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木兰诗教案【8篇】正文

《木兰诗教案【8篇】》

时间:

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

《木兰从军》导学案 1

课题《木兰从军》 主备人:王郁芳 本周习惯养成: 用心倾听,乐于展示 课型:合作展示课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3、我能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课堂学习流程: 激情导课(预设2分钟) 明目标,知方向(预设1分钟) 自主合作,交流预展(预设10分钟) (一)了解花木兰从军的原因,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的英雄形象。 1、当时的国家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呢?(提示:从“紧急征兵”这个词语去体会)2、花木兰家里又面临怎样的困难? 3、展开想象: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情景对话: 父亲:女儿啊,征兵文书上写的是为父的名字,我虽然老了,刀枪还是拿得动的,我去,咳咳咳…… 木兰说: 。 弟弟:姐姐,我是男孩,我替父亲去吧,你是女子,军营中是不要女子的,你怎么从军呢? 木兰说: 。 母亲:女儿啊,咱们家老的老,小的小,情况特殊啊,依娘看,国家打仗也不少你一个,我们家就不要去了,还是先顾小家吧。 木兰说: 。 4、小结:木兰就这样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真是一位______的女英雄。 (二)感受木兰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 1、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军时,木兰的哪些表现又让你觉得她是个女英雄? 2、你能说一说还有哪些木兰英勇的故事吗? 拓展填词:在多年征战中,木兰 敌情, 敌计, 敌将,立下了赫赫战功。(感受木兰的智勇双全。) 3、小结:身为女子,木兰果真一点儿不输给男子汉。真是一位______的女英雄。 (三)激发对女英雄的敬佩之情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从“竟”,你能体会到将士怎样的心情? 2、他们会对木兰说些什么? 战士们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交流(预设25分钟) 达标检测(预设2分钟) 1、积累本课的好词。 2、花木兰是一位 的女英雄。 3、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用几句话写下来。(选择一位家人) 反思总结 今天的课堂,我最满意的是:画 倾听( ) 合作( ) 展示( ) 点评或补充( )

《木兰从军》导学案 2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也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故事情节学生已经了解,怎样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人物呢?因为故事背景的远久,其实孩子们初读课文时是不理解什么是从军的,所以我觉得课题中的"从军"是个切入口!于是读了课题后,我要求他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时,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中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个初步印象。接着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孩子们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木兰怎么能从得了军的呢?"于是就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了文本,在扣住"紧急""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理应""赫赫战功""心爱"等词一次又一次深入体会后,在痛快的读中表达了对木兰的忠心赞叹。最后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称木兰为女英雄!

12《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在讲解“从军”这个词时,我首先让学生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学生们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于是就扣住 “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让学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

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所以在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应征,弟弟年龄又小,够不上当兵,这是家庭的忧。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子的事情,但处在特定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 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

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我还设计了“赞一赞,唱一唱,讲一讲”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

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我执教的是《木兰从军》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走近木兰,感悟她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我这一课时定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女英雄形象呢?

一、识字方法多样,激发兴趣。

在教学“病”字用一个顺口溜让孩子轻松记住了“病”字的字形和字义;教学“男“字时利用字理知识帮助孩子体会决心女扮男装的不易;”“焦急”这两个字虽然不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让孩子抓住下面四点底表示火,和急字的心字底,可帮助孩子理解木兰焦急似火的心情。

二、发挥想象,促进理解

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教学时利用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既能更深入地理解木兰的品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感悟� 其次,第三小节的一连串动词短语浓缩了木兰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的艰辛,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木兰奔赴前线路上的情形以及在战场上的表现,再现了这些悲壮的场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也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木兰女扮男装、屡建战功的不易。

三、抓住中心,爱家爱国

围绕木兰爱国爱家的品质,结合文本,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体会。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又小,木兰替父从军,是因为她爱家;国家有难紧急征兵,木兰从军为国分忧,说明她爱国;木兰在奔赴前线的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依然勇往直前,她驰骋沙场,立下战功,为的是保家卫国。

《木兰从军》导学案 3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木兰从军阅读题和答案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青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年有二,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少习射 少(少年时) B。市鞍马 市(买) C。长而益精 益(更加) D。易男装 易(穿)

2、给下列字注音皆次当行 行 数建奇功

3、一次多意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因

4、翻译:木兰者,古代一民间女子也。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转战驱驰凡十年有二,数建奇功。

5、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阅读题答案:

1、D 易(换装)

2、hang (第二声)shu(第四声)

3、a 因 :因为 b 因而 因此

4、a 叫做木兰的人,是古代一个民间的女子 b 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做 c 辗转作战总共有十二年,多次立下奇功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句诗木兰辞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

花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不断精深。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次此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 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仄:狭窄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胜:尽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逼:急切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族:品类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 吾尝终日而思矣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家人以肩舆相迎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2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的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4分)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3分)

参考答案:

19.【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逼:接近,走近。【答案】C

20【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A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人”。C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D介词,“用”/连词,表目的,“用来”【答案】B

21.【解析】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C“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错误,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答案】C

22.【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答案及采分点】(1)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关键词“手”“羸”翻译正确各1分,“乃耶”句式翻译正确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4分)

(2)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省略句“故(树干)能伏匿其中”正确译出1分,关键词“相化”翻译正确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3分)

(3)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关键词“镕银”“散绵”翻译正确各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3分)

参考译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和尚笑了起来。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木兰诗》教案 4

1、初步了解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

2、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

重点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难点教学难点

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教学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木兰诗》教案 5

理清故事: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

以旧带新

确定目标

2分~5分

新课导入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以旧带新,在此基础上自然导入

师生互动

25分

25分

25分

师生互动

25分一、概括介绍《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之后正字正音。

三、情节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四、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五、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

二、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答案略)

2.写木兰征战准备,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来写?有什么好处?(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翻译时要注意互相交错补充,从互文修辞角度来认识)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说将军都战死,壮士都归家了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要互相交错着来理解?

4.诗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目的何在?这样的复沓形式诗中还有哪些?

5.研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如“出郭相扶将”是爷娘互相搀扶还是见了木兰一块儿扶?再如结尾为何要写到雄兔和雌兔,跟人物有什么关系?“扑朔迷离”的成语是什么意思等等。

四、民歌的特点是民间流传许久的故事,经文人整理所得,充满传奇色彩是众人的智慧结晶,文学创作需要想象,美国迪士尼再创造的“花木兰”动画片更具有超凡的想像。因此我们也来一次想像训练,各人自选片段(或“停机叹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

五、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默写你最喜欢的两个自

学生倾听,记忆“双璧”

学生齐读,之后正字正音。请学生代表把本课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带领同学学习。

借助注释逐句理解情节,理清故事

学生思考3分钟后,自由发言,总结归纳。

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结课文

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

听写词语,正字正音

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汇报交流

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汇报交流

想像训练,各人自选片段(或“停机叹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

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了解《木兰诗》的地位,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读中学,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理清故事情节,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理解人物形象,向英雄人物学习。

梳理课文内容,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

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培养学生研读与赏析的能力,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研读与赏析的能力,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想像与说话相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能力

名篇佳作积累,吸取我国古代民歌的精华。

实践练兵,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巩固提高

13分~15分当堂训练:

1、默写文中的三组排比句

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4、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

学生独立完 成 老师设计的题目

夯实所学,检查教与学的效果

课后反思

《木兰从军》导学案 6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ēnɡ   bīnɡ   jiànɡ  shì     wén   shū    cónɡ   jūn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燕 yān (         )         将  jiānɡ (         )

yàn  (        )             jiànɡ (         )

三、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1.廷     查(       )旁  ,再查(         )画。

2.康     查(       )旁  ,再查(         )画。

3.起     查(       )旁  ,再查(         )画。

四、写出下列生字的笔顺。

1.将

2.病

五、读一读,抄一抄。

征兵     将士    文书    从军     胜利    父亲

六、补充词语。

焦急(   )(    )    再(    )追(    )   赫赫(    )(    )

文(   )俊(   ) (    )通(   )大

七、按课文中的内容填空。

花木兰想:“父亲                 ,                    ;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                 。她说服了家人,                ,                   。

八、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九、你喜欢课文中的花木兰吗?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她。

《木兰从军》导学案 7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木兰爱亲人、爱国家和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难点】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老师曾学过一首北朝民歌,记忆深刻,今天我想把其中的第一段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这首民歌写的是谁?(花木兰)教师板书:木兰

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不仅在中国� 你们知道木兰的故事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木兰故事的课文,(板书课题)  木兰从军,齐读

4.解题:木兰从军的从是什么意思呢?请你选择。

a.跟随b.顺从c.参加d.次要的

5.木兰从军的从是参加的意思谁来说说木兰从军的意思。

6.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呢?

7.老师经常说: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里,打开书,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教师范读)。

二、初读课文

1.你们想像老师一样把课文读出感情么?自己试试吧。注意: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读好轻声。

2.要想读好课文,先要读好生字。

(1)(检查生字词)依次出示

名字     征兵     父亲     生病     男孩     胜利     将士

朝廷   年龄   打扮   战袍    渡过      赫赫战功

(2)齐读,开火车读。

教学生字:病,男(学习病字框)

(3)教学2个多音字

ɑ.将读第一声时可组哪些词?读第四声又可和哪些字交朋友?

b.燕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指名领读。

(4)出示所有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2.多形式练习读词语。

3.接下来,老师来听听小朋友们课文读得怎么样?把语文书翻开,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师生评议。

5.读了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谁来说说:(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内容相机点明这是课文的几小节的内容)

(相机完成句式练习)。花木兰是           。

三、精读课文

1.木兰从军,木兰从军,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呢?请小朋友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找出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相机出示第1、2句

(1)(多媒体)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经常”的近义词是什么?田老师知道有个词语表示“经常发生战争”的意思,(板书:战争不断)

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交流。(边防将士死伤无数,边疆百姓流离失所。)

过渡:是呀,情况多危急呀!所以朝廷——紧急征兵。

(多媒体)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谁来读好它?

(2)指名读,师生评(情况多危急)

4. 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什么叫“焦急万分”?读好这句话。� (点击放映动画片段)

木兰为什么会焦急万分呢?

(多媒体出示第3、4、5句)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1)请小朋友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相机板书:老幼

5.就在国家危难,全家忧心忡忡之际,木兰想到了自己,她想到自己什么?(相机板书)为国为家分忧

6.如果你们是木兰的家人会同意她从军吗?(不同意)

如果你是木兰的弟弟,你会说---(指名说)

如果你是木兰的母亲,你会说---(指名说)

如果你是木兰的父亲,你会说---(指名说)

木兰又是怎么说服他们的呢?学生自由说。

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我们领略到了她的那份坚定,那份从容。学习了课文的第二小节,你们觉得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7.小结:正因为木兰懂得了尊老爱幼、为国分忧,于是他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把板书补充完整)

我们的女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情感。(女同学齐读第二小节)

8.其实课文的第二小节就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的第一节改编的,有没有兴趣跟老师来读一读《木兰诗》的第一节。

9.领读《木兰诗》的第一节。

四、布置作业,教师总结

1.课堂作业:生字描红,临写。

2 喜欢《木兰诗》吗?那就背一背吧!

3.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在战争不断,朝廷紧急征兵的情况下,正因为木兰懂得了尊老爱幼、为国分忧,于是他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那她从军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节接着学。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我执教的是《木兰从军》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走近木兰,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是我这一课时定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女英雄形象呢?我认为第一课时应以放手让学生阅读为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的大声朗读,反复诵读中,在教师的有效点拨中,达到读得读准、读通、读顺,最终使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止。有了这样的思考,我把《木兰从军》的第一课时,定位在其一:怎样让孩子们正确、流利的读通、读顺课文,认识本课的两个多音字。我主要通过孩子的大声朗读,自纠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字词的方法,打好读课文的基础,达到读通、读顺文本。其二:使孩子们初步感知人物品质。为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如果你是木兰的家人,你会怎样劝阻她?”“如果你是木兰,你怎样说服家人?”让学生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课伊始,我用北朝民歌《木兰诗》引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以“从军”的“从”为解读课题的切入点,学生们理解了从是参加的意思,就不难理解课题的意思了。接着,让孩子们从课题入手,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学生们就产生了疑问:木兰是谁?为什么她要从军?再通过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文本。这对认识木兰这个人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醒学生读好轻声。检查自读情况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生字词,教学生字时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汉字,孩子们兴趣盎然。

在指名分段读后,以“读了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引出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紧急征兵”“焦急万分”等词语,让学生理解感悟。抓住木兰的想法“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国家有难紧急征兵,木兰从军为国分忧,说明她爱国;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没到当兵的年龄,这是家的忧。木兰替父从军,是因为她爱家。教学中,我及时运用“模仿表演”,用“如果你是木兰的家人,你会怎样劝阻她?”请学生们演演父亲、母亲、弟弟,他们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木兰,你怎样说服家人?”,让孩子深入地揣摩木兰的心理活动,说一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通过对“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让学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

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在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我自己同时也有很大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

人的生命演变正如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受孩子们的启发,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流程也不再是简单地教,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如出现的事先未曾想到、也不可预见的情形,成了本堂课的精彩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突发性的问题,五花八门的回答,要善于倾听,敏锐感受,准确判断最有价值的新鲜信息,抓住时机,根据实际态势及时作出抉择,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木兰从军》导学案 8

一、复习字词导入

1.检查生字词: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木兰从军,不知道同学们生字词会不会写了,请同学们打开补充习题完成第二题,比一比看谁拼得准,写得好,开始吧。

写好了吗?好我们来看一看,谁是火眼金睛。写得对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木兰图片:同学们,这就是花木兰,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一下她。四个字的词语呢?(文静俊美、如花似玉等)就是这样一位娇弱的女子却要去——从军。

3.引导质疑: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木兰为国为家的优秀品质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木兰为什么要从军,当时的国家遇到了什么困难?

(1)指名学生回答相机出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经常就是常常,常常发生战争会有怎样的后果?知道朝廷为什么下达要紧急征兵的文书。(国难当头,形势紧急)

(2)朗读体会木兰焦急万分的心情

2、木兰家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1)指名回答相机出示句子【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2)在朗读中体会木兰焦急万分的心情。

3、此时木兰想的是什么?(为国为家分忧)

出示句子:【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理应”是什么意思?(应该,应当)“理应”就是“理所应当”木兰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做什么?木兰从军是为国分忧,为家分忧。板书:为国为家

4、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呢?

(1)出示:【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出示父亲的话:

【父亲:女儿呀,征兵文书上写的是我的名字,应该让我去。】

学生:不行,你年纪大了(身体又有病),还是让我去吧!

父亲:可是战场上的刀枪不长眼,我怎么能放心呢?

学生:放心吧,(我从小跟你学了一身好武艺)会保护好自己的。

父亲:你真是我孝顺的好女儿!

过渡:好不容易说服了父亲,弟弟又出来反对。

出示弟弟的话:

【弟弟:姐姐,还是让我去吧!】

学生:你年纪太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弟弟:我可以说大几岁,冒充大人。

学生:恐怕连马都跨不上,连刀枪都那不动!(你个子太小,会被看出来杀头的。)

弟弟:军队里只能是男人,你是女子,怎么能混进去呢?

学生:我可以女扮男装。

弟弟:姐姐你真聪明!

过渡:母亲含着眼泪来到木兰身边。

出示母亲的话:

【母亲:木兰,我们家老的老,小的小,实在离不开你,我们一起去向长官求求情,大家都别去了!】

学生:不行,如果大家都不去,谁来保家卫国呢?

7、小结:好一个爱国爱家的木兰!就这样,花木兰为了她那年老多病的父亲,为了她那年纪尚小的弟弟,更为了她深深热爱的国家,毅然地踏上了从军之旅。齐读第二自然段。学完了第二自然段,你能再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花木兰吗?学生填空:(    )的花木兰。

8.小朋友,通过你们的朗读,我看见了一个勇敢坚毅、尊老爱幼、爱国爱家的花木兰,也明白了� 她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在从军的过程中,花木兰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木兰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同学们用小圆点标出这一句里面的动词。

3.交流:这几个词语可以调换吗?(不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看图理解:你看,这就是木兰披战袍,跨骏马的样子,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夸夸她?

指导朗读,读出木兰的“勇敢”和“威风“

让我们把对木兰夸奖都读出来。齐读。

(2)体会木兰奔赴前线的艰辛。

①出示黄河和燕山的图片,体会木兰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艰险。

②在朗读中加深感受木兰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

③采用不同的读的形式,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慢一点读出木兰的辛苦,可以快一点,读出木兰奔向前线的急切心情,

2、在多年的征战中,引读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

(1) “多年”是多少年?什么叫“赫赫战功”

小结:木兰在战场上的表现一点也不输给男子,正是因为木兰机智勇敢,表现出色,所以当上了将军。

过渡:战争终于结束了,木兰顺利回乡了。回乡之后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板书总结:

谁说女子不如男,木兰为国为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了赫赫战功,真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

五、拓展延伸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3.人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写成了诗歌。出示《木兰诗》, 听老师读一读,课后自己试着读熟读懂。

六、布置作业

1.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请写在作业纸上。

2.课后请小朋友把《木兰从军》的故事讲给家长或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12木兰从军         为国为家             女英雄

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