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

时间: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三、教学用具

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部分内容。师:首先讲了什么?

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

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

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景

师: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着想象推想)

生: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师: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师: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

以上是指导复述。

师:除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大地变化-黄河-黄河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篇一:三年数学《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故事吧。同学一定要认真看,看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微视频,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1、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上画面。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读一下数学信息。

(2)请同学列算式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3)小组汇报。你发现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小活动:先了解自己同桌的体重,在背一背,说一说感受

(2)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2、谈收获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一吨。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字母表示:1 t=1000 kg。

篇二:《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吨有多重》 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的教学。对于单位“吨”,平时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对于“1吨有多重“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实际地感受并认识。

学情分析:

《一吨有多重》这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方面来看:已经有克与千克的认识作基础。同时学生已学习数学两年多了,他们喜欢上了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想敢说,愿意发表自己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法和联想教学法,从多角度地让学生感知1吨的重量,如学生最熟悉的自身的体重,并通过算一算,背一背,提一提来认识单位1吨的大小。

课前准备:课件、一袋面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谁来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说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情境图)。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

(学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比三头牛还要重,大概有1000多千克吧。) 师: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们认为合适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合适,因为大象太重了,要用更大的质量单位。) 师:真会动脑筋!确实用千克、克有点不合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

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称较大的物体的质量时,要用“吨”作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一认,说一说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个要用磅秤才能称出来,但我们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可以把1吨分成小的单位来计量。

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现在请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站出来,(正好有8位同学:王源,慕子恒,慕翻燕,王保,薛佳艺,王娜,杰张,王雪曼)

师:这样,如果以这8个同学为一组,请大家算一算,他们的体重有多少千克?

(学生计算出:25×8的结果是200千克,)

师:如果有这样5组的同学,他们的体重又有多重?

(学生计算:200×5的结果是1000千克。)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知道像这样5组同学的体重为1000千克,也可以用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吨”作单位,即:1000千克的质量的物体,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2、感知1吨

师:1吨到底有多重,同学们?

( 背一背)请一个平时认为是大力士的男孩背一背体重是25千克的一个学生,背2个学生(非常吃力),然后想像一下刚才8个学生的体重,5

组这样同学的体重,即1吨的重量。

(提一提)1袋面粉质量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想一想)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

师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3、找一找,说一说,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吨大约有多重。找一找,在生活中在哪见到过“吨”?

(大桥的承重是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知道了1吨=1000千克,再通过背一背,想一想,提一提,找一找,说一说,充分让学生感知吨,并在大脑里建立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用法。

三、回归生活,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kg ( )kg=6 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第三关:开放题:(课件出示)

我是小小检查员

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1)、张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2)王叔叔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3)一辆载80袋水泥(每袋50千克)的车子。

(4)一辆13吨和一辆2500千克的车能不能同时通过。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智勇大冲关,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觉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面进行单位换算练习,灵活地把握克、千克与吨的关系。 师小结:其实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现在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作业:

篇三: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一吨有多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完成课本第2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图

2、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讨论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办法称象。

3、请你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4、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回忆洋葱头的基本特征,初步探索并认识洋葱的种子。

2、学习挖,拔洋葱的基本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

3、会正确使用简单的种植工具:铲子。

【活动准备】

1、洋葱头种子图片。

2、铲子若干,篮子。

3、认识洋葱头的已有经验。

【活动重难点】

初步学会拔,挖洋葱头,萌发爱劳动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回忆洋葱头的基本特征。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蔬菜宝宝,想知道它是谁吗?

幼:想。(教师出示洋葱)

师:看看它是谁呀?

幼:洋葱

师:那我们一起来跟洋葱宝宝打个招呼吧!

幼:洋葱宝宝,你好!

师:前几天呀,我们已经认识过洋葱宝宝了,现在请你想想洋葱头是什么样子的呀?

幼:圆圆的,紫色的,灯笼一样……

师:那他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幼:白色的,紫色的,一层一层的……

师:小朋友们真棒,那洋葱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呢?闻起来又有什么样的味道呢?

幼:摸起来滑滑的,硬硬的,凉凉的,闻起来臭臭的,刺鼻的……

师:虽然洋葱头有着特殊的味道,但是他的营养可丰富了,他不仅可以帮我们把身体里的细菌都杀死了,而且还能帮助我们预防感冒呢!

师:上课的时候老师还将洋葱头切了开来,那横切是什么样的?竖切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幼:横切圆圆的,竖切像花朵一样……

二、找洋葱的方种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洋葱的什么呀?

幼:花。

师:这个花是样什么颜色的?像什么呀?

幼:白色,球……

师:那花里面会藏着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找的时候你可以跟你的好朋友一起找,但千万记得要小心,不能去伤害花宝宝。

师:你刚才在花里发现了什么呀?

幼:种子。

师:是不是所有的洋葱都会开花呢?

幼:不是的,有的开花,有的不开花。

教师小结:其实呀,在花里面还藏着许多的洋葱种子,只不过这些种子还没有长老,那长老的种子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什么样子的呀?

幼:黑色的,一粒一粒的,小小的……

师:那今天食堂里的爷爷奶奶想让我们中二班的小朋友一起帮忙挖洋葱,你们愿意吗?

幼:愿意。

三、挖洋葱。

师:那我们挖洋葱需要什么工具呢?

幼:铲子、

师:那我们怎么挖呢?

幼:我们呀,用两只手抓紧洋葱的叶子,抓的时候不能太上,往下抓一些,用力拔,如果拔不动,就用铲子把土挖松,挖掉,这样就可以把洋葱挖出来了。一会呀,小朋友们就把开花的和不开花的洋葱都拔出来。

幼儿挖洋葱,教师指导

师:今天我们的小朋友都挖看这么多洋葱,真能干,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洋葱送到食堂的爷爷奶奶那里去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的三维目标

语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新课标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养成一定书写习惯,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养成默读习惯。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

本的表达方法。

(三)口语交际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四)习作

1.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学会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各老师做学情分析

五、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4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乐园三大部分,而且教材仍然以专题组织单元。在学习【】了前七个单元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以“国际文化和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单元。

第一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海上日出》表现了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雨》介绍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让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壮美河川。古诗《江南春》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语文乐园让学生体会描写时间的词语和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积累语言,学习朗读方法。习作以《我喜欢的季节》为题,请学生写出最喜欢的季节和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习这组课文,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那些写得生动、形象、优美的句子的表达方法。

4、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感受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感受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

单元课时安排:

1海上日出 2课时 2暴风雨2课时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2课时 诗词诵读 江南春1课时 语文乐园(一) 5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B案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 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劳动者提供的服务。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交流,通过议一议、写一写、画一画树立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劳动者的感激。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感受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谈早餐,引出课题

1、同学们早餐都会吃些什么呢?

2、谁能告诉我,这顿早餐包含着哪些人的劳动汗水呢?(种粮食的农民、生产面粉的工人、烤面包的师傅、商店里的服务员、挣钱的父母等)

3、是呀,原来准备一顿早餐却需要这么多人的服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多为我们服务的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也许平日里我们忽略了他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共同寻找他们的踪迹吧!

板书课题:9、为我们服务的人

二、引导发现,提升认识

1、活动一 在一分钟的时间内写出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

(1)除了刚才所提到的劳动者,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能在一分钟里写得最多。

(2)学生在一分钟的时间内写出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

(3)分小组汇报所写的数量。

(4)集体交流。

(5)一分钟的时间太短,根本没有办法写完。这也说明,我们的生活每一刻离不开劳动者的服务。

2、活动二 故事会——我所了解的劳动者

(1)师讲述故事园《传递快乐》。

(2)请学生讲故事

(3)交流听故事后的体会。

(4)小结:即使是一份最普通的职业也是很重要,光荣而艰辛的,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帮助,随机板书(重要,光荣,艰辛,快乐)

3、假设: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1)如果没有了这些平凡岗位上的人们为我们服务,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如果没有医生,我们生了病怎么办呢?

如果没有交通警察,我们会……

如果没有电视台的叔叔阿姨,我们……

如果没有……,我们……

(2)说说你的亲身经历和感想:没有了他们,我的生活……

(3)小结:每一个行业劳动,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每一项劳动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应该受到尊敬的。(随机板书:感激,尊敬)

(4)赶紧拿起笔,尽情地写下你想说的话吧!也许,你有很多人想感谢,现在,你最想感谢谁呢?播《感恩的心》音乐,学生写感激小语。

我对我们的班干部说:

我对我的老师说:

我对校园的清洁工人说:

我对警察说:

……

三、明辨是非,回归生活

1、活动四 他们这样做,对吗?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画面,讨论这样做对不对,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正。

(1)小倩边吃雪糕,边把雪糕包装袋随地乱扔。( )

(2)在吃晚饭时,琳琳对妈妈说:你做的这些菜一点也不好吃。( )

(3)方方对妈妈说:你给我买的写字笔太普通了,我的同学用的。是可涂改的、带香味的笔,可漂亮了!( )

(4)小明在写作业,妈妈蹑手蹑脚地端来一杯热牛奶,小明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端起来就喝,甚至埋怨妈妈牛奶太烫了。( )

(5)老师让小丁留在办公室,面对面改作业,耐心地纠正他的错误,小丁烦透了,一脸不高兴。( )

2、交流看法。

3、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身边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让我们共同用心尊重为我们服务的人,感激为我们服务的人,珍惜为我们服务的人的劳动成果,学习为我们服务的人,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别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随机板书:珍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