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唯”“信然”“竞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
4、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件出示2)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 诸 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课件出示4)
(2)书写“戎 尝 诸 竞 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 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课件出示5)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课件出示6、7)
3、过渡: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1、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课件出示8)
2、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个小组)谁最好?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3、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4、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三、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出示9)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教师小结: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课件出示12)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理解“珍贵”、“诚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一、二节。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理解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亲爱的孩子们,当新年的脚步向我们走近,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你是不是也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向大家诉说?你是否也有许多美好的祝福带给大家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年,聆听诗人徐鲁的诗歌《你好!新年》。
用手机上的配乐朗读《你好!新年》。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孩子,课堂上最美妙的是书声琅琅,请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字字入眼,读得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没有字音容易读错的生字?(提醒注意“淙”是平舌音,“草垛”的“垛”是四声,“雪橇”的“橇”右边是三个毛字,把学生提出的生词写在卡片上。)
3、现在请孩子们读读这些生词。(淙淙、流淌、草垛、雪橇、滑翔等)
4、孩子,书是读出来的。请孩子们再读读课文,朗读的美感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悦耳,让琅琅的书声在教室里回荡。
三、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三小节。
1、读读第一、二、三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新年来了?(抓住“冰河”、“燕子”、“冬末”、“草垛”等词语)
3、新年美吗?让我从你的声音、表情中感觉出来吧。
4、请推荐一位你们心目中读得最好的同学示范一下。
5、有他的示范,我们都可以把课文读好。朗读接力赛,女士优先。(女生读)
6、男孩子,不甘示弱。(男生读)
7、春雪初融,燕子归来,杨柳新枝,鲜花满园,让我也来感受新年到来时的喜悦吧(师范读)。
8、孩子,最高境界的朗读是能与作者心心相通。这些文字出自我的口,外在表现是把对文章的理解写在脸上,写在眼睛里。
9、学生齐读第一、二、三小节。
10、这么美的一段话,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学生练习背诵第一、二小节,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小节。
1、朗读第四小节。
2、说说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3、孩子,让我们共同欢呼新年的到来。
4、孩子,此时此刻,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让我们双手合十,默默地许下心中的愿望。(停半分钟)
5、孩子,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一年里,一切都是新的。孩子,把你刚才在心里默默盘算的计划或者许下的愿望,写一写,画一画,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分组交流)
6、汇报
二、学习最后一节。
1、朗读第五小节。出示:
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叶叶青翠,
请你把第一片珍贵的叶子捧在手上;
三百六十五里路,路正漫长,
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
2、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3、“三百六十五片叶子”指什么?(三百六十五天)“珍贵”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珍贵”说句话?你觉得“第一片珍贵的叶子”会是什么?
4、“诚实”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5、你是怎么理解“三百六十五里路,路正漫长,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这句话的?
6、孩子,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诚实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请看,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关诚实的名言警句: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我的座右铭是:第一是诚实,第二是勤勉,第三是专心工作。
——卡耐基
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
——莎士比亚
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备最伟大才华的最高贵品质。
——歌德
诚实,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未来的教育学家赵苹
7、孩子,你一定也能像老师一样,写上一两句。把它当做新年的礼物,送给你最想送的人,你也可以制作成新年卡片。
8、学生汇报。
四、小结
孩子,今天,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我们用最虔诚的心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心愿。请将这页纸夹在书中,等新的日历撕下第365页时,回头再瞧,一年里的努力是否让自己满意,自己双手捧着的是否与今天的期望相同。孩子,祝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心想事成!
板书设计
1、你好!新年
新年(蓝图) 新的希望
新的起点 诚实\勇敢(现实)
新的理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怎样成为路径的,并从它的设计过程中受到启示:为人们做事情,顺应人们的需要,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可以产生的办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2、学会1个会认字“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从这件事中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为人们做事情,顺应人们的需要,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可以产生的办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
路径:就是的路线。
二、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自学生字
三、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讲的是世界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设计。
四、随机板书:
启发:格罗培斯年迈的葡萄园主
有什么问题?
1、这位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的建筑大师,怎么会从一位老太太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结果怎样?
五、带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进行思考:
1、要想解决这些疑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什么?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否也要寻找一个“途径”呢?这个“途径”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年迈无力的老太太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从文中寻找答案——“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五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
——“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
3、由此我们又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回是这个结果?
4、假如你是一个过路人,你看到这些不同的兜售方式,你回选择哪种?为什么?
老太太的:
“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
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
“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
5、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也就是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吧!
6、格罗培斯受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的启发而产生了路径设计方案,再读课文,看看格罗培斯是怎么做的?他的做法与老太太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撒上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大家,让大家去寻找最适合的东西,都是顺其自然的,都包含着对人们的信任、尊重……
7、道路铺设好了了,还被评为世界设计。评委们是怎么想的呢?大家能以模拟的形式再现一下当时的讨论过程吗?小组讨论。
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是:宽,走的人多;窄:走的人少;没人走的地方,不用设计。
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还不满意,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许多小道踩出来了,但并不一律,“有宽有窄”,宽的走的人多,窄的走的人少些,却又“优雅自然”,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据此铺设的人行道就没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艺术性的优雅。
行人走出来的路是优雅自然的,格罗培斯在按照踩出来的痕迹铺设路径时,一定会施展全部的本领,使路径更美。
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的选择,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年迈老人那里获得启发,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7、各位评委不仅完全理解了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设计思想,体会到了他的良苦用心,而且从这件事上,从设计师身上,获得了很大的启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样顺自然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成就了“”。这个“设计”的产生,来自一个建筑设计大师的敬业精神,来自于一个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智者的思考,来自于善于联系,极富创造力的建筑艺术家的设计。真是受益匪浅啊!
8、在文燕的原著中,结尾是这样的,很富有哲理,推荐给大家。出示文字,指名读: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选择。同样的,人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其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
六、小练笔:请代表评委给格罗培斯写颁奖词。
附:板书:25路径
遇到难题——受到启发——完成设计——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的意思和表达的效果,能将两种句式相互转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2、能以阅读日记的形式交流在阅读过本单元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作者如何细致观察、如何细致描写和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的。
3、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在小组内介绍清楚这种动物的外貌体态、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4、阅读《螳螂的启示》,认识连续观察日记,知道这种日记在写法上的特点。
5、通过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连续观察,学写连续观察日记。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同总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中的句子训练:
1、通过第一组句子,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1)轻声读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呢?(意思完全相同)
(2)再默读句子,想想两个句子还有什么不同之处?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适时总结:
①标点不同:一个用问号,一个用句号;
②部分词语不同;
③朗读时的语气不同;
④表达的效果不同,反问句所表达的感情要更强烈一些。
(3)师小结:第一句叫反问句,第二句是把第一句变换一种说法改为了陈述句。两句的意思完全相同,但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一些,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
2、通过第二组句子,尝试改写。
(1)审清题目。提示:我们在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①不能改变原句意思;②标点要正确使用;③不丢字,不写错别字。)
(2)学生改写,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点拨订正。其中,变为反问句可以有多种答案,只要意思保持不变,通顺即可。反问词可用怎么、怎么能、难道等。
(二)温故知新中的拓展与交流:
1、指名朗读导语。
2、默读丫丫的阅读日记,边读边想一想:丫丫的这则阅读日记中都记录了哪些内容?
3、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
(1)读了什么?(自己感兴趣,印象深的一篇课文、某个段落,或几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2)读后产生了哪些问题?
(3)思考后寻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即深入阅读后,揣摩到的写作手法。
4、想想丫丫这样做阅读日记,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好处吗?
(1)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做及时记录,可以为今后的复习提供材料;
(2)能将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作更细致的揣摩,便于自己积累、掌握各种写作手法,今后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3)坚持进行练笔,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5、指名朗读日记。师生共同评价,适时修改。
6、小结:希望大家能将阅读日记坚持写下去,一个学期后,我们做一次班级阅读日记展览交流会,那时大家一定会写得很多,写得更好!
(三)布置作业:
1、陈述句、反问句互换的补充练习。
2、将自己课堂上所写的阅读日记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3。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左右布置预习。提示学生认真阅读导语及活动建议、活动评价的内容。可以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将自己的发言列一个简要提纲。
(一)通过导语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回忆各自在课前所准备的内容。
(二)准备发言:
1、认真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此次发言的要求和具体内容有哪些。
2、检查自己必须介绍的三项内容是否都做了准备?想想自己还想补充哪些内容?进一步调整、完善自己在课前所列的发言提纲。心里面试着先说一说。
(三)明确小组发言的要求后,进行小组内的介绍。
1、认真默读活动评价,对说者、听者提出的要求要分别明确。
2、小组内发言,之后本组按要求进行评价,选出本组发言最佳者。
3、每组选代表在班中发言,同学进行评价,选出本班发言最佳者。
(四)布置作业:
1、将今天的发言进一步修改,回家说给家人听,请他们作出评价。
2、预习阅读平台。
板书设计:
介绍一种动物
内容:
1、外貌体态
2、生活习性
3、生存环境
说者要求:
(1)内容准确,观点正确
(2)说话连贯,有条理
(3)语气、语调适当
(4)动作、声音模拟准确
听者
①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
②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③能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4。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连续观察日记《螳螂的启示》。(一)引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写过日记,但昨天我们预习的日记《螳螂的启示》和我们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二)明确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
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它属于应用文的一种。(三)阅读内容,明确写法特点:
1、指名朗读,每名学生朗读一则日记,其他同学听听他们是否朗读得正确、流利,想想每则日记各写了什么内容。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明确每则日记各写了什么内容。2、默读这六则日记,边读边思考:从这几则连续观察日记中你都学到了什么?把自己最欣赏的地方画下来。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1)先小组内交流。提示:可以从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来谈,但必须要结合日记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交流收获。(2)全班进行交流。
①仔细认真地观察。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
②认真思考。能通过观察事物,进一步思考,从中获得启示。
③能坚持进行观察,做事能持之以恒,有始有终。
④热爱生活,喜欢小动物。
⑤能运用各种写作方法描写观察对象。如:比喻、设问。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则日记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1、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请大家想一想:写这样的应用文,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好处吗?
如:培养自己认真观察事物、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将某种事物的变化及时记录下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2、大家都坚持记录了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是不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几则不错的连续观察日记呢?我们只要前一段坚持认真观察,像作者那样细致描写、深入思考,一定能!(五)布置作业:
完善自己的观察记录,准备习作。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5。课前准备:放寒假前,或学期初就布置给学生观察任务,确定观察对象,开始进行连续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及时作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今天,我们要尝试创作一种应用文,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名称吗?(板书)(二)指导审题:
1、指名朗读题目要求,看看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
2、默读题目,画一画:你还知道了什么?想提示同学们哪些地方?(1)写作的内容:种植花草果木、饲养小动物、观察气候变化、做科学小实验等。(2)要记录事物变化的情况。(三)回顾《螳螂的启示》,明确写法:1、默读《螳螂的启示》,回忆从这几则日记中你都学到了什么?2、将《螳螂的启示》中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练习朗读。(四)习作讨论平台:1、默读讨论平台中提示的问题以及三名同学所想到的内容。2、班级中哪些同学记录的是事物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哪些同学记录的是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师小结:变化比较快,比较明显的事物往往适于我们记录它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如:天气在一周内的变化、科学小实验前后的变化等。而变化相对时间段稍长一些的事物,适于我们记录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如:饲养蚕宝宝、泡水仙头等。5、指名朗读书上三名同学的话,看看他们三个都想到了哪些习作中的内容。
第一个同学实现选择好了观察内容,准备进行连续观察;
第二个同学选择了日记的写作内容;
第三个同学明确了连续观察日记要注意的内容上的衔接,要写完整。
6、你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给自己提示些内容吗?先进行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提示:写法方面、格式方面、内容方面,如:描写细致,获得了启示等。
(五)学生先试写一则,教师巡视。
(六)讲评一两则学生当堂所写的日记,修改。
(七)布置作业:写连续观察日记。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一会儿工夫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些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把沉入河底的大铁牛捞上岸来,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要求认识的字:捞陷淤搭绑铲减绷丙
2、要求会写的字:捞笨潜绑铲减越丙程
“淤”读yū,不读yú;“潜”读qián,不读qiǎn
3、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写为什么要捞铁牛。
第二部分(2-3):写怀丙为捞铁牛做的准备。
第三部分(4-6):写怀丙捞铁牛的经过。
第四部分(7):简介怀丙和尚。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一)、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二)、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他么在议论什么?
2、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画出来。
3、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4、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完成填空:(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每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6、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默读课文4、5、6自然段。
1、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指名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2、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5、6自然段。
4、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5、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6、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学习文章写法。
你觉得怀丙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三、课外扩展: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捞铁牛,现在科技进步了,如果是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捞铁牛?(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怀丙虽然不是身体上的大力士,但是却是知识上的“大力士”,他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奇迹,“知识就是力量”啊!他巧用水的浮力,依靠科学的力量把铁牛从水里捞上来,这种做法足以说明他是无愧于“出色的工程学家”这个称号的。
板书:
铁牛被冲走
怀丙做准备 摸清位置 准备沙船
捞铁牛 拴船搭架 绳拴铁牛
铁牛被捞出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教学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b)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c)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d)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a)同桌互读
b)抽生读,检测读音
c)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d)谈体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四、熟悉故事情节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五、拓展训练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词语盘点
1.读读读记记
2.完成读读写写
3.把好词积累到词汇本。
板书:
小木偶的故事
启示:
仅有一种本领是不行的,人应该多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