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优秀3篇】正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优秀3篇】》

时间: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欺凌得意扬扬

租界繁华热闹非凡

巡警训斥耀武扬威

妇女哭诉衣衫褴褛

(指生竖向朗读,出课件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再横向朗读,说说读到“衣衫褴褛”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齐读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下了车星期天修身课)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列出的时间,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出示第六自然段)谁来读这段话?(指生读)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学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这段话。)两段话让课文内容前后相连,自然过渡。这真是一种写作的好方法。

5、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交流找到的句子:

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是的,从伯父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中华不振”。)

第八自然段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

①她失去了亲人。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

②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一句话。

③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谁来读2、3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

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啊,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更是不幸的。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2、补充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读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生说)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出伯父的话)引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看到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

3、读写迁移: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

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点拨。

②引读课题。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篇2

师:请大家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师指屏幕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这个词语,请大家找一找,行吗?

生:(用很快的速度找到并举手。)

生:是“中华不振”。

生:也是“中华不振”。

生:我觉得还是“中华不振”。

……

师:(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师:(读书声慢慢地安静下来了。)划下来了吗?(走近一学生)你划的是哪一处?

生1:我划的是“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而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师:如果是在别的地方还不奇怪,奇怪的是这是在哪里?

生:这是在中国。

师:是啊!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2:我划的是第八段“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学生在读时,教师及时为学生正音:惩处、训斥了一通)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师:非常好。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生3:我划的一句话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师正音: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师:从一个词语当中也看出了“中华不振”。

生4:我从“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周恩来想的这些话中看出,中国人的土地却被外国人占领了,这就是“中华不振”,而“租界地”名义上是外国人来租房经商,实际上是干不法之事的地方,如果不是“中华不振”,那就不会有“租界地”这种地方。

生5:我找到的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这句话看出“中国不振”。因为这块租界地是我们中国的,但是被外国人统治,我们中国人谁也不敢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6:我划出来的是“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在左顾右盼时……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里说到中国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说明了“中华不振”。因为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是得意洋洋的,而中国人则哭诉着。

师: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从这个鲜明的对比当中,我们也能够读出这一点(指板书),读──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是啊,“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投影出示该段话)。我记得刚才是这位同学读到了这段话,请你站起来,你把这段话再读一遍,行吗?

生2:(朗读。)

师:谁还想读啊?

生:(朗读得很有感情。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听着两位同学的朗读,我不知道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想到了一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甚至还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想到了:当时,在外国的租界里,中国人为什么敢怒不敢言,不敢出手去惩处那些恶毒的洋人?是因为惩处洋人之后外国人就要打我们中国吗?这就是我们“中华不振”的地方。

生2:我看见了外国人在租界里横行霸道的身影,这是中国的土地,凭什么外国人能在这里行走,而中国人不能?并且是他们蛮不讲理,凭什么我们就敢怒不敢言呢?

生3:我看见当时地方上的巡警局是多么的懦弱!在外国的租界里,他们有权利去管教这些洋人,但为什么敢怒不敢言?当地的官兵又在干什么呢?

师:本末不要倒置啊!是外国人租借了我们中国的土地啊!同学们,这段话让我们想了很多,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的朗读,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师: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1:我会想,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犯了事,可以不去追究责任,而中国的人却要哭诉呢?我就会去帮助这个妇女去说这个洋人。

师:去斥责这个洋人!

生2:我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凭什么可以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如果我在现场,一定会为妇女打抱不平,和洋人讲道理。

生3:既然中国巡警连这些人命关天的事情都不管,也就只有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才能去指责这个洋人。我会挺身而出,为那个妇女打抱不平。

师:我深深地为你讲的这段话感动,老师希望你来读这段话(指屏幕)好吗?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中国人。

生3:(身临其境地读)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很多的问题想问?

生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可以横行霸道,有的中国人却不能进去呢?

生2:为什么外国人衣冠鲜艳而整齐,但是中国人却衣衫褴褛?

生3:我想问,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的自尊在哪里?他们的脸面又在哪里呢?

生4:我想问,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的巡警局为什么不给他撑腰?他的亲人死得不是太冤了吗?

生5:我想问,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为什么这些拳头不恶狠狠地朝着那个洋人打下去呢?

生6:这些巡警本应该主持公道,但是,他们不帮助妇女也罢了,为什么还站在洋人的一边,把这个本来已经痛哭不堪的妇女又痛斥了一顿呢?

师:既然,脑子里有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你们,折磨着你们,那么,你们想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连续指名4位学生回答“想过吗?”学生回答:想过。)

师:既然你们都想过这些问题,那老师就一个一个地来问你们。

师:(指名一生)请你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手指大屏幕。)

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够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

师: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

生:他没有给我们中国人撑腰,反而帮洋人训斥了中国的妇女。

师:为什么啊?

(教师板书:?)

生:因为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的租界地里。

生:因为在租界地里,中国人是管不了外国人的事情的。

生:因为中国人没有强大的力量和外国人对抗。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中华不振啊”!

师: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

(教师补充板书:啊!)

(教师指名学生继续往下读课文。)

生:谁知,……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生:他没有被惩处,而且还站在一旁得意扬扬地笑!

(教师连续指名两位学生回答:他被惩处了吗?生均答:没有。)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

(教师板书:?)

生:这是因为“中华不振”。

生:这是因为他们贪生怕死,怕外国的洋人来攻打他们……

师:“他们”指谁?

生:他们指中国巡警局的巡警。

生:中华不振啊!

师: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请全体同学把剩下来的话读完!

(手指大屏幕。)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点公道呢?

生齐答:没有。

师:他们说了一些什么?

生:中国巡警局的人把妇女训斥了一通,尽管围观的中国人都很气愤,但是他们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劝劝那个可怜的妇女。

师:他们又做了一些什么?

生:他们站在妇女和洋人的周围,紧握着拳头,没有做什么。

师: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

生:因为当时的中国太弱了,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够打赢那些外国人。

生:因为中华不振!

师:因为“中华不振!”……

(补充板书:!)

教师配乐朗读大屏幕上的课文:原来,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谁又敢怎么样呢?

生配乐齐读:原来,这个妇女的亲人……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投影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事例介绍。教师配乐朗读。)

师: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们有什么相说的?

生:洋人太猖狂了,竟然把我们华人比作狗!

生:洋人实在是太蛮不讲理了,把我们堂堂的中国人比作一条狗!

生:这些洋人竟然把我们华人跟狗相提并论,把中国人当畜生一样看!

生:我觉得这些洋人简直就是欺人太甚,居然把狗,把这宠物与中国人比作一物!

……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把他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周恩来的沉思”。)

师:要不是这节课快要下课了,同学们可以一直写下去……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想着,的确,洋人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可是,更令人憎恨的是中国巡警局!中华民族之所以这么软弱,中华民族同胞之所以被欺凌,是因为什么?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人又多,不见得会输给外国人。关键是中华同胞不能够团结一心,要不然,中国人怎么不为自己人撑腰啊?

生: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不敢和洋人作斗争?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权利、没有勇气去和洋人作斗争?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师:问得好!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想着,人与人都平等,外国人没有权利来侵犯中国,更没有权利像动物一样看待中国人。为什么中华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们不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给打倒?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夺回自己的自尊?为什么不能夺回自己的自尊呢?

师:那么多的问题,一直还是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们还是得一边又一边地来拷问自己。

生:他会想,如果不是“中华不振”,也许外国人就不会这么张狂!外国人就不会歧视中国人,租界里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中国巡警也一定会为中国人讨回公道。

师: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的确确想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他手放下来。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周恩来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读!

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连续指名学生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师: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

(学生嘹亮的声音仍然在耳畔回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板书课题。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四、检查学习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3、认读生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 、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