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团锦簇教学设计(最新21篇)》
《花团锦簇》教学书设计 三维目标
鄂教版四上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表格教案 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廖海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开课伊始,我通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俗习惯奠定情感基调。
教学时,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教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感受最深的内容学写读书笔记的题目,以及向学生推荐季羡林的《再返哥廷根》一文,引发学生写读后感或课外阅读季羡林的兴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上海市长白一村小学 卞 瑾
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学课文第三节时,有一句描写德国街景的句子,在这句句子中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几个词的词义要学生理解,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图,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己来解释这些词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词义,如:找近义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查找字典等方法。
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我认为不应是要求学生背诵字典上的注释条,而是在读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释词。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联系完整的语境再读句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读的质量,而且读中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更多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词语,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李 颖
在认真解读了文本之后,我认为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只要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文章的主旨,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在我反复“光顾”教材的过程中,总觉得还少点什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其实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想只要我们的孩子认真读书,都能理解这句话。生活中孩子们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这一点,我相信孩子们也能举出实例。但仅仅能举出实例,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德国这个民族的这一种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 在一个家庭里是这样,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由此,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事实上,当我讲完这一课反思自己的得与失时,我觉得我的这一思路是正确的。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总的教学脉络清晰,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从而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仅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在写作方法上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花团锦簇的景象时,同学们发言都很精彩,这说明学生是在认真读书了,这一点我感到是我的一大突破。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有点浪费时间了,处理得太繁琐,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今后会继续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邓水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第八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对德国气力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教学时,我从风景的气力和民族的奇特两方面进行学习,让学生明白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文既让学生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古寨小学 周迎春
很荣幸能参加这次的学区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执教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从接到任务开始,我就经常往来于五年级语文办公室和教室之间,与合作共赢小组的孙老师共同选课、备课,从框架到细节,从内容到形式,从教法到学法,从推敲语言到精心预设,无一不在我们的研讨范围之内。终于,这堂课的设计新鲜出炉了。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更是要上出来的。这不,第一次试讲时,因为学生的回答与预设有差距,差点就让这节课夭折了。我在绕了好大一个圈子后,终于将学生引入自己的预设问题,才使得这堂课勉强上完。正是因为对学生估计不足,才会造成这节课的捉襟见肘。所以课后,我们马上将这节课的设计做了很大的调整。后又经过外出学习的洗礼,对于这节课的设计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修修补补,添添改改,使得这节课又旧貌换新颜。在经历了比较顺利的第二次试讲后,我便胸有成竹地等待着活动的到来。
终于上完了这节学区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沉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言,预设的教学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但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出错的朗读,以及木讷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诉我:这节课问题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词语教学落实不到位,检查预习不充分,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易读错的语句并予以纠正。
2、在教学设计中,还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积累优美片段”这一环节中,一是给学生的背诵时间有点;二是检查时,缺乏梯度,难度较大,所以学生望而生畏,不愿发言。换一种形式可能会好一些,比如说用“填空”这一形式来检查背诵,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3、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可能会误使某些孩子产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在和文本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国的美丽不仅指花美还指心灵美。同时,也应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国家的人民身上,也有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态不够洒脱、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很熟练。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即时性评价,而且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目的性不强。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欠缺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一无是处,课前谈话那看似无意的闲聊,实则为导课服务,使导入比较亲切、自然。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以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为线索展开分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课堂最后一环的“好书推荐”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师生互相推荐好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归主题,揭示中心,使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借助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并积累写花的四字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 “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通过想象练笔将“花团锦簇”等词语的具体意思写出来,感受德国景色之奇丽。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通过想象练笔将“花团锦簇”等词语的具体意思写出来,感受德国景色之奇丽。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走进那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德国。
2、齐读课题。抓住“自己”、“别人”读好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有一句能全面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那就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出示句子)
4、板书:奇丽 奇特 从字面理解,奇丽和奇特各是什么意思呢?(非常美丽;与众不同)那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各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
二、品味“奇丽”
1、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圈出句中体现景色奇丽词语并在旁边写写批注。
2、交流,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齐读
3、同学们,你们都划了哪些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呢?
4、预设1: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多么美的两个词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师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理解“花团锦簇”:让学生说说所想到的画面?(许多花儿成团成簇地紧拥在一起,非常的华丽。)借助图片形象化理解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
(2)姹紫嫣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结合图片理解。这里侧重写花的色彩。
(3)这样的画面,你还想用什么词语去形容呢?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
(4)你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景色奇丽?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这两个词看出花不仅美而且还很多。(是啊,这里从数量上去写花的美丽)作者的用词是多么准确呀!课件(红字出示: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在这指什么?花多得眼睛看不过来,在这里它还包含着观花者一种怎样的情感?谁体会到了?
观花的人舍得错过哪怕一处景物吗?(生:一下子把所有美丽的花都看完,但唯恐眼睛看的东西有限,看不过来(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
5、还有其他词语吗?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应接不暇)
6、同学们,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起来观赏这奇丽的花景。(多媒体出示图片)师配乐讲述:现在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谁能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指名读,学生评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得再轻一点,慢一点)
三、随文练笔
刚刚我们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等词语,从形态、颜色、数量上感受到花的美、多,此刻,让我们将这几个简练的词语化为具体的内容,写写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你仿佛看到了_________
四、感受“奇特”。
1、刚刚通过想象练笔,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国那奇丽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多么奇丽的景色!”那这与奇特的民族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2、找出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
3、(出示)1。“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在自己屋里看到的是什么? (花的脊梁。)
(2)理解“脊梁”(花叶、花茎。)
(3)联系养花实际,谈谈养花目的
(为了好看/为了净化空气……是啊,咱们养花是为了看美丽的花朵)
4、 德国人为什么要看花的脊梁呢?如果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5、 (课件出示第二段对话: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正是这样)
(1)读对话。”
(2)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怎么样?生答:很正常。
(3)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红字出示)
莞尔一笑,怎样笑?同桌互相莞尔一笑。对,微微一笑。
这样莞尔一笑笑出了房东的什么?“善良”,你说,“淳朴”。说得多好!
6、在德国是不是只有这位女房东是这样的奇特?你还从哪得知,大家都这样。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1)师:是啊,正是这样。正是怎样?
(2)分析境界
过渡:师:正是这样,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7、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生答: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示课文字并板书)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耐人寻味,什么意思?(值得仔细琢磨体会)
(2)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德国人乐于助人;很高尚!)
(3)正是因为德国民众具有这种“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才有了这令人感动的“人人为我”的和谐景象。
8、小结: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生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挖掘“美丽、奇特”的深层意义
1、过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转眼间四十五年过去了,这样的奇丽的景色,这样高尚的境界,会长久保持吗?从哪能看出?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美丽指什么?作者认为美丽的东西很多,除了花以外,“美丽”还指什么? “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2)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美丽的东西。
(3)回读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读课题,深化情感
这奇特的民族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同学们记住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度,一读课题;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一种伟大的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二读课题。
六、作业布置:推荐阅读
1、想要对德国有更多的理解吗?那我们就要翻启这样一本书——《德国印象》。此
2、《重返哥廷根》,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相信读完之后,就会对他的思乡梦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形态)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色彩)
花的海洋(数量)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1、我们刚刚学过季羡林爷爷的文章——《怀念母亲》,关于季羡林爷爷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
2、季羡林爷爷留学德国十年,对这个国家,对日耳曼这个民族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独特的异国风情。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读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惊讶或疑问?怎么读才能表达出你的感受。请你读读!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1、带着这种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课文。
出示课件一
a.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b.用﹏﹏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2、交流:
出示课件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谁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景色的奇丽,读出这个民族的奇特!⑵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板书: 奇丽?(新奇美丽)奇特?(跟寻常不一样)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一)学习2、3自然段。
1、这里的景色的奇丽在何处?这个民族又奇特在何处呢?
请大家默读2、3自然段,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二)交流。
要求:交流时,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㈠:
出示课件三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体会对“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a .“家家户户”都养花。
b.体会“脊梁”。
①花的脊梁是哪?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背部中间的骨头)(花的脊梁简单地说就是花的“枝干”。)
②那为什么要说成“脊梁”呢?这是什么修辞手法?由“脊梁”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讨论一下。
③你脑海中出现的花是怎样的姿态?(极力向前倾)由此你感受到这些花都在极力地表达什么?(我多好看哪!)
④总结:你看,这就是德国人养的花。读着“脊粱”,脑中马上浮现出花极力朝路人盛开怒放的形象,妙不妙?
c、联系上下文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微笑)
①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 “正是这样!”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②总结: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普通的女房东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一点也不吃惊,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的平平常常。
③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对话。(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二):
出示课件四: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谈体会。
2、体会“花的海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看课件)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3、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是什么感觉?
出示课件五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山阴道:绍兴会稽城西南郊外一带,是绍兴西南通向兰亭的一条官道。自此西南迤行,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
其实,这就是走在德国大街的感觉!看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啊!
出示课件六
4、听老师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交流)
5.有滋有味地自由朗读,读出语言的情味。(自由读、指名读)
6、体味语言表达:作者是怎么写得让我们身临其境的?(运用比喻,以 “山阴道”引发我们的联想。)
7、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香,我会 。
8、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话,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预设(三):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很;相当地)
2、理解“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3、这种 “境界”是什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评:你结合上下文理解很好。你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谈得好。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大家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你谈得很深刻。。。。。。)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5、讨论:现在你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养花了吧?这才叫爱花的“真切”境界呢!就像诗人汪国真说的:“我付出的是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5、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6、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美丽而又富有哲理的文字!能背诵下来吗?熟读能够成诵,自己背一背。
出示课件七
看提示语背,
出示课件六
看图片配乐背诵。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出示课件八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播放《雪之梦》的曲子引导情境朗读)
其实,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已�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鄂教版四上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表格教案 4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本册教材共八个专题,分别是“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的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异域风情”。这篇课文是第八组异域风情中的第一篇课文。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既大力弘扬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也十分尊重世界多样文化,并注意从全人类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在本册教材中,在阅读技能方面,加强朗读训练,注意训练形式多样性,在理解方面和默读速度方面都进一步提高了要求,不仅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有感情,通过入情入境读,悟情传情,在文中体味、感悟,潜移默化培养语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篇课文是新选编的课文,展现异域风情时感受多元文化。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写的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写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的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等句子的含义。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对德国奇丽的街景的感知,体会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独特的民族特点,从而进一步体会作为人,要懂得感恩,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勇于承担责任和讲无私奉献的人。
2、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的资料。
第一次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读
1、说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
1、1、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掌握况(小黑板出示词语)
三、品读感悟
1、默读,读出自己的感悟,边读边画出德国人养花的特点。
2、品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是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他们的花为什么养在外面?你们中有养过花的吗?是为了什么而养?从这就可以感受到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
3、品读:第三自然段。
(1)齐读,你觉得这儿的花怎么样?
(2)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花的美?
(3)此时此景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惊讶、兴奋、赞美)
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齐读。
(4)完成小练习:
当你想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在屋子里的时候;
走在街上的时候, 这真是 的境界!
假如我来到德国,看到 ,心想 。
(5)小结:从这儿的花我们就可以看出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在着奇丽的景色,你还知道有哪些奇丽的景色吗?
(6)为什么会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受呢?这样的花是美的,种花的人也是美的,这种美会变吗?
4、品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四、课外拓展:
1、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好思想?
2、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每家每户都会做什么呢?你能仿照第三自然段写写我们中华民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教后评价:课堂上教师语言太随意,环节不够紧凑,问题要明确,没有板书,节奏较慢,但比以前上课有进步。节奏明显变快了,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
磨课后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读
4、说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学生介绍作者。
7、感受德国的异国风情。出示课件。说说你对德国风情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掌握况(出示词语)
三、品读感悟
1、品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是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抓住“家家户户”这里说明他们养花的目的为了谁?(给别人看)
2、品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请闭上眼睛,听教师读第三自然段,并且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生练读)指名读。同学评一评。
默读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吧。(生默读)
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3、出示: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说说你的感受。
抓住“没有变化”,说说“美丽”指的是什么?
4、品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抓住“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梦的?在德国“思乡”,这个“乡”指的是哪?“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在德国梦的“花”指的是什么?
四、课外拓展
在这景色奇丽的德国,有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他们是一个奇特的民族,所以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你能不能仿照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也来夸夸我们中华民族在大年三十晚上放烟火的景象呢?
五、作业:1、积累本文中的好词佳句。
2、把妙笔生花读给同桌听,请他评一评。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 花朵朝外 花的海洋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磨课后反思:
我在课后根据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对教案进行了调整,使得教学思路更清晰,更好操作。让我懂得了如何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如何去进行板书。如何去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高段的课程,预设与生成之间是有差别的,课堂是生动、灵活、多变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备的充分些,将教材烂熟于心,研究学生,将各种情况尽可能考虑周全,有针对性选择教育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效驾驭好一节课。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束后,我进行了自我反思,情况如下:
一、设计较合理,目标完成较好,重、难点没把握好,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没理解透。拓展是本堂课的亮点所在。
二、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给学生空间,让学生思索、发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由学生悟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发现的能力。
三、循序渐进引导理解、感悟、朗读、体会。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情感,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四、当教案不记得时,重难点没把握好时,能及时地运用教学机智进行补救。
努力方向:
一、心理素质要历练,树立自信心,声音要宏亮;
二、问题要明确,使学生不盲目;
三、钻研施教之功:如何启发、引导、点拔、开窍。苦练基本功,多阅读,给学生以高山仰止的感觉,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鄂教版四上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表格教案 5
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一、 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锦、暇”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脊梁、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过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引出文中所出现的德国这个国家,让学生先谈谈对德国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展示德国美丽风景和风情的课件,引出课题进行板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几个小环节:
(一)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一句入手,让学生初步谈谈对“美丽并没有改变”的理解。
作者说的“美丽”(板书)其中包含着美丽的花,接着就请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的2、3两句话,通过图片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板书)的意思,体会花的美;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并指导有感情朗读,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为什么在德国能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呢?紧接着请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一句,明确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感悟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时再结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句,帮助学生理解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抓住“耐人寻味”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心灵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三)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再次回到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请学生谈谈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德国人民美丽的心灵、境界)师生感叹地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小结: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季羡林先生》和《季羡林散文》,教师做课堂小结: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欣赏了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体会了他们奇特的风土人情,共同感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希望大家也能从我做起,做到——(指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美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6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版本: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
执教者:湖南贾峰
整理者:人教论坛网友 笑着说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20日10:10—10:50(第一会场上午第三节)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非常高兴来到了这么美丽、这么优雅、这么富有人文气息的中国宁夏银川市,见到大家我感到特别兴奋。课之前老师要大家猜一个人,这个人不姓张不姓王,也不姓李,姓什么不好啊,他姓贾,在他的门前有一座高大的山峰,父母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像大山一样,雄伟、挺拔。于是取名叫贾峰,猜猜,他是谁。
生:老师,他是您。
师:你怎么知道的啊?
生:老师!因为大屏幕上看到贾峰。
师:她善于观察,多好啊!我要向你学习。同学们,我就是来自于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贾峰老师,大家欢迎我吗?
生:(齐) 欢迎。
师:是怎样的方式欢迎我。
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20多年过去了,虽然没有大山那伟岸的身板,却有着山一样的性格,大家猜猜贾老师还可能有哪些特点呢?看来啊,贾老师太平凡,还不够有特点。好,你冲着我微笑了,你想说?
生:我觉得老师您可能很喜欢……您很爱美的。
师:恭喜你!猜对了!你爱美吗?你也爱美吗?来,举手。继续,好,请你。
生:我还觉得老师您在小时候你也很活泼开朗,你也很喜欢玩。
师:谢谢!的确如此,好,后面那位男同学。
生:我觉得老师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精神,童年,并且现在很年轻。
师:有意思!好,每位同学继续加油。你说。
生:……(声音太小听不清)
师:这么具有智慧的回答,来,面向所有的同学说。
生:我认为老师您具有一份像大山一样坚定的性格。
师:谢谢你的祝福。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大家休息一会儿,我们稍后上课。
【上课时间】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前段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访谈目,小羊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
生:(齐)季羡林。
师:是的!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真好!请同学们拿好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始!
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打断一下,按自己的节奏读,继续。
生重新朗读课文。
师:你有什么问题?起立,还没想好,他还在思考呢。后面同学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课文中的注音词大家会读了吗?
生:会。
师:很自信!我们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大声的开火车读。
生:颇、脊梁。
师:注意!这是个轻声词,跟老师读,脊梁,(学生跟读)对了!大家一起读。
生(齐声读):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师:读得好!全班同学每个词读两遍,颇,预备,开始。
全班齐读。
师:读得好!字正腔圆,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哪个女孩来表演,来,你试试,面向大家,好,精彩即将发生,莞尔一笑是?
生:莞尔一笑我觉得就是微微的一笑。
师:表演错了。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这样微微一笑。谢谢你!前面的女孩,你来试一试。漂亮!同学们,这一课当中啊,有七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贾老师提醒大家,特别注意脊梁的脊字。看!规范的写法是先上后下,上面又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要写的窄一点,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在作业本上写两个。没带作业本吗?写在书上也可以的,争取和书上写得一模一样。
(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写得又快又好。好!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开始。找到了吗?我们交流交流,请你。
生:我发现了一个句子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邻边的窗户外面。这句话写了德国人养花不像我们中国那样,把花养在屋子里,而把花养在窗户外面。
师:概括得好!谁有不同的意见?请你。
生:我找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点精神是放在人群里的。这一句我感觉是中心�
师:好!还没有没什么不同的意见?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好,请你。
生:我找的是: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的,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我觉得这是写德国在养花的地方是有很多的,但是他们并不像中国那样。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仅仅写养花吗?还写了什么?不仅写了景,还写了人,是不是啊?谁找到了,能全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谁找到了?
生:我找到的一句是: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你自己说一说。
生:因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感叹既写了花又写了人,表现作者感叹德国人爱花之深切。
师:她懂得用上下文来学习,全班同学一起读。
生:(齐读)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那么从字面上理解绮丽和奇特这是什么意思呢?请你说。
生:我认为绮丽的意思是说特别奇特而美丽,而奇特的意思是特别与众不同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
师:与众不同这个词用得多好啊,同学们,在这篇作文中,绮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请大家看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绮丽的句子,画出能体现景色绮丽的词语,开始——
师:找到了吗?同学们,贾老师要特别的表扬,张雨萌同学,不禁勾画了句子,而且有了感受及时进行了批注,真正的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我们都向你学习,好,哪位同学,请你。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最可以体现奇丽这个词:家家户户的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房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应接不暇。
师:说得好!大家同意吗?(同意)全班同学,我们一起读,走过任何一条街,预备起——
全班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划了哪些去体现景色绮丽的词语呢?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请你说。
生:我觉得表现最绮丽的词语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呢?花团锦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姹紫嫣红……说一说,你想到的画面。
生:我想到的画面就是,他们的窗前都是一片片绿色,花朵娇艳而绚丽,花朵开得十分茂盛,华丽,十分美丽。
师:华丽这个词用得多好啊!也就是说许多的花儿团团成簇地挤拥在一起,非常华丽。同学们!这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你说。
生:我觉得姹紫嫣红应该是一些花上面有红色有紫色,许多颜色交替在一起,十分的美丽。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大声说。
生:姹紫嫣红。
师: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绮丽的呢?请你。
生:我认为还有另外两个词语,山阴/道和应接不暇,从山阴/道可以看出这些花之多,都是从山阴/道,因为山阴/道属于山之间,由树阴构成的凉爽的道路,从中可以看出德国人爱花之深切和德国的花之多,应接不暇可以表现出花多得让作者眼睛都看不过来。
师:说得多么完整啊!大家都听出来了,山阴/道是个怎样的地方?请你继续发言。
生:山阴/道是在山间,由树阴构成凉爽的道路。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课前预习知道的。
师:他懂得自己预习,好方法!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描写景色绮丽的词语还有很多,还有哪些,再找找。
生:我发现描写景色绮丽的词语还有花的海洋,因为在德国花很多,多得让作者看不过来,好似进入了花的海洋。
师:他懂得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大家是怎么理解花的海洋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是这样理解花的海洋的,说出了花十分多,像海洋一样宽广,美丽。师:大片大片的花,汇聚成了浩瀚无边的——
生:海洋。
师:作者的用词多么生动啊!越往后越需要敏锐的目光,那同学们,花的海洋仅仅只写出了花美吗?还有什么特点?大家一起说。描写花多的词语还有呢?
生:还有一个词语:应接不暇,这词语体现出花儿会在一起很美丽,很多,让人一下子都看不过来。
师:同学们,应接不暇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见到过,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中指什么?请你说。
生:就是指他们看鸟,鸟都飞出来了,有各式各样的鸟,他看得应接不暇,只知道看这个,那个又飞出来了。
师:他把自己放到了特定的情景中。那么对于这儿,又指什么呢?
生:在这儿又指形容花又特别多,又有紫的黄的,把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师:谢谢你!*同学,那么应接不暇在这篇课文中还包含着观花的人一种怎样的情感呀?谁体会到了。观花的人舍得错过哪怕一处景物吗?大家在摇头,由此可见,观花人蕴藏的一种怎样的情感,谁体会到了?
生:我觉得观花的人有一种期待,有一种喜爱,就是希望一下就把所有的美丽的花都看完,但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有限,而看不上。
师:体会的多好啊!同学们,我们就应该像这样,不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懂文字所蕴藏的情感。还有呢?描写花多的词语,走过任何一条街……谁体会到了?请你说。
生:我觉得走过任何一条街,就是说走过这个城市所有的街,所有的街道里,花都多得让人眼睛应接不暇。
师: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任何一条街,我体会到了走在每一条街上都能看到让人应接不暇的花。
师:他再次提到了应接不暇的花,特别懂得联系上下文来学习,非常好。同学们,走过任何一条街,也就是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也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走过每一天街,大家看!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户前同样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我们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呀?
生:应接不暇。
师:任何,等等……这些词语所体会到的,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追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勃勃的大街小巷,一起来观察这奇异的花镜,好不好?
生朗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谁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他读得怎么样?读得行不行?
生:我觉得他读得还可以,我觉得他读这个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时候,应该语调再轻一点儿,这样就更好了。
师:再轻一点儿,再慢一点儿,用心一起读,关键词语的意思,是这样吗?好,你来读一读。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同学们的朗读激发了贾老师的表达热情,我来读一读。可以吗?好的,请大家把课文拿好。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谢谢大家!同学们让我们再次用独特的情感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走过任何一条街,预备起。
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不看书,试着来描述这绮丽的画面,一起读。
生朗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花美、花多的绮丽景色,那么绮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着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小组自由地讨论讨论,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生讨论。
师:好了,我们请小组来交流,让我们共同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
生:我觉得这一个句子表现出了奇特:(生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在屋子里养花是给自己看的,而德国人养花却是让别人得到美丽,是这样的一种民族创造了奇丽的景色。
师:他不仅找到了句子,而且还给它叙述了理由,同学们,这段话写出了这个民族奇特在哪儿呢?
生:我们组总结出来的句子是(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对奇特和绮丽的理解是就有奇特民族高尚的品质,才能创造出如此绮丽的景色。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他找到了是这一段话,对吗?我们一起读,
生:(朗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奇特在哪儿?
生:一个是在屋子里的时候,不是自己看自己的花,而是别人看自己的花,而在街上又是自己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释的是人人
生:我为人人。
师:对了!……那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解释的又是哪四个字呢?
生:人人为我。
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大声说,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他小组继续交流,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景色绮丽,民族奇特的。
生:我们小组从这两句里面都看出了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她莞尔一笑:正是这样。这句话就体现出了德国人养花都是给别人看的,所以他们才体现出了这个民族很奇特,他们奇特的民族有很多的花,又体现出了在德国窗前景色的绮丽,(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德国那种奇特的民族风格,高尚的品质,还是没有变。所以那种绮丽的景色还停留在德国人的窗前。
师:说的很完整,多么精彩!用丰富的语言道出了让人寻味的道理,大家鼓掌!(掌声)从这个又和这个都,我们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景色四五十年一直没有改变,带着这样的体会,全班同学一起读——
生朗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读得好!刚才有同学还找到了这两句话,你感受到奇特在哪呢?你们小组的意见是什么?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家家户户可以体现的出德国人爱花,可是他们又把花又栽种在临街的窗前,让自己种的花给别人看,表现了德国人奇特之处。
师:他们为什么都堆放在外面,而不种在屋内,为什么朝别人开,不朝自己开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体现出后面的一句:人人
师:他懂得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同学们,他们养花的目的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同学们,假若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作者说不管他离开了多少年,但是德国美丽的景色还是不变的,抬头一看,家家户户窗户前还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今天假如我们去德国,看到的还会是,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生:他们美丽的花不变,那种美丽的品质不变,
师:说的多么好啊!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体会到了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那么我们体会到,这绮丽的景色指的是花多,花美,花几十年如一日常开不衰。这奇特的民族指的是,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季羡林爷爷用绮丽的花来赞美德国,让我们懂得这奇异的景色,源自于德国人民养花的习俗,那就是——
生: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源自于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那就是——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下课!
鄂教版四上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表格教案 7
学习目标:
1.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难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德国有关风俗民情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季羡林先生的照片)你认识照片上的这位老人吗?(生答后师小结)季羡林先生是我国的语言文字家教育家,我们刚刚学习了他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师: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疑问
1、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他们不喜欢花么?那为什么还这样做呢?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师:带着疑问去学习,老师相信这节课你有更多的收获。
二、自主阅读,检查预习:(出示预习卡)
1.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同位交流
2.集体交流
词语 (学生找出易读错的音,理解个别词语。总结预习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
1、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用简练地一句话把课题补充完整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
3.巩固学情 现在请你拿起笔在预习卡上把你概括的课文主要内容修改一下吧。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昨天李老师收集了一些关于德国的图片,结合你的预习,请大家欣赏时思考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观看德国风情民俗的图片。交流观后感受
师:是啊,德国给在此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作者再次踏上这方国土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书中的那句话。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板书:奇丽 奇特)再读这句话,读出感叹号。
四。 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师: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给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读书要求) 请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色的奇丽?课哪些地方写了民族的奇特?用不同的线画下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生交流;
1、景色的奇丽。 我们一起来交流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色的奇丽?
(生答)你们是否找到这个句子? 大家观点一致,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大家都来读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中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谁还想补充? (总结学习方法:读了这些句子我们想到了这么丰富的画面,读文字想画面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景色的奇丽还体现在哪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 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能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理解再利用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竞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竞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总结学习方法:从两个成语中我们体会到景色的奇丽,抓住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花多:引导学生抓住“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许多”等词语体会花的多。 朗读
再读这句话,除了花多花美以外,景色奇丽还表现在哪儿? 同学们,平时,一般在什么地方能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花? 可现在却是---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 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街上看花, 太与众不同了,太少见了,又美丽又少见,真是景色奇丽啊!
师:瞧,
1.走过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家家户户的窗 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引读)
2.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家家户户的„„
3 走过这条小巷,抬头向上看,
(生)家家户户„„
师:是啊,这样的美景,看了这边又想看那边,看了那边,又想 看这边,眼睛都忙不过来了,文中叫”应接不暇”。
师: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身处异国他 乡的青年季先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多么奇丽的景色! 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把它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出示填空。 (师引读生练习积累背诵第三自然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______________。
2、民族的奇特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民族的奇特?(用上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交流。)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奇特在哪儿?
A 爱花:爱花之真切令人吃惊。家家户户、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家家户户养花, 这么爱花,很奇特。
B 还奇特在哪儿? 与众不同的窗外养花:原来他们养花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读句子。窗外养花
师小结(引读)体会民族的奇特。
师:我们只有爱花的人才养花,而德国„„„因为他们认为(师指课题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所以他们做到了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他们也这样做了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怪不得季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出示句子: 每一家都 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文中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敬佩、感动)请你读 (评价:读的真好,我被这种无私的境界所感动,读着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这样的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出示课件,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奉献自己快乐人生 )
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例子。
过渡: 50年后,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这样的 的感受。
1、(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这里的“美丽”没有改变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景色美 心灵美)
3、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解决预习疑问。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就结束了。那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看看预习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六、作业
1、把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2、推荐阅读:季羡林作品《再返哥廷根》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丽 景色美 奇特 心灵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看看。
2、播放德国的风光片,请同学观看,并讲解: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把画面停在街道画面上)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什么?原来……(板书课题: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悟
1、德国人养花给季老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莞尔一笑 脊梁 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读文后汇报。(引学生用书中的话说出来。)
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奇特
三、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到底是怎样一番奇丽的景色,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呢?让我们一起随着季老先生走进德国,自由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
我刚才看见许多句子都被同学们划上了记号,谁先来说一说?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2、.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3.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4.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四、小结拓展
师: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四五十年之后,季老先又一次来到德国,此时他又看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呢?下节课再讲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1、2、3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9
第一课时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略)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时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现在可以提出来。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浏览课文。)
师;谁有问题了?请提出来。
生1:我从“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句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师:是啊!这个问题提得好。我记住了你的问题。(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生2: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师: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你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三自然段,看你自己能不能读懂。(教师板书: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生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相信只要你自己认真读书,就能找到答案。(教师板书:美丽)
生4 “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教师板书:梦)
师:还有问题吗?好,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阅读了这一组的单元导读,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生: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师:还有吗?
生:是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的。
生:从表达上,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师:也就是说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我们学习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师:好,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个主题更为密切?
生: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
师:好,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生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咱们就先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生:可以。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窗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这叫我感受到那里的花很多,颜色也特别鲜艳,非常美丽。
师:教师出示这段文字课件(红字出示)
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生:我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读懂的,德国的所有人他们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所以,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师:不错,你能从一个词语里读懂,很会学习,读书就要这样注意揣摩它的意思。能说说,你还从哪看出不是一家两家这样做的?
生: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师:你找的很准,谈得也很深刻,这样美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感情没有读出来,谁能再读,让我们感到花的多,花的美,景色的奇丽?
生:再读。
师:好,他读时什么词强调了呢?
生:是“任何”
师:还应该强调什么词?
生:我觉得还应强调“家家户户”
师:请同学们再联系着读读。
生:练读。
师:请你来试试。(生读)
师:这么美的词语请大家一起读读。(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齐读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生:就是花太多了,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生:这种景象一定是大家都特别向往的,花多得成团,各色鲜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师:多美的景色,请大家都来读读美丽迷人的景色。
生:练读。
师: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看出景色的奇丽?
生:我从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师: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从这句能读出那里的花非常奇丽,花多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看得我眼花缭乱,我觉得那种境界太美了。我们很喜欢这种境界。
师:从哪个词语看出花的多
师: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这两个词看出那里全是花的世界,窗外全有花在点缀着。课件(红字出示: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
生:我给他补充,我从“山阴道”这个词读懂了人走在街道上,就仿佛在山上,两边高高的茂密的树,路上被树木挡着阳光而很阴凉。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走进树林才有这样的意境呢!
师:这位同学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从哪里看出来的,要从书上找到依据,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哪句话,这些都是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练着读读这奇丽的景色。 (学生练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生:想
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师:学生配乐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盛开着含苞欲放、千姿百态的鲜花,在向我们招手,行人还不时的驻足观赏。
生:我仿佛看到了德国人家家家户户的窗前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争芳斗艳,美极了。我感到走在街道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师:想象得太丰富了,谈出了你此时自己的真实感受。请接着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花儿们窃窃私语,好像在说“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主人啊!”
生:我仿佛闻到了,花儿们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师:看(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
生:想
师:谁能自己给大家读一读,读书太重要了,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朗读水平高的人。
生:一名学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生: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师: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的心情非常高兴。
生:我的心情很愉悦,神清气爽。
生:我的心情比较舒畅。
师: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大家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师: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生:学生背诵。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这让我感受到民族非常奇特。当时的作者很吃惊,很不理解。
师:听到了没有,他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词语,很“不理解”。他们民族的奇特让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把话样在窗子外面,是不是不喜欢花呢?
生:不是,他们很喜欢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而且把最美的花放在窗外,让别人去观赏。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
师:养花给别人看,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花呢?
生:不是
师:不是,从哪看出来呢?
生:因为“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师:噢,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城市的居民把花养在屋子里。
师:谁家养花举手。(大多数都举手)
师:我们养花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美化环境。
生: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净化空气。
生: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给家人带来美的享受。
师: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先生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自己养花却让别人看,你说奇特吗?
生:奇特。
师:还从哪看出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我从 “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里读明白了,他们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而自己看花的脊梁,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从 “多次”“曾问过”这两个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师:具体地说说理由。
生:“多次“说明不是一次。他曾经问过女房东,她却莞尔一笑,我从这里也能看出他们很自豪的。
师:他
生:(学生接着读第二自然段。)
师: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他们很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几句话看出的。
师: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留学的季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请把你(指课始提到这个问题的同学)刚才提的问题再重复一遍。
生: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生: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师:这是他的理解,接着读。
生: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师: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作者曾问过女房东,这样养花是为了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再联系下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就叫会读书。谈得多深刻啊!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却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出示这段文字课件)
生:齐读句子。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课件出示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街道上的这种美是谁让你们享受到的?
生:德国的居民们。
生:德国这个民族让我们享受到的。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的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
生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师:我为人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再读──—二自然段
师:人人为我,大家共同创建了这样如画的景象。
生再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生:会的
师: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刚才谁从这里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举手)
师:请你重复一遍。
生:我提的问题是“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师: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生:我从2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3自然段“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还有4自然段“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读懂了“美丽”指的是德国那奇丽的花。
生:“美丽”指的是那里的环境很美。
师:你还怎样理解这个美丽,“美丽”还指什么?
生:“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生:“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刚才谁在这一段里提出有关“梦”的疑问,现在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生: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
生: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生: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教师出示作者照片)这就是作者留学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32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哥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当时他才25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当他再次踏上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课下,同学们读他的《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文集》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师: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象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大家已经背下来了,请试着默写,不会的也可以抄写。
生:默写或抄写。
下课。
记实整理:陶冉(根据2006年5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课堂教学记录整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10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 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范写“暇”,关注日字旁。
(3)学生练写。
4.请4位学生轮读课文4个自然段。学生评价。
5.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花美人美)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花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③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画面、用心揣摩文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读出了文章所蕴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
六、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脊 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以小见大
暇 人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flash课件《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德国,领略异国风采。
2、请同学们回忆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感受分别是什么?作者发出了深深地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感受奇丽与奇特
1、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
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感受奇丽
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课件加深理解:看(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想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能背的同学也可以背诵。
3、感受民族奇特
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 “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4 、理解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德国人给予别人美的同时也得到别人赋予他的美。不只在养花中如此,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为别人着想,这已经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进而形成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形成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
延伸:你还知道德国人的有什么优秀的民族精神?
朗读: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5、写作知识
作者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四、深化主题
学生举例
听到你们说的这些,我也想起了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
给 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
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
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
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
我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
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
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也在别人的眼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12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 “鲜花胜地——德国”、 “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奇丽 奇特
鄂教版四上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表格教案 13
以下是关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 “鲜花胜地——德国”、 “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奇丽 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14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设计理念
从生活实际导入,寻找题目和文章的切合点,批文入境,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流程
一、 生活导入,揭题
1、在生活中,用我们心灵的窗户——眼睛,总会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花就占了重要的部分,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怎样的花?
2、生说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说说形容花的成语,诗句。
3、看来,花确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和美化物,让人爱不释手,总想捧在手心,但在德国,他们爱花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
4、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课文,确定学习目标
1、这方式确实与众不同,带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好奇读读这篇课文吧,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了,边读边找找,划出文中和题目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2、学习生字词语
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书写:脊 嫣
3、划出文中和题目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三、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齐读句子。这句话中间用了分号隔开,紧密联系了两个方面的意思。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2、研读句子一: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从哪里看出来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1)、理解“家家户户”,说明德国是一个爱养花的民族。
(2)、“都。都。都。”,“脊梁”,体会每一户人家爱花之真切,与众不同,把美丽展现给别人,创造美丽,体现出德国人的心灵美,从而体现出民族的奇特。
(3)、对比句子感悟“临街”,体会德国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为大众着想,把这种养花的行为看成自己的义务,这是一种“我为人人”的境界。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窗户的外面。
b、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4)、当时,作者第一次去德国就被这奇特的景象给吸引了,不禁感到-----吃惊、奇怪。
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这段话。
(5)、理解“莞尔一笑”
我的吃惊,我的奇怪,让我情不自禁问起了房东。
师生合作朗读,师当作者,生当房东。体会莞尔一笑,德国人习以为常的作风。
小结过渡:透过语言文字,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爱花就是创造美丽的美好品质,体会到德国人“我为人人”的心灵美。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边读边感受一下。
正是这样,这样的景色人人都能看到,条条街道都拥有,自由读“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句子。
3、研读句子二: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读句子,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a、相机理解“花团锦簇”,这花是一团团,一簇簇的,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竞相开放,异常茂盛,让我们看到了花开的形态美。
b、 “姹紫嫣红”你仿佛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花呢?是啊,五颜六色,色彩缤纷,你家种这种花,我家种那种花,种类繁多,颜色各异,让你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看了左边,右边的花又映入眼前,一抬头,看见楼上的花,一低头,又看见楼下的花,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欣赏了这种花,还有另一种花等着我们欣赏,真叫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c、这种景象,平时我们只能在哪里见到?是啊,这街道仿佛就是山路,这两旁的房子就仿佛是开满花的山,我们仿佛在走山阴道,让人神清气爽的。
走过这条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走过另一条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走进随便一条巷子里,生读:抬头向上看——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走过任何一条街——
(2)看来季羡林老师不愧是语言专家,就从这几个词语就引起我们这么多美好丰富的想象。
4、研读句子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是的,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句子:
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3)、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4)、其实,我们身边也不缺乏这种耐人寻味的美,用我们会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
写话练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
(5)、生活中,我们都在创造美,奉献美,也享受着别人给予的美,如果人人都能这样,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和谐,更美好。让我们都拥有这样的心境,去创造这样的境界吧。
四、拓展提升,内化行动
齐读诗歌《给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我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也在别人的眼里。
五、板书设计
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有奉献就会有收获
人人为我 奇丽的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15
【教学案例】
师:读读第三节,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德国街景的美?
(生轻声读第三节。)
生:我觉得这一节的第二,第三句写出了德国街景的美。
师:好,请你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句,师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师:同学们,你们再试着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想怎么读,能体现出德国街景的美。
(指名读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小余“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读得好,让我们感到德国很美。
师:(出示:课前搜集的德国的风景照)来,你们看看德国美吗?
生齐说:美!
师:那你们知道“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刚才看到照片上,德国的房子的窗前全是花,“花团锦簇”是指花一盆盆都放在一起,一朵一朵的花挤在一起,很多很多,很漂亮。
生:“姹紫嫣红”是写出了花的颜色很多,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很美!
师:是呀,那么多颜色漂亮的美丽花朵,真是多姿多彩。这么多的花放在窗前,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
生:花的海洋。
师:正是这样美丽的景色,让我们这些走在街道上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生:应接不暇。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
师:那就请同学们翻开字典找找“暇”是什么意思?
生:我找到了“暇“是“没有事的时候,空闲”的意思。
师:那谁能解释一下“应接不暇”的意思。
生:“应接不暇”是有很多事要做,没有空闲。
师:对呀,在这句句子里指什么太多?人们看都看不过来呢?
生:在句子中是说德国街道两旁的花很多,人们看都看不过来。
师:那更可以看出德国的街景是很美的,这可都是德国人民将自己的花种在窗外,给别人看的结果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德国街景之美。
(生齐读句子。)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第三节时抓住重点词句,设计了“在读中理解词句,通过理解词句来学习课文”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词语。
教学课文第三节时,我抓住了描写德国街景的句子,在这句句子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几个词的词义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而教学时,教师并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图,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己来解释这些词语。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词义,如,找近义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查找字典,等方法。在释词的过程中,不是要求学生背诵字典上的注释条,而是在读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释词。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联系完整的语境再读句子,不仅可以提高读的质量,提升了读的要求与层次,而且于读中又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这给了我一个启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是多维的,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运用更多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词语,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16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请同学们自由读本单元导读,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训练要求? (交流。看来在本单元中我们要进行一次跨国旅行了。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3个要求。)今天,我们先进入异国风情之旅的第一站“德国”,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准确。
2、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读的效果怎么样?
检查生字词,指导读准读音、读准句子。
3、看来你们已经将课文读准确通顺了,那你刚才跟随季老先生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别人看到的花”
1、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别人眼中的花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在文中画出来,交流。
2、找得很准确,你能试着将它读熟练吗?自由读。
3、指名读2名: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相机指导读: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意思,及“家家户户”、“任何”、“都”传递出的独特风情。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为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德国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堡、蓊郁的森林、绵长的莱茵河,悠闲的城市风光更是风情独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些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我仿佛看到从阳台上走出了一位女主人,朝我们打招呼。
(待到窗花烂漫时,她在窗前笑。)
生:我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香飘十里,蜂蝶飞舞,如人间仙境,逛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四、研读“自己看到的花”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而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什么是“花的脊梁”(花的背部)并用人体示范。
2、季老先生初到德国时看到这与在中国绝然不同的养花方式很惊奇,所以他不禁询问自己的女房东。下面老师找2个同学分角色读读人物对话,注意语气和人物表情,季羡林要用惊奇不理解。
3、抓住一个写神态的词:
“莞尔一笑”怎么笑?笑一笑。你就把自己当成房东,老师就是季羡林,我问谁,谁就对我莞尔一笑回答。
其实这轻松自然的莞尔一笑更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这一我们看着奇怪的现象,在女房东看来是那么普通、自然,已经是一种融入了血液的习惯。
五、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着这样奇丽的景色,听着“正是这样”这样朴实的回答季羡林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再回到第三自然段,将季老先生的心中的感叹画出来。
2、指名读: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同学们,你觉得“人人为我”在文中指什么?“我为人人”指什么?
你从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将你想到的内容记在这句话旁边。
3、交流批注。
六、研读最后一段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五十年过去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2、师小结:
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畅游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季羡林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仿佛又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也有了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感谢季羡林老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将第三段熟练背诵下来,将德国美丽的风情、人情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鄂教版四上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表格教案 17
教材简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谈话导入:
利用一个小调查,引出世界上还有一个与我们不一样的民族,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题目质疑,从而很好的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醒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组织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后面的朗读感悟作铺垫,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3、朗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抓重点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读字词,由句到词,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比如,在提出“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 的问题后,找此相关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再在此环节中,我特别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4、交流拓展: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18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自己的花是让谁看的?怎样读?
(生读,重读“别人”。)
师: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读,重读“自己”。)
师:谁的花是让谁看的?
(生重读“自己”、“别人”。)
师:重读不同的部分由不同的感受,体味不同。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的预习情况,我们来听写。注意听清要求,听完一组词以后再写。
师读词,生写。
师:老师看到有很多同学写的又快又好,奖励你们一组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
师:请大家对照屏幕自己批阅一下,全对的画上一个可爱的笑脸,错的马上改过来。
生批阅听写。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起来说一说那个字值得注意,并说一下为什么?
生交流。
师:请同学齐读词语。
师:大家对词语掌握的不错,不知道把这些词语放到文章中你还能认识吗?谁愿起来读一下课文。
老师请四位同学读课文。
师:其他同学要仔细同,说一说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有想一想课题中别人看到的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课文。
师:初读课文就读的这么流利真不容易,你们真棒。请同学起来说一下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交流。
师:别人看到的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到德国的大街上去感受一下,自由读这一段文字。
(大屏幕出示。)
师:你觉得德国的街道怎么样?
生:(齐)美。
师:从那些词中你读到了美?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师:请大家读一下这些词,读出它的美,怎样读?
师泛读,请学生跟读。
师: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
生:东西很多看不过来了。
师: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生造句。
师:还从那些词中感到了花多?
生:花的海洋。
师板书:
花的海洋
师:请你读一下这一句话。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你能读出它的美吗?谁来读?
师:好,请这位同学读一下。其余同学把眼睛闭上,细心听,漫步在德国的街道上你想到了什么?
师生听。
生:我仿佛看到了我就在德国的街道游览,看见了家家户户窗台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我仿佛听到了游人在赞叹着美丽的花。
生:我仿佛听到了小鸟在歌唱,看到了蝴蝶在花上飞舞。
生: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也要去德国旅游。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么美的景色?
生:想。
师播放课件:
德国街道美丽的图片。
师:走在这样的街上你会发出什么感叹?
生:美。
师:你能读出它的美吗?
(指导朗读第三段。)
请两位学生朗读。
师:感情处理得非常好。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同学。请大家美美的读一下。这么美的文字你能背诵下来吗?让我们试一下。齐诵。
师: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生:花的脊梁。
师板书:
花的脊梁
师:注意脊梁的读音,脊梁是什么?
生:花叶、花茎。
师:无怪乎作者会惊奇的问“(课件出示第二段对话)”。
生读对话。
师:“莞尔一笑”你会吗?请你起来读一下这一句。
生读词,并微笑。
师:你笑得真甜,你笑得着美。
师:当年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一直住在这位和蔼、善良的女房东家里,像一家人一样。当女房东跟季羡林先生说这句话时她是不是觉得这样很了不起?
生:不是,很自然。
师:请你自然的读一下。
师:是不是只有这位女房东是这样的?你从哪得知?
生:不是。德国人都是这样。我从课文的第三段知道,家家户户都是把花养在窗台上。
师:当你再次走在这街上,你会之赞叹花吗?谁想说一下?
生:德国人的花美人更美。
生:德国人的心不花更美。
生:我们应该学习德国人这种品质。
师:如果不想说,请将你的赞叹写在课题边。
师:让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中国应该学习德国人的品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生:有机会我也会去德国看一下。
生:……
师:四五十年过去了,可这美丽依旧,让我们把这永恒的美记录下来,(课件出示小诗,音乐起)请同学们把这个小诗补充完整。
生交流。
师: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耐人寻味,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篇基先生的作品,请同学读一下,说一下你的感受。
生读。
畅所欲言。
师:老师着还有一些季先生的资料,大家可以读一读,希望课下你能多去找一些季先生的作品认真地品读一下。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生:老师再见。
鄂教版四上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表格教案 19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所写。作者回忆自己早年留学德国所见的家家户户窗前开满鲜花的情景,并和再次到德国所见进行对比,指出“美丽没有改变”,抒发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读来如沐春风,于亲切平和之中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是启迪学生智慧,使之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做人的教育的绝好佳作。
其中,让学生了解德国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是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采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紧扣作者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德国人养花的奇特之处,欣赏德国街头的美丽景色,从而体会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受到做人的启迪。
下面是我的教学案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他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对德国有了深刻的了解,他为我们写了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就同季老先生一起到德国去看看,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民族。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通读全文,抓住重点
师:请同学们再把课文通读一遍,看看在作者的笔下,德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我们用文中作者的话来概括。
生:德国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找得很准!(板书:奇特的民族)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民族奇特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找出答案。
生:他们养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而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板书:花栽外,花朝外)
师:什么是花的脊梁?
生:就是花朵的背面。
师: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不是他们不喜欢花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德国人也喜欢养花呢?
生: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这说明德国人喜欢养花。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也说明德国人喜欢养花。
生:还有,作者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学时,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这也说明德国人喜欢养花。
师:大家找得真准。这个“真切”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切“的意思是真诚恳切。
师:那么说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也就充分说明了德国人喜欢养花。可以说,他们把养花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师:既然德国人这么喜欢养花,他们也一定非常喜欢看见花开的美丽。可却让花朵都朝外开,在自己家里,却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这真是__
生(齐):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用关联词把这个意思表达清楚呢?
生:因为德国人虽然爱花,家家户户养花,但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让花朵都朝外开,自己只能看见花的脊梁,所以说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师:归纳得非常准确!
三、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师:这么奇特的民族,这样养花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给别人看的。
师:既然是给别人看的,那么人们走在街上一定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是怎样美丽的风景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这美丽的风景。
生:走在大街上,抬头往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开满了鲜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许多的花连在一起,就像是花的海洋。
生:走在街上,仿佛走在春天的山路上,两旁盛开着多姿多彩的鲜花,色彩艳丽,芳香扑鼻。真是让人陶醉!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海)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国家也很爱花,也养花,可我们走在大街上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吗?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德国人都把花栽在窗子外边,他们想让别人欣赏到美丽的鲜花。哪怕自己在家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生:德国人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师:你抓住了重点。能告诉大家,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吗?
生:就是大家都把花栽种在外面,我走在街上就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同样的,我也和大家一样,也把花栽种在外面,让大家也能看到美丽的景色。尽管我为大家没能在家欣赏到自己的鲜花,但我在街上却看到了许多的鲜花。
师:你真棒!这一种境界真是颇耐人寻味的。大家知道这个“颇”是什么意思吗?
生:“颇”就是“很,十分”。
师:因为德国人养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他们街上,他们国家的景色才那么奇丽!(板书:奇丽的景色)这个奇特的民族,创建了这么奇丽的景色!就请我们带着对美景的欣赏,对美德的赞美,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升华认识,陶冶情操
师:四五十年前的德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今天的德国仍然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我们的季老先生感慨: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个美丽指得是什么呢?
生:指街上像花海一样美丽的景色,人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的心灵。
师:作者今天故地重游,恍若梦中,他做了什么样的梦呢?请同学们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作者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师:而这一切都起源于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呢?
生:我为班上的图书角捐赠图书,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和我一样,都为图书角捐赠了图书,就是“我为人人”,我又能看见大家捐赠的图书,这就是“人人为我”。
生:像我们打扫教室卫生,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只要我们都有了这一种思想,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请大家牢牢记住: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附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特的民族:花栽外,花朝外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鄂教版四上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表格教案 20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听同学们谈及自己家中养了很多鲜花,老师真想一一参观,但这是不可能的,别人家里的花我们怎么能随便看到呢?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德国,只需漫步于街头,你就可以随意欣赏到家家户户种植的鲜花,因为在那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先生一起去走进德国,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异国风情。好,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过渡:课文预习过了吧,下面咱们就来检查一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1、检查读词:
⑴ 出示第一组:
宇宙 天性 真切 奇丽 奇特 脊梁
① 指生读,纠正“脊梁”的读音及写法。“脊”的上半部分是先两边后中间。
② 齐读。
过渡:看来这组词语比较简单,没有问题,那咱们就增加点难度,来看第二组,自己先练习一下。
⑵ 出示第二组:
莞尔一笑 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耐人寻味
① 指生读。
②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最有韵味的的语言,它集音形义一体。我们在读词的时候如果能够加上自己的理解,就一定会把词语读得有滋有味,听老师来读这两个词。谁再来读。齐读。
2、质疑导读:
看来词语大家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不知大家对课文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师想出几个小小的问题来考考大家: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个国家?那里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本文的作者季老先生曾在德国留学十年,那么德国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
可以到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中寻找。
归纳: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并板书: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品读学文
1、朗读思考,体悟风情:
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那里景色的奇丽或是那个民族的奇特的?就请把这些句子画下来。然后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感受“景美”:
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⑴ 词语联想,初识美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画面,而“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又是怎样的情景。
② 指导朗读:
师:整条街的花就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多美的景色啊!谁来读读?指生读。
⑵ 情境创设,奇丽再现:
导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那个德国小镇的街头,去感受那里美丽的风光吧。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① 师配乐朗读,生闭眼聆听。
② 交流想象。
③ 出示课件,小结:
瞧,正如大家所描述的一样,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人们每天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该是多么惬意、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呀!来,就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吧。你来试试。
师随时纠正不到位之处。
齐读!
⑶ 诵读美景,佳句积累:
这么美的景色,你想不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记忆中呢?那有什么好办法呢?赶快背背吧。你来试试。一起来,好吗?
3、领悟“人美”:
过渡:刚刚我们一起去走进了德国的街头,领略了那里奇丽的风光,花海畅游,花香阵阵,怪不得季老先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生齐)多么奇丽的景色!那么,你又是从哪里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的?
⑴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①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
② 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读。
(读出吃惊、不理解。)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⑴ 过渡:
师:的确,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课件文字并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⑵ 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①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回归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我为人人”,哪些地方表现的又是“人人为我”?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③ 季老先生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会想些什么?你又想些什么?(指3~5生谈)这一句话让我们想了这么多,这种境界真是颇耐人寻味呀!
④ 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找生谈。
(提示:班级图书角、值日生清扫卫生。)
5、回归文本:
⑴ 正是因为德国民众具有这种“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他们才能做到(课件出示并齐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于是就有了这令人感动的“人人为我”的和谐景象(出示并齐读):人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小结:此情此景,都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6、寻梦之旅:
过渡:
转眼间四十五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时事变迁,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他阔别已久的土地的时候,展现在他面前的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现在各位是季先生,我是一位记者,我想现场采访一下。
⑴ “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探讨:
四五十年间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唯有“美丽”没有改变,那“美丽”究竟指什么?生谈。
(预设:花美,环境美,心灵美。)
原来,在美丽的花儿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您会说──(生接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⑵ 理解: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您还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找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老师也有自己的见解。老师在课前曾读过季羡林的《再返哥根廷》一文,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德十年,那座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而且,他还把自己离开德国时的心情也成了一首诗。(出示)由于当时社会形势很复杂,所以季先生在回国时不能从德国直接回国,而是途经瑞士,几经辗转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里的“旧邦”指的是哪里?(祖国)“客树回望”又是回望的哪里呢?(德国)是呀,这里既有对祖国的思念,又有对德国的依恋。
四、推荐阅读
过渡:
这里的故乡究竟指的哪里呢?正如人们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好书推荐:
他梦里的故乡究竟在哪里,就请大家到他的文集《德国印象》中去寻找答案吧。同时,老师想再向大家推荐季先生的两本著作《故乡明月》和《另一种回忆录》,相信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对他的思乡梦有了更深的了解。好了,同学们,老师向你们推荐了三本好书,那你们愿不愿意也向老师来推荐几本好书呢?你推荐什么?
2、生向师推荐好书。
3、回归主题:你们看,这种境界就是──
(生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21
一、读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谁来读读课题?
假如有人问你“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该怎么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假如有人问:“你的花给谁看?”,又该怎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假如人家同时问这两个问题,又该怎么读?
生:
二、读文,找“文眼”
师:看,不同角度的思考让我们读起书来就有着不同的体验,这样才有滋有味。读书应该这样!学会抓住关键性的“字眼”读出自己的体会。(板书:字眼)读课文也是这样,接下来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抓住课文中关键性的句子,读懂文章,找出课文的“文眼”。(板书:文眼)
师:课文中的那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眼睛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他用一双慧眼找到了“文眼”
三、围绕“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深入学习课文
接下来,让我们借着“文眼”把文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有了感受之后才可以和同桌交流。
生:……
师:好,首先我们来交流“奇丽的景色”,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生:……
师: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看出景色的奇丽?
生:“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生: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花,一团一团,一簇一簇,颜色各异,色彩缤纷。用文中的两个词来形容就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没有读出华美、缤纷、娇艳的感觉。再来……
生:(有感情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再来……
生:(特有感情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这些花真美呀,你们看这朵、这朵、这朵、还有这朵,美丽的花太多太多,眼睛都看不过来,令人……
生:(有感情地)应接不暇
师: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你就在德国,走在街道上,街道两旁,家家的窗前,都有这样的花。而许许多多这样的花,这样的窗子连接在一起,就像一个花的海洋,人在街上穿行就如同在花海中漫游。感觉怎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让我们接着交流。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师:德国人把花养在窗子外面,让别人看,难道德国人自己不爱花?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生: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哦,原来德国人很爱花,只是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德国人的这种做法让你们感到很——
生:奇怪、不解、好奇
师:难怪作者季羡林先生曾多次这样的询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读
师:女房东回答的却非常——
生:平静
师:你是怎样体会出她那颗平静的心的
生:莞尔一笑
师:我是季羡林,你就是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正是这样!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他们这样做大家理解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的。
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耐人寻味就是——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师: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生:……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才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现在各位是季先生,我是一位记者,我有一些问题想问问季先生。
师:季老先生您好,听说你最近又去了一趟德国,那里又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
师:有哪些美丽的东西?
生:环境很美。
生: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生: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季先生,听说这次的旅程,让您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您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梦?
生: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课下,同学们读《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文集》就会对这个梦有更深的了解。
师:老师向你们推荐了两本好书,现在同学们有谁愿意推荐其他好书给老师阅读呢?你们愿意向老师推荐吗?
生:
师:你们看,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