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5篇】正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5篇】》

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情朗读。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⑴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⑵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⑶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诗歌引入课题

1、导入:

课件1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呤》(唐)孟郊

课件2出示: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唐)白居易

课件3出示:

乡愁(节选)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师:同学们,这些有关《母亲》的诗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同样地,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语言学家,他写下的《母亲》的文章,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走近这位国学大师,走进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母亲》!

2、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中感悟。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师: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他的母亲呢?(学生谈:他离开母亲时年龄仅仅六岁正是依恋母亲怀抱的时候;以后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奔丧;三是他的母亲死得早,只活了四十多岁。)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二)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原来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个样,都是思念儿子,疼爱儿子的!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抒发情感。

1、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2、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3、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师:原来,两个母亲,一种情感,两个母亲,一种敬意!这就是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在作者的心中是同样的高大。让我们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学生齐读)

五、总结升华

师: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请同学们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指导朗读时要注意“同样”要读重音)

1、(播放课件)我们来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的一首小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从这首诗中,你看出了什么?

小结:无论外国的景色多么美丽,季老思念的依然是旧邦祖国;无论自己走多远,季老日夜所想的依然是故乡!难怪他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只有深爱祖国母亲的人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才会赢来这巨大的荣誉。对于祖国来说,季老就是一块“宝”,对于季老来说,祖国永远是--(学生齐声回答:母亲!)

2、来看本文写作特色:

1、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更突出了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2、引用说明:作者恰当地引用了自己的日记和散文中的两段话,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真切地说明自己在留学期间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浓浓深情。

3、请你也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写你热爱的母亲或祖国吧!

(指名两到三名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师生点评。

(下课!)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情朗读。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⑴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⑵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⑶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和人文共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⒉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学习、掌握文本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文本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课件出示余光中的《乡愁》。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

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从这一幅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什么?

3.是啊,这首诗写出了中国台湾人民的心声,也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身处异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的课文——《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余光中的《乡愁》语言质朴,动人心弦。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凝神静听。

2.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怀念的“母亲”,一是生身母亲,一是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怀念母亲》一文感人至深,课文录音如泣如诉,再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得情、境共生。“凝神静听”给师生带来的必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文本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

季羡林,语言学家、文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季羡林6岁时被送到济南叔叔家开始读私塾,9岁开始学英语,12岁读《左传》、《战国策》、《史记》,15岁学德语,17岁开始发表小说,19岁发表翻译作品,24岁赴德国留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为终身教授。他从读高中时开始创作散文,几十年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万字以上。

季羡林家境贫困,小时候整天跟随着母亲跑前跑后,一有问题便问个没完没了,母亲总是耐心地回答,在与母亲共同生活的6年中,母亲总是把家中最罕见的白面饼子给季羡林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季羡材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就立刻迎养母亲。可是,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这使他感到悔恨万分,季羡林一生写过许许多多怀念母亲的文章。

季羡林热爱祖国,在他留德的十年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多灾多难的祖国。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学业期满,几次想返回祖国,报效祖国,可都没有成功。季羡林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

这篇文章抒发的就是作者身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鼓励学生充分发言,为解读文本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课文语言朴实,意境深远,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对于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1.同学们,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得过生字关。

出示生字:挚   寝   频   朦   胧   凄   斑   篇

2.认识它们吗?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3.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鼓励学生创意表达,及时总结识字方法。)

4.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还会读吗?

出示新词: 真挚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朦胧

凄凉    可见一斑    一篇散文

5.把它们放到句子中能读好吗?

(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或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6.用心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不必苛求与词语解释上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从生字到新词,再到课文中含有新词的语句,从字音到字形,再到词语的意思,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生字新词的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既习得了语言,又掌握了方法,同时也为解读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读得不正确、不流利的地方停下来重新读。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断句、质疑解疑。

(课文中有许多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奔丧、弃养、终天之恨等。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应组织学生质疑解疑,及时帮助学生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

4.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师生交流。

6.自由朗读课文,读令自己心动的段落。

[设计意图:读,读,读,学生在形式各异的朗读中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朗读和感悟之中,促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历练语感,在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出示生字,指导正确书写

1.课件出示:挚   寝   频   朦   胧  凄  斑  篇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⑴“朦”、“胧”、“凄”、“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朦”、“胧”、“凄”左窄右宽;“频”左右相等。

⑵“挚”的主笔是“”,一定要写好。

……

⑶教师相机范写,讲解。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从细微处入手,扎扎实实地过好写字关,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文化魅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自主作业,彰显学生个性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二项:

1.朗读课文,划出令自己心动的语句,写上批注。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词语,试着完成文后的问题。

3.收集海外赤子热爱祖国、思念母亲的文章或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摘抄、朗读、收集资料等语文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解读文本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2.自主交流,回顾复习。

⑴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引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⑵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虚心涵泳,以读见悟。

⑴课件出示: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生身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①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了这段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⑵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品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迸发。正如巴士卡里雅所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 ]

⑶师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只许读,不许说,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你内心的感受传达给大家。

②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到困惑的地方吗?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引向深入。

预设一: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我的生身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

(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第二节,并指导学生读好帮助理解“生身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出示作者与母亲生活的故事,以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入。)

我的祖国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

(教学策略:1.出示作者在留德十年中的饱含深情的语句:“我的祖国正处在苦难之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她呀!”2.介绍我们国家当时的情况。)

预设二:

读着这几个句子,哪些词语会跳入你的眼帘,让你久久拂之不去?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简直不能忍耐”、“心潮腾涌”、“一直”等词语感受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挚。)

[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充分自主的舞台,书让学生尽情地读,情让学生自己去悟,以实现“情感和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⑷再读课文,捕捉感动。

①请同学们用心朗读课文,看看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弦?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文的旁边。

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③学生交流内心的感受和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预设一:

课件出示: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a.学生交流朗读感受。

b.“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里的“一样”指的是什么?

c.“看到她的表情”,我会想到些什么呢?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二:

课件出示: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a.读了这段话,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为什么?

b.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三:

课件出示: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a.“凄凉”是什么意思?

b.你不觉得这句话有问题吗?(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设计意图:“读令你感动的语句”,充分发挥了文本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认识得到提升,心灵受到震撼。]

二、放飞想象,再现文本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很自然地会浮现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2.如果让你给课文配上插图,你觉得可以配上哪些图画,为什么?

3.师生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创意表达。)

[设计意图:给课文配插图的过程,既是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解读外化的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得进,用得出。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都得到历练。]

三、超级链接,丰富文本

1.齐读课文的第一节。

2.师激情: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国家每年都有近四十万中华儿女抛家离子,远渡重洋,他们独自承受骨肉分离、孤独无依的痛苦。他们何曾不想孝敬双亲、享受天伦?他们何曾不想回归祖国、报效祖国?著名歌唱家张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3.课件播放《我的中国心》。

4.学生自由朗读歌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深情诵读: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6.设境写话。

⑴同学们,读过这首歌词,再回首课文《怀念母亲》,你不想对谁说些什么吗?

⑵学生自由写话,配以舒缓的音乐。

⑶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布置作业,延伸文本

1.写一篇读后感

2.学唱《我的中国心》。

3.阅读季羡林的著作《留德十年》,继续深入体验季先生对祖国,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一样亲

【特别建议】

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这篇《怀念母亲》是他留德十年的内心写照,文中既有真挚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读之如品陈年佳酿,醉意浓烈且又芳香四溢。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切体验作者的“绵绵思母意,悠悠爱国情”。

1、在课内外联系中生情。

课文内容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远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一定难度。因而,本课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家境,了解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心境,力求在课内外联系中促进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意相通,在学生的心田里播种爱国的种苗,生发出对祖国的崇敬和爱慕之情。

2、在朗读感悟中品情。

课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朗读、自主感悟的时空,保证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把学生完全投进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通过研读文本,咀嚼文本,感受文本朴实的语言中包蕴的深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享受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3、在语言实践中融情。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教学时,不要为思想教育所囿,一味追求朦朦胧胧的感悟,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读感动的语句写批注”,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伟大的灵魂抒真情”,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历练中,融入文本丰厚的情感意蕴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多媒体教学课)

教学重点:积累一组词语

学习一种方法

理解语言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积累词语(限时2分钟)

进入正式学习之前,检查同学们的语言积累,请同学们认读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

一起读起来,每个词语读两遍,注意红色的字的读音和字形。

(二)导入新课——揭示目标(限时1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文章(齐读课题和作者):

强调“母亲”,读——

突出“怀念”,读——

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对于本文的作者来说,真是字字千钧,那是肝肠寸断般的情愫。让我们一字一顿,缓缓而深情地读——

本节课有三项学习活动。

(三)教学板块1——听读,请你感受(限时7分钟)

过渡语:在20xx年中华经典诵读晚会上,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薛中锐动情朗诵《怀念母亲》,向文章作者、20xx年离开人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致敬。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学习活动:听读,感受“怀念”之情。

(播放朗诵视频,学生合上课本,认真观摩5分钟)

学生交流:欣赏这段朗诵的时候,我想,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是不平静的。正如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样,心中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你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朗诵者将作者的心思和情意真真切切地传达出来了,你能说说作者传达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四)教学板块2——略读,请你勾画(限时7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当中去,用眼睛发现,用心灵倾听作者的心声。

1、朗诵者传递给我们的这种情感,如果:

⑴用标题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是——(“怀念”)

⑵用第一段文字中的两个短语来概括,是——(“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⑶用最后一段文字中的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来概括,是——(“怀念”)

将首尾联成一个整体,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情感来。读了之后,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

课堂笔记:开首见山,奠定基调与首尾照应,反复渲染。

2、默读第2段:请你用波浪线勾画出母亲逝世后,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

3、默读第3段:请你用波浪线勾画出最能表现作者怀念之情的一个词语。(“频来入梦”)

(五)教学板块3——品读,请你探究(限时18分钟)

1、探究日记一:说一说文中的“景”和“情”。

探究话题:

一个时间:“黄昏”(情境联想)两个动词:“织”与“糊”一处矛盾:“凄凉”与“甜蜜”

设疑提示:

⑴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

⑵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又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渔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在哪儿?你的心会看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国”“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地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在交流中理解“甜蜜”,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⑶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2、探究日记2:说一说文中的“事”和“心”。

探究话题:一个画面丰富的标点:省略号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设疑提示:

⑴想像训练: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地等待。“她高兴得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请把省略号读成一段话。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⑵表达训练: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一谈对母亲的印象。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起早贪黑,一样的问寒问暖,一样的唠唠叨叨,一样的(),一样的()

3、探究“寻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寻梦之旅”。

探究话题:感受“寻”之苦理解“梦”之幻探求“梦”之源

设疑提示:

正是这种对母亲、对祖国的爱,使得季羡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顾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的生身母亲呢,却只有到梦里去寻找。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了吗?

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断二。

即使看不清楚,季羡林还是要苦苦的去寻找。分男生、女生朗读片断一。

季羡林一生也没有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断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六)课后链接——走近大师,升华情感(限时5分钟)

读完这篇课文,感受了大师的这份伟大的真情,同学们想对季羡林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视频播放“感动中国”。)

齐读颁奖词,用崇敬与缅怀的声音读起来:季羡林——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结束语:季羡林——心在东方,根在中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