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 篇1
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案: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的使用几分之一表示物体的一部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__,使他们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感受几分之一的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理念: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基本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文学上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那你们最喜欢哪部名著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关《西游记》的故事,不过在故事中藏着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教师边讲边出示课件。)
2.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
师傅说:“有4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个?请写下这个数。” 谁来帮他们来分分。生:每人分两个。平均分,就是你们两个人分的要一样多,那用数字几来表示呢?生:2“
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 生:1个。那用数字 “1”。
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八戒连忙说:“半个!半个!”“可是半个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呢?”这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3.导入:同学们,用什么办法能表示“半个桃子”这个结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在数学王国里分数是一个大家族,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类成员---------几分之一 二、探究新知
(一) 认识1/2(课件一个桃子)
老师:要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桃子来,动手分一分,怎样把它分给八戒和悟空。小组之间动手分一分和你的组员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讨论)
生 :平均分。对只有平均分才公平。记住了一定要平均分。
要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呢?生(一半)这一半也就是其中的一份,(教鞭指)这一份是桃子的1/2,这一份也是桃子的1/2,也就是说每一份都是桃子的1/2
教师小结:课件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3.我们说了半天1/2,那么1/2应该怎样写呢?请看先写中间的一条横线,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它表示平均分,把分的份数2写在横线的下面,把取的份数1写在横线上面,写的时候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板书:1/2)
那么该怎样读呢?(教师板书:二分之一)
练习 1
(1) 实物小练习,分橡皮、尺子、面包(平均分)
小结:把只有把要平均分的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能用1/2表示那么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1/2表示,为什么?(课件出示)
(二)认识1/4。 (教师手拿桃子图)
刚才我们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了八戒和悟空,可是还有师傅和沙僧没有分到。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桃子平均分给他们四个人应该怎么分呢?生:(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份到这个桃子的1/4)
我们认识了1/2和1/4下面我们来看两组图片。
练习 2
1)创造分数。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1/2、1/4,那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不同分数的作品展示。
师:同学说出这么多分数,那现在你们,就用我们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出你想要认识的几分之一,再涂一涂,表示出你所选定的分数。反馈:学生上台展示(指名学生说)你是怎么折的?写出分数
小结:。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那么它们谁大谁小呢?(看黑板图)
1.分组比较 2.颠倒图序比较 3.同坐比较
教师:通过刚才我们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同坐商讨一下
利用找到的规律来比较下面几组分数的大小。
练习3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我们刚刚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问题
五、故事结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现在我们回头来帮帮猪八戒,它的那半个桃子用什么数来表示?(1/2)
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仔细观察,用心去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就会使自己越来越充满智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揭开分数更多的奥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培养理解能力。
教材例9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算法,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用列表法解题,学生虽有过接触,但往往容易出现遗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列表时让看的人更容易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空白的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位同学的'学情检测卡。
2、课件出示例题,导入:通过课前的检测,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将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你们有没有勇气接受这个挑战呢?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质量单位,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和好奇心。
阅读与理解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1)引导学生思考:有多少吨煤需要运走?有哪几种车可供选择?每辆车每次能运多少吨煤?
(2)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要恰好运完8吨煤,有两种车可供选择:一种车的载质量是2吨,另一种车的载质量是3吨,要求每次运煤的车都装满。
2、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如果你来派车,有什么好的方案呢?下面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
(2)出示讨论的任务:
①你们小组有几种派车方案?把每种方案填在表格里。
②你们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
3、出示表格。
(1)让学生说一说要填的是哪些内容。
(2)明确要填的每个项目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列举方案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小组讨论,边讨论边填表格。
5、各组汇报填出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
6.请同学们说一说哪种方案是合理的,为什么?
预设:第一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两种方案都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符合题意。
7、师小结:为了保证把所有的方案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来,我们可以先尽可能地选一种车,然后依次递减。最后看哪种方案满足题目的要求就选哪种方案。
设计意图:先给学生提出讨论的任务,并出示表格,提供明确的指导,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列举出所有的派车方案,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020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 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 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 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