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概念理解方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历史选择题怎么做?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方式和解题方法
一、选择题命题特点我们要了解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二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渔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似是而非:表述含有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内涵不透彻。答非所问:即备选项与题干无关。二、选择题基本类型及其解法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
(3)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例1】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是因为
A.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B.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选举权
C.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D.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政局长期稳定
2.组合型选择题
筛选法: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通过肯定或否定某个选项进行排除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例2】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埠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例3】某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一个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请你判断,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4.材料型选择题
(1)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3)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
【例4】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最早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法律文件是
A.美国的1787年宪法 B.英国的《权利法案》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5.图表型选择题
(1)特点:图表型选择题的主要构成由图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图片构成,二是由表格构成,三是图片与表格相结合构成。
(1)解法: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总之,要将教材、图片、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例5】下图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的重要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A.决策形式 B.人员构成
C.机构性质 D.施政方式
6.概念阐释型选择题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例6】西周时期,“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主要目的是
A.矫正商朝继承制度混乱的弊端
B.解决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C.保证嫡长子的政治、经济地位
D.巩固分封制度形成的统治秩序
7.比较异同型选择题
(1)特点
①常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
②非常规:有的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比较,但作出正确判断需要以比较为基础。
解法: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
【例7】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认为秦朝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内外服制度的确立 B.大分裂走向大一统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皇帝制度确立
8.程度型选择题
(1)特点: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
(2)解法: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8】“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美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制约与平衡
C.全体市民的素质高低 D.革命的彻底性
三、选择题解答基本方法1.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解读关键信息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界定答题范围;二看作者所持态度或意图,是否定还是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选项要二思:一思选项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判断正误,排除选项;二思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确定答案。
2.掌握试题常用词语的内涵,以便解题 常用语主要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立足点、着眼点、出发点、根本目的、直接目的、本质、内涵、世界潮流、历史发展趋势、社会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后世、当时、作用、局限、本质异、本质同、特征、对比等。 3.具体的解题方法
(1)筛选法、排除法、反证法
用知识进行筛选或排除出反例进行筛选。
在给合题中,确定某一项正误后再进行排除。
【例9】大前提:不同阶级的政权的组织形式必然不同 小前提:17~18世纪革命期间,英美两国政权分别采用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结 论:当时英美两国政权的阶级属性不同
A.大前提和小前提对,结论对
B.大前提和结论错,小前提对
C.大前提和小前提错,结论错
D.小前提和结论错,大前提对
(2)简化法、替换法
对于材料比较长试题,要找出关键词,把题目简化,判断出考点,便宜于做题。
题干中的词在我们平时没有常用的,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例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等。
【例10】2008年6月27日,英国王室官员“哭穷”,宣称王室缺乏足够资金维持白金汉宫和温莎堡的日常维护。根据英国的政治体制,英王室解决经费问题的合法措施是
A.直接向全国征税 B.提请枢密院研究
C.由首相进行资助 D.向政府申请拨款
(3)作记号法、记录法:
题目中一些隐性信息要找出,做好标记,如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含义、原因、变化、影响、特征、对比”等。
【例11】“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4)理论法、大背景法、特征法
常用的理论有:原因和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特征,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分析,抓住时代特征、阶段特征,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去判定正确答案。
【例12】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来看,美国1787年宪法的深远影响是
A.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 B.规定了美国为联邦制国家
C.体现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 D.有力地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总结一下,通过上面我所列举的历史命题方式和解题技巧,我们能从中方现,无论是如何命题都逃离不掉历史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所以我建议大家多看看历史课本,把相应的基础知识都应牢牢记好。这样子才能在高考中战胜一切困难。
怎样更好的理解高中历史概念
掌握历史概念,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入手。
(1)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
(2)历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
以“华北事变”这个历史概念为例,概念的内涵是:1935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华北制造了一系列新的侵略事件,其中包括《何梅协定》和“华北五省自治”,对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妥协活动,主要有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等。概念的外延是:日本侵略者要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原因),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目的)。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与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与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相呼应。利用了蒋介石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的有利时机(联系)。华北事变是日本扩大侵略的新步骤和危险信号(性质)。在这个例证中,同学们容易忽略内涵中“国民政府的一系列的妥协活动”这一要素,因而也就丢失了“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一史实知识点。希望同学们举一反三,完整地掌握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分为史实性概念和理论性概念。史实性概念有大小之别,掌握上也有轻重缓急。
(1)重大历史概念。一般指教材章(或节)的标题,它是教材知识线索的骨干支架。重大历史概念有一章(节)一个中心内容的,如“西汉的盛衰”、“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几章合成一个中心内容的,如唐朝的历史由五章(第14~18章)叙述完成;还有一章(节)包含几个重大事件的,这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最为明显。
(2)重点历史概念。指组成或与重大历史概念相联系的概念,一般指教材的子目录,还包括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西汉的盛衰”概念之下有“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一系列重点历史概念。重大历史概念和重点历史概念结合,建构起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都是备考复习的重要内容,应当按照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求完整掌握。
(3)一般历史概念。它是重点历史概念之下,支撑教材重点知识的辅助历史概念。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永安建制”、“北伐”等。这类历史概念可按教材叙述的详略掌握,但应在概念的外延方面多加一些思考。
(4)次要历史概念。指散见在教材各处,包括引文和注释中的众多细小概念。次要历史概念在教材中往往是一个历史专有名词、人名或一句话。如“耦犁”、“吴王刘濞”等。这类概念一般要求记准史实,能作一句话评价,不需要完整分析。
理论性概念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包含的一些概念、历史学科所特有的一些概念等。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国家、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等。很多概念要借助政治学科所学内容。如内因和外因原理,可指导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发生原因)和结果(成败原因)分析;矛盾特殊性原理,可指导依据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事件,不说空话。但是,历史学科理论概念在理解和使用上与政治学科相比,还有它特殊的要求。
第一,历史学科的理论概念的作用在于“指导”,而不是实际“运用”,即理解要深要全,答题时不要求解答概念原理,只要求以概念原理为指导组织史实材料。
第二,历史理论概念要注意它的“历史性”。例如“民族关系”概念,政治学科讲的是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这对于理解和掌握新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很有帮助。但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主要指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逐渐融合、发展和形成的历史,其中各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到明清时期新加进西方殖民侵略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近代民族关系首先是帝国主义外来侵略和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关系。近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围绕救亡图存和实现近代化两大主题展开,其中心内容是爱国主义。世界史中的民族关系首先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逐步把亚、非、拉美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其次还有大国对弱小国家、民族权利的践踏,如维也纳体系对欧洲版图的任意划分,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运动。
对理论性概念的掌握,要求一是弄清原理,二是会依据和运用掌握的原理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三是能根据原理得出一些历史性的认识。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概念理解方法相关文章:
1.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2.如何提高初高中历史选择题正确率
3.高考历史选择题提高效率的方法
4.做历史选择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