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恩与胯下辱散文》
漂母恩与胯下辱散文
凑巧的是,“漂母之恩”与“胯下之辱”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韩信一个人身上,这两个故事的教育概念却是截然相反。但接受效果可以殊途同归,一种是正面传统的母性母爱教育,一种是记取耻辱不忘耻辱,从负面激起成才的志向教育。韩信之所以成为兴汉三杰,其成长基础应该与这两件事都有很大关系。
历史过去了两千两百多年,居然在民间还流传着韩信这两个童年故事,不能不算是一种神奇。韩信还算一个历史传奇的故事人物。我想这两个故事应该就是韩信本人说出来或者记述下来的,因为他童年的故事只有他自己才记忆清楚,为什么他要牢记这两个生活故事呢,无外乎是要记住这特殊的血性与耻辱,作为自己人生奋进的自省教训与目标。
据说韩信的祖辈也是官宦人家,只是到父辈才穷困潦倒,直到父母双亡,丢下他这个孤儿。对于那个岁月的孤儿无外是两种生存空间,一种是要饭,一种是流浪。天荒地老的年代,每个人生存环境都很艰难,特困的`人要饭都要不到嘴。在韩信快要饿死时,出现了漂母这个好心人接济他一顿很“丰盛”的餐食,让他有了活命,你说他能记不得吗?
至于那个恶棍如此地欺侮韩信,要他从其胯下爬过去,韩信为什么当时就没有反抗,不会不爬吗?一个血气方刚的小男子汉,怎么就自愿吃下这杯苦酒呢?这也说明,韩信自幼也有极其儒弱的一面。这也是他幼年自尊就不太美好,这就是后来有些人标榜他能屈能伸的优美处。
要说韩信这个历史人物,我认为还是不能赋予他过多的光环,不能把他看得过于神圣。他留给社会和历史好多故事,也可能是后来人的杜撰,只能是一个个无稽而荒诞的传说。把历史上的人物如果对他贯穿于优秀思想可不是研究历史的法则。竟然还出现他童年的故事倒是值得可笑的。
其实,如今人再讲起漂母故事,也并不是再彰显汉将韩信的那些什么人生的优美之处,而是表现施恩和感恩这个人生哲理的主题。今天“漂母之恩”的传说对儿童确实有点启迪,一个正常人要常怀感恩之心。现今有些独生子女的小公子和小公主,他们在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无限的优越,在安乐窝里还不知道安乐,更不理解什么叫施恩和感恩。这样就需要经常对他们有这方面的感化教育。
至于胯下耻辱的故事为什么还需要灌输给小朋友呢,我看还是不能机械地看这个问题。耻辱与人生的尊严有关,这种耻辱多是人生在卑微时,或者是在没有能力时,可谓到了人生生活命运的谷底,就会任人宰割、任人欺凌。因为他没有能力反抗,更没有能力竞争,用老百姓的话说,走投无路,撑不起认真船,说不了认真话,只好采取极端无奈的举动,即使到后来发迹时都不会忘怀,这样就会在一个人的人生留下了永久耻辱的印记。
我在想之所以在淮安老城区,后来有人兴起确定胯下桥这个值得纪念的地名,我认为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韩信这个人物名留千古,主要目的还是记述这个值得记取教训的史实故事。让后人有一个正确的耻辱观。让人们记住:光环尽管耀眼让人荣耀好更向前进,而耻辱也同样可以激人奋进。
也许这只能是听来的故事,听说后来韩信当上将军以后,那个曾给他耻辱的无赖就在他的帐下从军。而且也被韩信所认识了,那个无赖知道自己已经死到临头,任韩信宰割。这时的韩信却一反常态,不但不杀他反而把他封了官。后来这个无赖记住了不杀之恩,肝胆涂地,勇敢地战死在疆场。这样就把韩信的形象拔高了,韩信竟然把胯下耻辱和漂母之恩一样厚待。也就是把韩信拔高到能记取恩惠和耻辱大义的人。不由得让人去思维想象,韩信之所以如此处理这两件不同性质的后事问题,说明他想到恩惠与耻辱对他的发迹成长同样起到了催化剂的助力效果。
我现在想到韩信这个历史人物的人生成败教训并不值得现今人牢牢记取,我倒认为编写韩信这两则故事的人倒很值得钦佩。他竟然在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上很别致地构思了这两个截然反差情节的故事。就是因为这两个故事很具有社会典型性和人性说教性。在事实依据并不充分合理的情况下,还能够流传这么久远的年代,能人性化地警示着不同时代的人,还为流传到现代的后代提供了影响基础,真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