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高中历史自然经济知识点精讲正文

《高中历史自然经济知识点精讲》

时间:

  自然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常见的一种经济状态,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内容你熟悉吗?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公社、封建庄园)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投入社会交换,生产品不进入流通过程或只有极小部分进入流通过程。在生产单位中,经济条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是在本单位中生产的,并直接从本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交换极为有限,产品不具有商品的性质。列宁说:“在自然经济下,社会是由许多单一的经济单位(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组成的,每个这样的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造成消费品”(《列宁选集》第1卷,第 161页)。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的生产单位,它不仅生产农产品,而且也生产手工业产品,但是它的手工业产品是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的。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农民不仅从事农业,而且从事手工业,这就是自然经济赖以建立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使各个经济单位孤立、分散,很少互相往来;社会分工不发达,造成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些就导致自然经济带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特征。原始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到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才使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的生产方式趋于瓦解,最终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代替。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就保留得很少了。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等,就是对中国自然经济形式的生动描写。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第一条主要特点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

  关于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几点疑惑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现象是高中历史中的重要内容,从知识结构上讲是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脉络的钥匙。2009年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材对此也有介绍,但笼统的叙述,让一线教师和学生云里雾里。对此,笔者提出几点愚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关于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表述

  片段一:

  ***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片段二:

  第二次***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由于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不少中国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一带盛产的土布、土纱的销售而陷入困境。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片段三:

  中国的冶铁及铁器制造业、榨油业、制糖业、丝织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部门遭到了沉重打击。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片段四: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教材片段传递出的信息:自然经济解体是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正式开始,并加速进行的,由此导致失业、影响生计。面对教材的表述,笔者查阅了部分资料,反复思忖,总觉似有不妥,疑问挥之不去。

  二、疑问与商榷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为何是近代以后?

  片段一中教材编写者认为古代自然经济有变化,但只是“某种程度的分解”。事实上,中国古代史上已存在农产品区域化、专门化生产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等经济现象,必定对自然经济造成分解。如果教材编写者认为上述现象只存在于中国的极少数地区,不具代表性,且解体程度尚浅的话,那么近代初期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主要集中于商埠周围,同样也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显然,教材的这种结论说服力是不够的。

  (二)被外国商品倾销分解的经济形式称得上自然经济吗?

  除片段二、三、四外,各类配套习题、试题与史家常引用的包世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1],福州官员的奏折“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2],以及《嘉定县志》的记载“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3]等语,都力图证明外国经济侵略分解了自然经济,以此解释自然经济解体过程。显而易见,这些素材均反映了外国商品倾销对家庭或民营手工业形成了冲击。关键是,在与洋货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手工业究竟能不能看作真正的自然经济?这其中的民营手工业品具有商品因素,此处不作讨论。虽然,自然经济的概念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但众所周知自然经济是一个与商品经济对应的概念,其显著特征是自给性生产,即生产的目的和结果是获得使用价值,而非价值。前引材料中农民或许是将多余产品售卖,或许生产就是为了销售,或是为偿还债务、地租而销售手工业品,都说明农民家庭手工业品超出自给范围,进入流通领域,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商品。正是在商品化经营的前提下才会出现亏损与滞销。结合自然经济的特征,试问这种由商品、市场等构成的经济现象能称为自然经济吗?也许从广义上讲是可以的,但严格意义上已不是自然经济,而属于商品经济范畴。因此,与其说当时西方商品倾销分解了自然经济,倒不如说是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加速小农家庭经济衰落,也间接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不应始于近代。

  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少的一线教师用“耕与织”、“棉与纺”、“纺与织”的结合与分离来阐述棉纺织业的盛衰与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事实上,这种理论构架的前提是将早已存在于三对关系中的商品因素划入自然经济范畴,对其市场性和商品行为重视不够。“洋纱洋布破坏农民棉手工业是从棉、纺、织三个结合中的较弱环节,或者说从原有的商品环节上开始的。”[4]因而,不甚了解中国经济结构和农民消费状况时,奔着市场而来的西方国家,首先即是通过竞争排挤中国手工业品,也说明遭西方冲击的不是自然经济本身。

  实际上,上述探讨触及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中的各类产品买卖行为如何定性,究竟属于何种经济范畴?

  (三)认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应以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败为依据吗?

  西方经济入侵一方面击垮了中国旧式手工业,另一方面对工业生产原料和中国的土特产有很大需求,导致广大农民扩大农产品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茶叶就是其中的典型。“福建武夷山北面,在1852年有人看到‘上万英亩的土地都种着茶树,而且大部分的土地显然是最近几年内开垦和种植起来的。’”[5]另外,“据海关统计,加上陆路输俄之茶(未设海关),1868年已达152万担,1880年为220万担,1888年达241万担高峰,以后剧降;到1894年仍有193.9万担,值3317万海关两,比***战争前出口的45万担增加331%”[6]棉花等其他农产品也出现相似的状况,此处不再赘述。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是在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社会分工的体现,是不折不扣的商品经济。因为它毕竟强化了“生产劳动的分工,使他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市场”[7],说明农产品出售有可能从需求与购买力上扩大中国的商品市场。同时,农民极度贫困,缺乏起码的购买力,必须穿着自织土布,减少开支。所以西方商品倾销企图利用价格优势短期改变中国农民的消费习惯,冲击自给性家庭生产几乎不可能。“一直到80年代西方侵略者还不得不承认:只有当中国‘农民得到较好生活水平,并且让他们的妻女去受教育,到那时我们的纺织品与手织的土布的竞争才更加有利’”[8]。以上事实和推断说明:若以近代作为自然经济解体的时间起点的话,西方掠夺原料客观上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才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首要事实依据,而教材以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作为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不妥的。况且,抛开历史本身,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也可以发现:私有制时代,人性的弱点在追逐利益方面暴露得比较彻底。农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即是逐利的客观历史再现,不自觉地分解着自然经济。

  (四)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一直是正向进行吗?

  结合片段二、三,在近代前期,自然经济从第二次***战争后开始解体,60年代起加速分解。乍看之下,似乎伴随西方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从一开始就是正向、加速进行。从逻辑上推断:自然经济解体,自由劳动力增加,商品市场扩大,这种现象将呈连锁反应循环式地推开。这种推理似乎合情合理,然而根据陈旭麓教授的研究,当时中国“没有足够多的新式生产部门可以吸收他们。他们的多数只能重新挤入密集的农业人口,在更加苛刻的困苦条件下再次组合成自然经济”[9]。陈旭麓先生还列举了光绪年间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的情况加以佐证。

  如此一来,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逆向表现——强化自然经济。当然,商品经济浪潮已然到来,逆向表现不是潮流的方向,不具持续性。

  三、结语

  人民版必修二关于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问题上,无论时间、过程、标志、解体经济自身性质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分析、阐释。

  进一步讲,由于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与导向性,因此,建议在叙述史实前有必要对重要历史概念进行解释,在叙述历史过程中也不应回避矛盾现象,真实的历史是形成正确历史思维和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同时,正视史学界的争议,因为分歧恰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批判质疑精神的重要途径。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对历史负责,要对下一代负责,要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尽责。


高中历史自然经济知识点精讲相关文章:

1.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2.人教版高中所有历史知识点

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4.高中历史40个常见易错点及其解析

5.高中历史四大类主观题答题术语与复习5个隐形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