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内容导航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2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4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5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6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7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8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9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要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最后一根火柴》讲述了在冰天雪地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科考队员身陷险境,在生死关头,老班长凭借自信和镇静,用最后一根火柴创造了生的奇迹。整个故事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学情分析:
1、学生具备字词基础,但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品味词句方面还有所欠缺。
2、学生对可可西里无人区的神秘可怕缺乏了解。
教学目标:
1、重点理解并积累“凝重、稀薄、肆虐、对峙、崇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层层深入地理解科考队员面临的处境和他们的表现。
3、积累课文中描写点燃火柴情形的句子,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4、建立学生的危机意识,认识到在危机时刻,只有坚强、镇定和智慧才能化险为夷。
教学重难点:
层层深入地理解科考队员面临的处境和他们的表现,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读通课文,查找关于可可西里的资料。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读自悟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作好铺垫。
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有一个地方,你们一定没有去过!老师带你们去看看。(点击课件:可可西里。)你觉得这儿怎么样?是啊,有一位导演这样评价:“可可西里,是天堂,也是地狱。”它像天堂一样美丽神圣,又像地狱一般残酷可怕。
二、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课文《最后一根火柴》就发生在冰天雪地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板书课题)
1、三读课题。读准字音“柴”;读出火柴的数量;突出火柴的重要。
2、这最后一根火柴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三、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1、带着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学生用“题目扩展法”归纳主要内容)。
四、创设情境,自读自悟
a身陷险境
1、对科考队队员来说,可可西里就是人间地狱。在那儿,他们遭遇险情,身陷险境。(板书:身陷险境)快速默读课文1、2自然段,找出描写险情的句子。
2、茫茫黑夜,在零下37度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迷失方向,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死亡)你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谁都明白——几乎不可能)哪个词告诉你,他们面前只有一条死路?(几乎不可能)一起读,读出他们的命运。
3、谁都明白,老队长就更明白了,他此时的神色怎样?(凝重)。理解“凝重”(神情严肃,心情沉重)是呀,他们的生命正受着威胁,他怎能不神色凝重呢?指名朗读老队长的话。
4、可是,这儿荒无人烟,怎么熬!这儿冰天雪地,熬得下去吗?
我们的心一下子跌进了无底的深渊。
a.让我们一起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他们的心情。(点击课件)。“我们走不出去了!”堂堂七尺男儿竟然嚎啕大哭。你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吗?(绝望)指名读。
冰天雪地,再加上茫茫黑夜,科考队员们也和视频中的探险队员一样,陷入绝境。再次齐读这句话。(板书:把“险境”改成“绝境”)
b.出现转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大家绝望之时,事情突然有了转机,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第3自然段)师引读。
c.生的希望
1、尽管火柴盒里只有几根火柴,却给大家带来了生的希望。火柴点燃了吗?快去文中找答案吧!
2、火柴为什么没有点燃?(肆虐的狂风)听,这就是肆虐的狂风,似鬼哭,像狼嚎,它们张牙舞爪,想要吞噬一切,甚至是人的生命。(一起把狂风的肆虐读出来)
3、看着火柴一根一根地熄灭,你的心情如何?随风熄灭的仅仅是火柴吗?(越来越紧张、害怕,随风熄灭的是人的生命,是生的希望)。指导感情朗读。
4、剩下最后一根火柴了。(板书:一根火柴)茫茫黑夜,天寒地冻,肆虐的狂风,一根火柴。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男生读第五自然段。
5、师随机采访:“老队长,请问,您的手为何这样颤抖?”是啊,一根火柴,六个生命,点着了,就生,没点着,就死,让我们再次感受这种紧张的气氛。(配乐齐读)
d.化险为夷
1、一根火柴,六个生命。(板书:六个生命)这最后一根火柴能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呢?自由读第6自然段!
2、面对这最后一根火柴,老队长沉默了。他在想什么?
3、在火柴擦向磷纸的刹那,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且让我们把这神圣而又悲壮的一刻定格,走进每一个角色,走进他们的内心。小组合作一下,互相说说。
4、在那一刹那,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命运的判决。火柴终于点燃了,绝处逢生,队员们是多么激动,多么兴奋!(女生读)
5、在你眼里,这分明是一朵什么火花?
句式训练:“哧”的一声,火柴绽开一朵的火花。
6、多么优美生动的句子,多么深刻感人的内心体验,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他们战胜死亡的喜悦与幸福!(齐读)
五、总结全文,悟情悟理。
1、同样恶劣的环境,为什么最后一根火柴能成功地被点燃呢?同桌讨论。
2、是啊,在危急时刻,只有坚强、镇定、聪颖,团结,才能化险为夷。
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
3、这节课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希望你们今后遇到困难和危机时,能把这些道理用上去,做一个生活的智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生动形象,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在发现中国石的过程中的表现及大家看到后的做法,抓住“我”的表现——“注视”、“不禁喊”,连长拿出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在上面写上金字,嘱咐我要精心保管等,体会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
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
生: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3、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评析: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解决了不认识的字。]
(四)精读课文
1、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2、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讨论归纳。
3、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评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有序的指导下那么这种能力的形成就变得容易的多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3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字卡片。(教师)
2、回忆自己小时候剃头或剪头发的经历,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前准备
1、制作课件。(教师)
2、回忆自己小时候剃头或剪头发的经历,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小时候理发的有趣经历,并讲给大家听听。
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小沙有怎样的。经历呢?
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自己理发的经历。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理解词语。(用时:20分钟)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文中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并理解重点词语。
3、课堂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识记情况。
1、学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小组之间利用识字卡片,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讨。如:“执”“锃亮”“耿耿于怀”等。
4、用词语卡片的形式学习、识记词语。
1、读拼音,写词语。
lǐfàdǎnxiǎo
()()
chóurénduóménértáo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锃亮:__________________
耿耿于怀:______________
央求: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小沙剃头有怎样的经历?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
2、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表弟天生胆小,什么都怕。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店里只有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小沙只得由他摆布。
第三部分(第7~17自然段):写“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写最后小沙剃成了光头,姑父被睡衣上的碎发弄得睡不好觉。
3、小沙为什么只得规规矩矩地由老剃头师傅摆布?四、课堂小节。(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
4、听写词语。
表弟胆小理发仇人骂人付钱双倍虽然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谈话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有理发的经历,所以在谈论小沙的剃头经历时,学生都能踊跃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很容易就理清了课文顺序,也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
2、体会文中孩子的天真、自由和快乐,感受童年的美好。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
学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复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学生复习生字、词语。
2、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5、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段读议,体会两位“大师”剃头的不同。(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读第2~6自然段,体会小沙对剃头的害怕心理。
2、引导学生读第7~17自然段,体会小沙的情感变化。
3、引导学生读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体会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4、指导学生自读第18自然段,了解故事的有趣结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第2~6自然段,交流小沙对剃头的害怕。
3、学生读第7~17自然段,找出文中表示小沙情感变化的词。
4、读文,交流“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我”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随意乱剪,导致头发长长短短,后来修头发时越修越糟,整个头上坑坑洼洼。6、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读7~17自然段,找出反映小沙态度变化的词语。
央求→()→()→()→大叫一声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用时: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是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2、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我”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
1、学生读文后,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互相交流。
8、“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是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还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快乐和自由。你的童年有哪些快乐、有趣的事情?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1、年的趣事。
2、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设计本课时,我让学生分段读议“我”和老师傅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快乐和自由,课堂学习效果不错。不足之处是有些词语理解不到位,比如“害人精”这类生动性的日常用语没有进行拓展。
《剃头大师》教学片段
◆理解“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体会童年的自由、天真和快乐。(教学重点)
师:小沙为什么要让“我”给他剃头?
生1:小沙天生胆小,他怕剃头。
生2:小沙吃尽了理发店里老剃头师傅的苦头,他不想再去理发店里受折磨了。
师:所以小沙就想到了让“我”来给他理发。可是“我”不会理发呀。在小沙的央求下,“我”答应了给他理发,还摆出了剃头师傅的架势。那么“我”是怎样给小沙理发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7~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句子)
生1:“我”觉得自己有剃头的天分,先把姑父的睡衣给小沙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生2:“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头发纷纷飘落,睡衣上落满了黑发。
生3:“我”发现头发长短不齐,开始修剪,可惜越修越糟,整个头上变得坑坑洼洼。
师:是呀,“我”本来不会理发,可表弟央求“我”替他理发,结果却成了这样。那“我”为表弟理发时,表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呢?
生:表弟先央求“我”为他理发,当他看到剪刀时,又有些慌;但当他看到剪掉的头发后,又高兴了起来;“我”发现头发剪得长短不齐时,表弟发现耳朵还在,对头发就无所谓了;最后他照了镜子却大叫起来。
师:从这次剃头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1: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
生2:体会到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天真。
生3:我觉得这次理发很有趣。
……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自己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片、舱”等9个生字。学会“得、扯”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的“风筝”象征着小朋友们各自的理想。
4、说出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感悟“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
2、生小组交流讨论。
3、反馈。
4、师:有一群小朋友和你们一样喜欢,你们想看看他们都放了那些风筝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读几遍。
2、与同桌一起读,正音;
3、指名朗读课文,做出评价(生生互评);
4、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找出小朋友们放了哪些风筝(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反馈交流结果。(从哪儿读到的)
四、课后思考
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一、 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逐段读文,边读边思考: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2、反馈。(读出文中的相关句子。)
3、小组合作制作表格:谁放了什么风筝,理想是什么?
4、班内交流。
一点通教学网
二、表演读
各小组编排朗诵,比赛
三、交流
你想为自己扎一个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
四、学写生字
识字跟读、识字交流、书写临摹,适时评价。
板书:
2、风筝
姓名
风筝
理想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5
《秋天的雨》
一、关于教材
(一)教学内容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看似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的抒发感情,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能正确理解“五彩缤纷、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评品,读懂课文内容。强调朗读品味,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有所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关于教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所以,教学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配上抒情的音乐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想象画面,再让学生跟着音乐自由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质疑问难、自主合作探究、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三、关于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自学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二自然段,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与总结,让学生领悟本课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感情朗读课文”。然后再试着用这种方法自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整个过程由扶到放,循序渐进。
四、关于教学流程:
本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小朋友,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天还没走远,秋天的小雨点就蹦蹦跳跳地把秋天给我们送来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秋天的雨》。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观看课文动画,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
2、交流汇报,并从课文里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学生质疑。
①读了这三句话,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②学生质疑。
(三)、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1、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
①课件出示第一组问题。
#三年级# 导语: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它把这些颜色给了谁呢?看看答案藏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里呀?小朋友就带着这些问题默读第二自然段吧。注意不能出声,找到答案了还要在书上作上记号哦。
②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③讨论、交流学习收获。
④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⑤品读、感悟重点句。
⑥抽生配乐朗读课文第二段,其余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美丽画面。
⑦总结本课所用的学习方法。
2、用前面的学习方法,同桌尝试合作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秋天的雨不光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呢。秋天的雨里藏了哪些好闻的气味呢?这一部分的学习任务老师想把它交给你们自己,同桌的两位小朋友结成学习伙伴,能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吗?试试吧!
①、学生合作学习。
②、交流汇报。
③引读第三段。
3、放手让学生学习第四段。
师:听,秋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秋雨把冬天快要来的消息告诉给谁呢?请小朋友带着问题,对照课文插图,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①学生带着问题对照课文插图自读第四自然段。
②四人小组尝试进行角色对话练习。
③汇报表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全文。
是啊,冬天快要来了,它们都要准备过冬了。这说明秋雨不单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和香香甜甜的味道,还给我们带来了冬天快要来的消息。所以课文里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2、齐读课文第一、第五自然段。
3、谈谈:学了课文过后,你觉得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4、欣赏有关写给秋天的诗,说给秋天的话,更深层次地感悟秋天的美。
5、欣赏光雾山之歌《枫叶红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6、拓展延伸。
五、关于板书设计
颜色:五彩缤纷
秋天的雨气味:香香甜甜丰收欢乐
声音:冬天的消息
板书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大方,又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一目了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设计说明:从三年级开始,教科书每单元啊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它提示了该单元的课文主题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整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明确主要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对新课的主题内容把握。)
(一)认识“单元导读”。(设计说明:“单元导读”是统编教科书第二学段的一个新编排,学生需要了解其编写意图和功能,才能实现教科书是学生的“学本”的目的。)
1、初识“单元导读”。
#教案#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习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习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习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教案# 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教案#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各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设计说明:一、阅读应该从题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题目,可以了解到文章的某些东西;二、释题还是一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给课文起一个恰当的题目的,从而达到能给自己习作起一个恰当题目的目的。)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教案#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教案# 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新课:
1、五月的季节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大家都准备怎样安排?(大面积提问)
2 、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
3 、你都放过什么样式的风筝?(大面积回答)
4 、你听说过花儿放风筝吗?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花儿放风筝是怎么一回事。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新的生字。
1、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将课文读通顺。对阅读中有困难的地方标示出来。
2、学生朗读课文,老师巡视。
3、老师出示投影片:瞧草坪尾巴蝴蝶蜻蜓绿盈盈盘旋滑行。
4、同位之间互相帮助检查生字的发音。
5、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老师提要求:认真听其他同学读,思考哪些词语的意思自己不懂。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精读体会情感。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想每一小节诗所描写的景色。
2、指学生分小结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生字和词语的发音。
3、在小组内合作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4 、说一说读诗歌的时候自己想象到了哪些景色?(重点指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
5 、你想到的这些景色诗歌中写到了吗?有感情得读一读。
6 、诗歌中你喜欢哪些内容画出来,说说为什么?(同位交流,老师巡视)
7 、集体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互相补充,扩展思维。
8 、花儿为什么也会放风筝呢?他们还会放飞什么?发挥小组的力量想一想。
9 、指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续写一小节。
(三)学习生字,巩固基础知识。
1 、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记忆方法:
瞧、坪、尾、蝴、蝶、蜻、蜓、盈、盘、旋、滑
2、同桌间交流记忆方法,老师了解记忆有难度的生字。
3 、全班重点交流:盈旋瞧滑(老师适当的进行板书标示记忆重点)
4 、简单交流记忆其他的生字。
5 、学生独立学习生字的书写,有重点的练写:盈旋瞧滑。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大家也来尝试做个小作家,想一想花儿还会放飞什么?写一小节诗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8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教学方法: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给学生发放导学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老师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
(一)初读课文
1、组内检查读课文情况
2、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这首儿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 )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 )的孩子游玩。
3、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1号领读“彤、陪”其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
2号领读:“彤、霞、陪、趁”, 其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
3号4号交替领读词语“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4、交流识字方法。
三、班级展示
展示学习成果。
1、展示生字词,重点指导:彤、趁
2、展示读课文。
3、展示背诵课文。
4、质疑探究
5、自悟自得
四、完成练习
完成导学单中的一至三题。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
(一)有感情背诵课文。
(二)交流以下问题
1、太阳都做了哪些好事?太阳还能做那些好事?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在一块来写?这第二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太阳在其他国家都会干些什么呢?
4、“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什么?除了太阳是大家的,还有什么是大家的?
5、你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二、班级展示
1、 太阳都做了哪些好事?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在一块来写?
3、太阳在其他国家都会干些什么呢?
4、“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什么?
5、你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三、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完成导学单中的 四至六题。
自行完成下面的训练题目,完成后小组内进行答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