写写,教师巡视。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2、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的中心。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4、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顽强不屈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不仅是写柳树更是在写人,从而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预设:

一、 紧扣“神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给作者最强烈的感受是(神奇)。

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理解“伫立”

二、 感受“神奇”

1、欣赏这株柳树

(1)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指名读。(选自己喜欢的一句来读)

紧扣“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感受其粗大;

“生铁铁锭”感受“坚硬”

叶子的“苍绿”;(重点理解“锻铸”)

(3)齐读感受外形之神奇

2、感受青海高原

作者在哪见到的这株神奇的柳树?在青海高原他还见到了什么?读读2、3自然段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出示边塞古诗:      感受其“苍凉”      再读

(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感受其“苍茫”“荒凉”

3、了解写法

作者主要写高原的柳树,三段中却有两段写了青海高原的环境,有这个必要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4、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感悟“顽强”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理解“撑立”)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容易吗?黙读6、7自然段,从哪你体会到了这株柳撑立在高原之上不容易。

1、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紧扣“全毁了”,“ 只有”:不容易,奇迹

2、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补充: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被称为世界屋脊,它的平均海拔在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旱,一滴雨都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可见青海高原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紧扣“熬”“ 躲不过”“ 绝不宽容”

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什么叫“虐杀”?

(2)课件:感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指名读)

(3)面对——,柳树的怎样?(指名读)

(4)仅仅只有一两次吗?引读

(5)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板书顽强)

(6)再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4、同一粒柳絮,如果它落在适宜它生长的江南,它的生长历程会怎样?指名读第8自然段。

5、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如此怀恋,用上这么多笔墨呢?(对比反衬,坚毅、顽强)

如果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移植到江南,会怎样?(一语点到:成为一棵普通的柳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够激发它的生机勃发。)

四、感悟精神,由物及人

齐读第9节

1、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你认为这仅仅在说柳树吗?

2、出示:这株柳树让我想到了     ,他(她)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他(她)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

3、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柳树,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望而生畏的柳树。他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让棵柳树,让这幅画面,让这种顽强长久在我们的心头回荡,永远激励着我们成长。同学们,读懂了柳树的顽强,读懂了作者的用心,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收获了做人的智慧,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学会读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8

一、看拼音,写词语。duàn zhù      nüè  shā      cuī  huǐ      yì  zhì     bào  yuàn(             )   (            )   (           )    (          )   (           )yín  sòng       rèn  jìn      wèi  qiè       jiān  kǔ  zhuó  jué(             )    (           )   (            )    (                     )二、用“     ”画出正确的读音。伫(zhù  zhù)立嶙(líng  lín)峋深邃(suí suì)怀恋(niàn  liàn)相差(chā  chà)抛散(sǎn  sàn)赭(zhě zhù)红苍(cāng  chāng)茫三、填合适的词。  (         )的柳树    (         )的蓝天   (         )的树叶   (         )的云团  (         )的原野    (         )的青山    (         )的河川   (         )的风景  (         )的精神    (         )的树叶    (         )的原地   (         )的寒冷  (         )的努力    (         )的柳絮    (         )的奇迹    (         )的山峰四、阅读课文,根据原文填空。1、这株柳树大约有,浓密的树叶。树杆和树枝,。叶子,,,自然使人。它,。2、这株柳树没有,也没有,而是,以,终于。命运给予它的是,它却。五、下面是几句关于“勉励”的句子,先填上关联词,再读一读。1、(        )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2、(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3、(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你能再用两句名言或古诗等勉励人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吗?①②六、按要求默写古诗。  1、赞美柳树的:,。,。《》作者。  2、折柳送别的:,。,。《》作者。  3、边塞悲壮、苍凉的:,。,。《》作者。七、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一)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1、家乡水边的柳树“极易生长”,用“”画出有关“极易生长”的语句。  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而作者用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是为了。  3、家乡的柳树有什么特点?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又有什么特点?(二)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1、这句话中的“它”在课文中是指。  2、“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是说。  3、从“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可以看出这株柳。  4、从这句话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5、文中“成就”的近义词是。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句中的“成就”近义词是。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9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通过课堂语言实践活动,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准确性。能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通过故乡的柳树与青海高原柳树的比较,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情感与态度: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感悟中心;诵读最后一小节,启迪人生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背诵贺知章的《咏柳》,介绍柳树常识(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条柔韧,叶子狭长,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垂柳、旱柳等。)

2、板书课题,指名读题。提问:你觉得这个题目强调了什么?(青海高原)一株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作者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3、简介作者。陈忠实1942年6月生,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塬》获第四届矛盾文学奖(1998)。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二、检查预习。

1、  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深邃  凝滞  开阔  苍茫

苍郁   锻铸  虐杀    摧毁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不可思议    望而生畏

婀娜多姿  风情万种  急骤

正确朗读各组词语,在此基础上,浅谈读完各组词分别给你什么感觉。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指导朗读长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浏览课文,想想每个小节都讲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写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

第二自然段将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树。

第三、四、五自然段写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以其独特的形象,给荒芜、苍茫的高原带来了一方独立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

第六、七自然段,通过作者的猜测和想象,演绎了这株柳树如何在高原严寒与雷电轰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坚贞力量与不屈的生命力。

第八、九自然段通过与故乡柳的比较,赞扬了高原之柳没有抱怨与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顺课文层次。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读拓展读本相关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读悟“青海高原”。

1、文中哪几小节写了“我”看到的青海高原。

2、自读三四小节,边读边想“我”看到了什么?

3、交流读相关的句子,你想象这样的画面吗?

3、这青海高原的独特景象给“我”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交流《从军行》等古典诗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突然有一株柳树,而且是唯一的一株柳树映入我的眼帘,给作者,给我们会骤然产生一种什么感觉?(奇特,奇怪,奇异)这种感觉在文中作者有表达吗?怎样表达的?(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放独立的风景?)

5、齐读3、4两小节。

三、读悟“一株柳”。

1、在如此广袤的没有树族的青海高原上生长着这唯一的一株柳,令人生奇,而作者称之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看到的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柳树呢?

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读第5小节,它神奇在哪里呢?

3、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交流。(1)柳树高大粗壮。(2)树干粗实坚硬。(3)叶子绿得苍郁、深沉。

4、教师过渡: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5、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地方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

6、交流句子,谈感受。(1)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注意4个“又“)

7、让我们想象一下柳树在高原上生长的情景吧。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可它屈服了吗?(从学生的回答引到柳树的坚强不屈。)

8、学到这里,你想到了哪些词可以诠释“撑立”这个词?(坚强不屈、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宁死不屈、永不放弃。)齐读6、7自然段。

9、过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交流:沐浴着阳光,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着营养,吮吸着甜美的雨水,听着游人的赞美,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齐读第8小节。

四、读悟第九小节

1、是呀,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高原上的柳树抱怨了吗?自由朗读第9小节,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注意本段出现了两个数字“一”和“九十九”,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柳树靠什么成就了这片绿荫?(赞美柳树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下来的品格。)

3、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4、齐读第9小节。

五、感悟写作方法。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的柳,是为了衬托高原柳,与高原柳产生对比,从而更加突出高原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六、总结全文。

课文以优美的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电轰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积累描写柳树和塞外风情的古诗。

3、仿照课文写一篇状物的文章。

板书

青海高原:  开阔苍茫  生存条件恶劣

一株柳:神奇   望而生畏  伟大的生命力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