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优秀13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来认识人民币。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在教学时我把教材适当的调整,充分利用相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三维一体的教学原则,我将教学目标设想如下: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从实践活动中知道1元=10角,并学会兑换人民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三、说教学重点是:
认识人民币,难点则是:元与角之间的关系。
四、说学情: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功能。
五、教学设计理念:
依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态度,我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定为: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六、说过程根据以上理念,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㈠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㈡操作感知,自主探究。
㈢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㈣课外阅读,课后延伸。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作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这些平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买卖商品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的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的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提问:“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做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教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指出: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人民币的指示。(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师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的生长点。)
2、认识人民币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那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
指出: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引导:“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引导:“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你认识的人民币,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提出问题:“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分完后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3、我们按数值来分。
……
指出:人民币上的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识人民币和怎样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3、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汇报交流:
1、我直接付1张1元的。
2、我付2张5角的。
3、我付5张2角的。,还可以付10张1角的。
4、我还可以付1张5角和5张1角。
……
引导:“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1元=10角。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
1张5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
1张1元的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的;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4、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提出任务:“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
各组推选出“经理”介绍商品。
引导:“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镜,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5、评价及小结
引导: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 )
总之,让整个学习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3
说设计思路:
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纲要》中也指出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选择认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币,让孩子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用一用的方式去认识1元、5元、10元三种钱币的特征,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在玩中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说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目标从两方面设定。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三种面值人民币,能正确辨认三种面值人民币,能用钱币购买相应价格商品。
2、方法与过程---------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说教材: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它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认识人民币》是大班数学中重点章节内容,学习认识人民币,使幼儿初步知道人民币的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幼儿动手"做"数学,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幼儿创设实践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把这一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认识钱币。
教学重点:
认识三种面值人民币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相应价格商品教学方法:
幼儿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数学活动中完成,幼儿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经过自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获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通过用钱币进行商品交换的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到认识人民币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活动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认一认,我准备了1元、5元、10元三种钱币(选择这三种是因为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带小朋友认识后,请小朋友通过观察想办法快速分辨钱币,这一个环节主要是认识钱币,让小朋友对这三种钱币有初步印象;
第二个环节是个小游戏,通过这个小游戏孩子们可以进一步熟悉钱币;
第三个环节我准备了很多分别贴有1元、5元、10元价格的玩具,另外还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三种面值的钱币,让孩子们在前面两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钱币,请小朋友利用自己手里的钱币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个环节要求小朋友要会分辨钱币面值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主要是巩固的过程,孩子们在这个环节可以体验到运用钱币交换商品的乐趣,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结,让小朋友知道人民币有很多面值,而且还有其他种类,钱币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整节课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做到了让孩子们"玩"中学,"做"中学。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下《认识人民币》,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各种不同面值人民币,通过对人民币的认识,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础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人民币,具有一定的购物经验,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于人民币的面值,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采用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索交流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整理、思考、讨论、展示,在这种自主探究和认识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充分感受、体验人民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内涵(包括人文、历史等),尤其是人民币里所蕴含的数学价值,在数学鉴赏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与思维品质。
4、引导学生学会在熟悉的材料中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三、设计理念
(1)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我来介绍人民币”,“我会分类整理”等环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给学生较大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在游戏中巩固深化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比比谁举的快,人民币王国化妆舞会等有趣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探寻数学课中的人文情怀
以人民币这一特殊的材料为载体,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上,努力寻找“人文性”和“数学味”的结合点。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人民币的博大精深、人民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知识内涵,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以及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同时又能具有浓郁的数学味,尽量挖掘出人民币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并有所拓展。
四、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难点是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我是通过以下四方面进行重难点突破的:
(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提炼方法
第一步请学生独立认一认手中的人民币,把会认的放在白纸上,不会认的放在白纸外。第二步请学生上台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一张人民币,以及说说认识的方法。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方法:1)看汉字;2)看数和汉字;3)看数字。第三步由老师随机点认人民币,在点认的过程中依次引出人民币的三个单位:元、角、分。第四步用刚才掌握的方法再来认一认白纸外的人民币。这里我考虑到学生虽然已经认识了不少面值的人民币,有的学生认识全部的人民币,但对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提炼,及时巩固,达到人人都能掌握认识人民币最基本的方法——看汉字和数!
(2)通过分类整理,系统认识
虽然学生通过刚才的归纳提炼已经掌握认识人民币的最基本方法,但是对人民币还缺乏一个整体的感知。所以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对手中的人民币进行分类整理。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单位分类。
2)根据材质也就是纸币硬币分类。
3)根据面值分类。
这里我会首先出示根据单位分类的成果,请学生分别找出单位是元,单位是角,单位是分的人民币有哪些,并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人民币三个单位对应的面值。
出示纸币和硬币分类成果时,请学生说说硬币、纸币的优缺点。
出示面值分类成果,让学生感知同一面额的可能会既有纸币又有硬币。
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3)拓展深化,培养人文情怀
出示所有的人民币,请学生来思考除了用看汉字和数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来判断人民币的面值。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是看颜色。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出发认识人民币,培养学生思维多样化。
同桌合作再来观察人民币,找找人民币中藏着的知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人民币的博大精深和所蕴涵的丰富的知识,充分展现数学课堂中的人文情怀。
(4)联系生活,掌握元角关系
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元和角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五、练习设计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练习设计都是以游戏为载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1)比比谁举得快
老师报,学生找到相对应的人民币并举起来。
(2)化妆舞会
请学生猜猜带着面具的人民币,进一步巩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这里特别出示了一组颜色较相近的人民币,2元和2角,让学生体会到最准确的判断方法还是看数和汉字!
(3)换钱
书P48 这一设计是在认识人民币基础上,通过换钱游戏,让学生掌握元和角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以及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认识人民币》教学纪实、反思与评析 5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2~56页,例1、例2、例3、例4,练习十二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人民币的形状、颜色、图案等认识人民币。
2、理解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
理解l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准备:
人民币学具、硬币、课件
教学过程:
认识1元以下的人民币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认一认
(1)利用手中的人民币学具,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可以两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2)看书53页的例1,认识更多的人民币。
(3)认真观察观察人民币的正反面都有什么?
2、你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人民币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人民币的单位有、
三、自我探究
1、分一分
(1)用你的喜欢的方法给人民币分分类。
按质地分
按单位分
2、换一换
(1)换钱游戏:(有小组内换一换)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个1角。
1元=______角1角=______分
(2)一人拿一元钱,另一人拿等值的钱交换
(3)一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找出多种方法并优选出最简便的)。提示:人民币是国家的象征,要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另外人民币因为很多人都用过,上面难免留下病毒与细菌,所以为了保障大家的健康,要养成用完人民币及时洗手的卫生习惯。
四、课堂测评
1、人民币的单位有
2、9元=角
80角=元
1元=张2角
1元=个5角
5角=张1角和张2角
3、完成48页做一做2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针对性作业
课本第55页第2、3、4、5题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一元=10角一角=10分10分=1角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6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能力目标:通过对人民币知识的系统整理,能对人民币清晰的识别,并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在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人民币的价值,培养爱护钱币,节约用钱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让生活进入课堂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商场。
2、提问:这是哪里呀?你们想去吗?
在商品玲琅满目的商场里,用什么才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呢?有了钱能买到哪些东西呢?
谈话:钱的作用可真大,那小朋友们知道现在我们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吗?
3、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生活情境出发,唤起学生生活中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的生长点。]
(二)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1. 认识1元人民币
①认识1元纸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也可以找出不认识的问问同学,分组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出示:1元纸币。
提问:这是多少钱呀?
请学生上前交流。说说是怎么看出这是1元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1元人民币上有个大写的数字1,边上还有它的单位:元。
让学生仔细看屏幕上的1元人民币,说说自己在上面还看到了些什么。
当学生指出国徽时,指出:国徽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小朋友们爱我们的祖国吗?那我们也要爱护人民币。并让学生说说怎么做才是爱护人民币。
并对人民币上的盲文进行解释。
看完正面,再仔细观察反面,指出少数民族的文字。
根据学生对1元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在小信封中找出1元人民币,并举起。
②认识1元硬币
发现有的学生举起的是1元的硬币。此时课件出示1元硬币。提问:这是1元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1元的硬币证明写着1、元。
此时提问:同样是1元人民币。(指1元纸币)这是什么做成的?
指出:纸做的人民币我们可以叫他纸币。
(指1元硬币)那这个金属做成的硬硬的人民币,我们就可以叫他硬币。
③课件出示旧版1元,这是1元吗?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介绍:这也是1元,不过这是旧版的1元纸币,我们现在很少用了。
2.认识1角
提问:小朋友,看,这里还有一张1元纸币(出示1角纸币)
哦?有不同意见?
师:这里也有1啊,怎么不是1元呢?
引导学生说出单位是角。
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原来这是1角啊,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同样有数字1,单位不同,差的可就远了。
所以我们在观察人民币的时候不但要看数字,还要看看他的单位是多少。
(课件展示1角硬币)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1角的纸币,瞧,这是1角的硬币,上面写着一个很大的数字1,边上还有它的单位:角。
3.认识其他人民币
谈话:刚才,我们在课件听了一首歌叫做:一分钱。那你们能在刚才的粉色信封里找出1分钱吗?找到的请举起来。
师: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指指哪个是一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圈出一分的“分”,介绍: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指1分)这是一分,那这是多少?(指2分)这个呢?(指5分)圈出三枚分币。这三枚硬币的单位都是分。
下面谁来做小老师,给我们介绍介绍其他的各是多少钱?(学生上台指出)。
4.分一分
谈话: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你能给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呢?
开始分类之前请小朋友们听清要求:两人为一组,还是拿刚才粉色信封里面的人民币,自己分分类,同桌两个人可以轻声的讨论。开始吧!
巡视分类情况。请学生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课件出示学生分类情况。
[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人民币机会较多,通过分组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或找出不认识的问问同学,这一活动。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认识哪些人民币,是怎样看出来的?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介绍,人民币的认识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重点介绍1元的纸币和硬币,并讲述人民币的一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代表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人民币。规范对人民币的认识,明确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三种,在确定人民币的面值的时候,不但要看数字,也要注意它的单位。在学生认识了1元和1角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看数字和单位的方法,自主认识其余了1元以内的人民币。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相互学习、观察等诸多能力。]
4.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①元和角之间的关系
师:出示课件
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现在老师带你们去文具超市逛逛,好吗?瞧这里有很多小朋友在买文具呢!
他们啊想买一本练习本,小朋友帮他们找找,一本练习本多少钱呢?
请小朋友听仔细了:小红买一本1元的练习本,只付了一张纸币。
小明买一本1元的练习本,却付了10张纸币。
这是怎么回事?
10角能买到一本1元的练习本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出示等量关系:1元=10角。
老师这有个小练习考考大家?
(出示:1元= 角,2元= 角,10角= 元,40角= 元)
②角和分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了1元=10角,那1角等于几分呢?猜测
一起来数一数(课件出示)
明确:1角=10分
谈话: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玩一个换钱游戏。
听好游戏规则:老师拿出一些钱,你们看看刚才的小信封里的钱哪个可以和老师换,交换的条件是你和老师两个人都不吃亏。
课件出示:两张五角。谈话:用什么和老师交换呢,请你举起来。说说为什么?(出示两枚5分,五张2角,五枚2分,十枚1角。)
换钱游戏结束了,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比赛:请同桌两个人,左边的同学拿信封,右边的同学把钱放进信封里,比比哪组同桌装的最快。
总结:刚才在换钱的时候,我们只要凑满10角发现就能换1元了,凑满10分就是1角。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认识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通过创设几个小朋友买一本1元的练习本的不同付法,让学生思考,几种方法是否都可以,从而明确1元=10角,两个五角是10角,10角就是一元。在学生了解元和角之间的关系时,不免会想到,角和分之间应该也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先进行猜测,再集体数,加深映像。通过这一环节的组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人民币单位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兑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出示小青的储蓄罐。
平时爸爸妈妈会给你们零花钱吗?
有了零花钱,我们可不能乱花,瞧,这个小朋友小青,她就把零花钱存进了猪猪储蓄罐里面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储蓄罐里有多少钱。
第一次小青存入了4枚硬币:(出示5角、1角、1角、1角)你知道小青第一次存进了多少钱吗?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第二次小青又存入了一枚硬币:(课件出示1元)第二次存进了多少钱?
那你知道小青两次一共存进了多少钱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当我们发现答案既有元又有角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成几元几角。
那如果第二次小青存入的不是1元的硬币,而是两张五角的纸币,那你知道她两次存入了多少钱吗?
如果第二次存入的是10张一角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到今天认识的人民币,组合起来能组成很多面值,并且让学生学会说既有元又有角的时候,要说成几元几角。出示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组合,让学生替换组合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同时也激发学生的节约用钱的意识。】
(三)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①买邮票
小华上了一年级,非常想念他幼儿园时的好朋友,所以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好朋友,信寄出去之前,我们都知道要贴上邮票。
小华要买一张1元2角的邮票,这可把他难住了,1元2角怎么付呢?你能帮帮他吗?
请小朋友把信封2中的人民币摆一摆。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最后课件展示总结四种不同摆法。
师:你们帮助了小华解决了一个难题。小华现在终于可以把信寄给他的好朋友。,真是要谢谢你们呢。
②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你们去文具超市购物了,想去吗?
看文具超市有那么多的文具。
老师给你们每人1元钱,要你们每人买两样东西,正好用完。
说说你们想买哪些东西?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的提出也有两个目的:一是继续提供付币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案付币,体现策略的多样化。二是借此引出用1元买两样东西正好用完的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通过同桌讨论,很快地用角币摆出了多种付1元2角的方法。通过不同组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同时,这里充分利用题目内涵,增多练习的机会,延伸找钱问题,让学生学会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提高购物能力。】
(四)全课总结
出示不同国家的钱币,使学生知道,除了人民币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钱币,拓展学生视野。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认识了哪些人民币,说说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7
今天我上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根据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难点是: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为达成这3个目标,本节课我主要使用了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进行教学。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我设计了3个环节来组织进行教学。
(一)、情境导入
通过师生谈话,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想到“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从而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认识人民币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因此我首先让学生交流:你是怎么认识人民币的?根据学生的介绍,老师提问有没有直接简单的方法,一看就知道是面值多少的人民币,从而明确主要是看数字和单位,同时有序地进行板书:元、角、分。
(三)、模拟购物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多个情境,有易到难地培养学生购物的能力。
A、模拟购物
这里出示一支笔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支笔,售价是一元,如果让你们来买,你准备怎样来付一元钱?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答案。二是在学生交流中自然导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这里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点拨。根据学生提出的付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
B、模拟购物
创设六一节的情境,小明要买礼物,通过帮小明算钱、付钱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提高购物能力。
本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不足的地方:
1、对学生的。预设及生成把握的不够充分及到位,甚至在出现意料之外的回答时变得慌张。
2、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自己说的太多,就怕学生不会说,不敢让他们发言。
3、分币的教学不够理想。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所以学生对分币比较陌生,因此我就想轻轻带过。其实这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分币的认识同样重要,虽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认识不容忽视。
《认识人民币》教学纪实、反思与评析 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46~49页例1~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观察、比较、概括、实践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模拟钱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通过看录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2.对人民币你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随机处理。
二、探究新知
1.独立识别人民币。
2.说说识别方法。
3.分类。
(1)纸币、硬币各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2)元币、角币、分币的币种?介绍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
4.和电脑娃娃比赛,看谁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
5.例2:购物游戏。
6.独立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7.例3。
9.实践应用
1元钱能买什么?
10元钱能买什么?
三、拓展创新
1.每个书包35元。
(1)我的钱正好买一个,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面值十元的?
(2)如果付的钱全是面值十元的,你猜猜我付了多少张?
2.谈话升华。
四、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是学习人民币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主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角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a、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上欠灵活。
b、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历,但指向、方法不明确。
c、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d、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三、设计理念
a、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b、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c.“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
四、说教法:
1、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a、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购物经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购物经验,将数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是亲切的,是现实的,是触手可及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b、在理解元、角、分关系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购物情境,让学生帮我取出1元钱,通过交流各种不同的取法,使学生明白1元=10角。
c、换钱游戏:通过师生互换,生生互换,使学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间简单的换算。
d、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我设计了“小小超市”购物活动: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使学生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人人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a、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中,人人参与认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b、在换钱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此时学生的课堂小主人地位得到张扬,而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
3、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a、在导入部分中,“存零花钱”这一环节渗透了让学生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存零花钱可以用来买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等。
b、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引出“国徽”,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不要损坏它。
c、在模拟超市过程中,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分层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层:认一认,感知人民币的种类繁多
第二层:分一分,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第三层:拿一拿,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第四层:换一换,体验人民币之家按的内在联系
第五层:买一卖,感受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第六层:说一说,提高认识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篇评议要点摘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重点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难点是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的'换算及应用。虽然人民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个新知识,但是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初浅的认识阶段。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大多数学生认识1元,1角,5角,这些人民币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基本都能分辨。但2角的纸币现在比较少见,所以有可能不认识。至于1分、2分、5分这些已经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了,对于现在的学生是陌生的。
首先,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时: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喜欢买东西,教师以谈话形式逛超市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开展“认一认”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但老师要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如2角的,完善学生的认识。同时加以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时:
根据生活经验,当有学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教师应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并在头脑中形成1元与10角的相等关系的表象。知道了1元=10角,引入1角=10分,一起数一数,明确1角=10分。
然后,练习设计有层次,学生参与面广:
针对重点,设计练习:想想做做1“连一连”、想想做做2“填一填”和取币游戏,通过这些练习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会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必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受一元的实际价值,而且根据学生购物经验,说说1元能买哪两样东西?学生出现了三种情况:不满1元,应找回多少钱?正好1元和超过1元,还要付多少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老师放手的还不够,没有形成思维碰撞的高潮。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篇说设计思路:
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纲要》中也指出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选择认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币,让孩子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用一用的方式去认识1元、5元、10元三种钱币的特征,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在玩中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说活动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目标从两方面设定。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三种面值人民币,能正确辨认三种面值人民币,能用钱币购买相应价格商品。
2、方法与过程——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说教材: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它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认识人民币》是大班数学中重点章节内容,学习认识人民币,使幼儿初步知道人民币的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幼儿动手"做"数学,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幼儿创设实践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把这一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认识钱币。
教学重点:认识三种面值人民币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相应价格商品教学方法:
幼儿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数学活动中完成,幼儿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经过自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获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通过用钱币进行商品交换的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到认识人民币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活动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认一认,我准备了1元、5元、10元三种钱币(选择这三种是因为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带小朋友认识后,请小朋友通过观察想办法快速分辨钱币,这一个环节主要是认识钱币,让小朋友对这三种钱币有初步印象;
第二个环节是个小游戏,通过这个小游戏孩子们可以进一步熟悉钱币;
第三个环节我准备了很多分别贴有1元、5元、10元价格的玩具,另外还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三种面值的钱币,让孩子们在前面两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钱币,请小朋友利用自己手里的钱币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个环节要求小朋友要会分辨钱币面值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主要是巩固的过程,孩子们在这个环节可以体验到运用钱币交换商品的乐趣,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结,让小朋友知道人民币有很多面值,而且还有其他种类,钱币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整节课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做到了让孩子们"玩"中学,"做"中学。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10
《认识人民币(一)》这一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
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参加教室里的模拟购物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
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
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为达成这4个目标,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购物为主线,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来组织教学活动。
一、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学校在20xx年9月28日举办的第三届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的录像片段,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想到“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
又因为这些一年级学生在去年的`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中,没有
直接参与活动,只当过观众。所以在这里借此机会激发学生想不想在今年的跳蚤市场活动中露一手呢?从而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认识人民币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因此我首先让学生交流:你知道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有序地进行板书:1分、2分、5分
1角、2角、5角
1元、2元、5元
10元、20元、50元
100元
老师有序的板 这里老师指出本节课先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
接下来安排同桌互动合作学习和大组交流活动: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地向同桌介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然后交流:在刚才的介绍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有没有需要提醒别人注意的地方?通过这两个问题,我借学生的嘴巴讲出有关辨认各面值人民币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的发现、学生的经验是那么丰富,
他们发现1元、1角的人民币有纸币还有硬币,硬币有新旧两种,图案不同;5角的人民币有纸币还有硬币,硬币是金色的,最容易区分;2角的人民币只有纸币,没有硬币。他
三、模拟购物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多个情境,有易到难地培养学生购物的能力。
A.模拟购物(一)
这里通过录像情境提出问题:跳蚤市场上有一个可爱的芭比娃娃,售价是一元,如果我们来买,你准备怎样来付一元钱?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答案。二是在学生交流中自然导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这里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点拨。根据学生提出的付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操作,并用人民币摆一摆:用一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用两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用三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根据学生的付法,适时提问: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从他的发言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最后总结概括不管拿几种人民币来付,付出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都是1元。
B.模拟购物(二)
这里通过出示班上邵亦锴同学收到的他爸爸从山东诸城寄来的信提出问题:先猜猜信封上邮票的价钱是多少?猜猜邵亦锴的爸爸在买这张价格是80分的邮票时是怎么付钱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电子邮件已经基本代替了寄信,学生对寄信这一事情知道很少,因此这里提醒学生要关注生活,建议课后到邮局去调查一下,寄一封普通的信需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有两个目的:一是继续提供付币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案从角币中取钱。二是借此引出找币问题。
学生受第一次模拟购物方法的迁移,通过同桌讨论,很快地用角币摆出了多种付80分的方法。
随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身边没有几角的零钱,怎么办?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地想到可以付1元,然后找回2角。这里自然地引出了找钱问题。
C.模拟购物(三)
老师逐步出示五种商品,并提问。
付1元钱分别买一块价格是2角的橡皮、一把价格是4角的小刀、一个价格是3角的书签、一把价格是7角的尺子,应找回多少钱?怎么算?
付1元钱买一盒价格是1元4角的铅芯,够不够?还要付多少?如果付1元5角,要找回多少钱?如果付2元,要找回多少钱?
如果用1元钱去买这几样东西,最多可以买几样?哪几样?如果买两样,可以怎么买?
这里充分利用题目内涵,增多练习的机会,延伸找钱问题,让学生学会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提高购物能力。
四、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这一环节的安排呼应开头。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唯一的一个单元。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都有过用钱的经历,从小就知道钱是好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已经认识人民币了。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
4、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重点,用钱、换钱,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师生交谈、问答法、课堂交流法,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知识。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并不全面,这节课就是要系统学生的知识,认识各种人民币,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3、动机和兴趣上: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加深认识、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
设计思路:实物导入——情景产生问题——凸显解决问题策略
课始,教师出示存钱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存钱罐)说的对,这是老师小时候用的存钱罐,漂亮吗?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存钱罐?看来,大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存钱罐。咱们国家的钱叫什么知道吗?对,咱们国家的钱是归全国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这时,教师就板书课题。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3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初步认识—全班交流再次认识—拓展介绍深化认识
要想分类数,那得先会认,认识人民币的小朋友举手,太好了,课前老师让你们带的钱带来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带来的钱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说清这2件事,课件出示:1、你这张钱面值是多少?(也就数字是1角还是5元,这也是钱的正面)2、你这张钱的图案是什么?
活动一: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发现素材。
活动二:全班交流。学生展示钱币并介绍,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倾听、提问,并注重与学生对话,适当解读,如图案。通过同样面值的不同式样介绍套数及人民币的收藏价值,根据交流先后分区域板书。(大面额的教师提供)大面值的教师现场提供。
活动三:换零钱。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么多人民币(指板书)如果要给他们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竖线隔开,板书元角分,介绍人民币的单位)
生活中常常要换零钱,比如乘公交车。我现在有1元钱(出示)要换成成角的。现在各组准备成角的钱和我换,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来得和我这1元相等。(小组讨论、凑钱)现场兑换,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书: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书:1角=10分
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那些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适当拓展介绍,如:人民币的地位、趣闻、爱护等)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应用,加深认识
1、认一认,填一填。自主练习第1题
2、数一数,填一填。
小组活动后展示,同学评价,教师总结。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1元=1角=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人民币的小卫士,爱护和使用好人民币,下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既简明,又突出重点,让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能很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苏教版第二册的内容。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最后开展主要用元、角、分为人民币单位进行各种兑换练习。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②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三个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全面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
首先进行活动一: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存钱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钱,请你们把它们分一分类。分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类,然后选一个代表来汇报结果,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怎样认识的?
②买文具。出示情景图。
小组内交流:你想买什么文具?怎么付钱?
如:有的同学想买柜台中1元钱的圆珠笔,有的同学想买1角钱的橡皮,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方法?
全班交流,把不同的付钱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看到同学们的付钱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为什么不同的付钱方法都可以呢?从中让学生发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位关系
阅读课本,质疑问难?书上47页印的。人民币和我们用的人民币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能找出书上印的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条红色斜线,为什么会有斜线呢?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书上印的人民币是样币,是给我们看的,是不能使用的。
③小组内做兑换人民币的游戏。如用1元换10角,1角换10分,1张5元的币换5张1元的币等等,在游戏中学习小面额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④出示情境图,问:1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能找回多少钱?让学生说一说。
3、猜价格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但是奖品太少了,送给谁好呢?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我就把物品送给谁,好不好?
(教师先给出价格的范围,再根据学生猜的价格,老师给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4、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13
说设计思路:
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纲要》中也指出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选择认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币,让孩子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用一用的方式去认识1元、5元、10元三种钱币的特征,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在玩中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说活动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目标从两方面设定。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三种面值人民币,能正确辨认三种面值人民币,能用钱币购买相应价格商品。
2、方法与过程---------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说教材: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它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认识人民币》是大班数学中重点章节内容,学习认识人民币,使幼儿初步知道人民币的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幼儿动手"做"数学,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幼儿创设实践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把这一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认识钱币。
教学重点:认识三种面值人民币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相应价格商品教学方法:
幼儿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数学活动中完成,幼儿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经过自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获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通过用钱币进行商品交换的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到认识人民币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活动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认一认,我准备了1元、5元、10元三种钱币(选择这三种是因为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带小朋友认识后,请小朋友通过观察想办法快速分辨钱币,这一个环节主要是认识钱币,让小朋友对这三种钱币有初步印象,第二个环节是个小游戏,通过这个小游戏孩子们可以进一步熟悉钱币,第三个环节我准备了很多分别贴有1元、5元、10元价格的玩具,另外还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三种面值的钱币,让孩子们在前面两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钱币,请小朋友利用自己手里的钱币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个环节要求小朋友要会分辨钱币面值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主要是巩固的过程,孩子们在这个环节可以体验到运用钱币交换商品的乐趣,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结,让小朋友知道人民币有很多面值,而且还有其他种类,钱币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整节课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做到了让孩子们"玩"中学,"做"中学。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