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精彩14篇》
《悲惨世界》是雨果晚年的一部杰作,充分体现了雨果的艺术风格。初见这本书名,总觉得它太过悲伤,但是,在读完整部后,却深深地体会到了心灵的震撼。
《悲惨世界》读后感 1
小时候,初读青少版的《悲惨世界》,我对它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只有肤浅的理解。利用这个暑假,我再次翻开这个厚实的篇章,一睹这本震撼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经典之作。
《悲惨世界》一书,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的残酷现实,这部传世之作,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同情的眼光投向在社会底层苦苦求生的人们,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雨果用他细腻的文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处于水生火热的人们地狱般的生活。虽然他们的命运是如此悲惨,但,爱,升华了他们的信念。.。.。.
全文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冉阿让的囚犯。当他刚接受完十九年苦役,来到了狄涅城。他走到这个小城时,天色已入幕。大家从市政做了了解,知道了冉阿让的身份,都尽量回避他:旅店不为他提供吃住;食品店不为他提供水;老百姓也紧闭大门。冉阿让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莫大的耻辱,便加快脚步,想快速离去。可是周围到处都是寒冷,他又渴又饿……在一个偶然的巧合下,他敲开了里哀主教的门。米里哀先生听过他的遭遇后,二话没说,热情的用一桌子菜接待了他,还给他安排了一个住处。可能是由于多年的仇恨的不到化解,他的本性趋使他去偷主教无力唯一值钱的银器,之后便逃之夭夭。可是警察发现了冉阿让口袋中的银器,认出是主教大人的,便把他抓了起来,押向主教大人的家。当主教大人了解这一切后,却说:“穷苦的人,那些东西你拿去吧,可换两百法郎……噢,你把我的烛台也拿去吧,换些钱好赶路。”
就在这个时候,冉阿让受到了莫大感动;也就是在这时,他藏在心底多年的“善”被激活了,流下了浑浊的泪水……
读了这章,我感受到了“善”的强大威力:主教先生的“善”压倒了多么强大的“恶”,这说明“善”是正义的。
读完文章,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撼。原我们身边多一些像主教般光明、充满爱的使者,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这部作品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歌颂了人性化的善良的纯真。
这部小说是以主人公冉阿让的命运作为主线而逐渐展开的。它讲的是主人公冉阿让度过了漫长的牢狱之苦,当他被释放时,到哪儿都不受欢迎,人们把它当作一条狗。当他走进卞福汝主教的家时,他终于感受到了像人一样的生活。由于冉阿让犯有前科,尽管他有着强壮的身体,仍无法被社会所接受。就连他的好意有时也会遭到别人的误解,冉阿让为了帮助一个母亲芳汀,被政府发现后,他又被捕了……
他被戴上了终生监禁的红帽子,在船上服苦役,一个船员在修理桅杆时不慎掉进大海,冉阿让不顾安危就了他,自己却失足掉进了大海里!他在孟费镅遇到了与芳汀失散多年的女儿珂赛特。她在德纳第家住下了,受尽了苦头。冉阿让出了很多的钱才买下了她。从此,珂赛特把冉阿让当作父亲一样看待。他们找到了一座修女院,住下了。
珂赛特慢慢的长大了,她结婚了,但是冉阿让经过岁月的磨难,也就要去世了。当他去世的时候,他告诉了全部人他以前是一个苦役犯,后来被判处无期徒刑,目前,我还是一个逃犯…他倒向后面,两只蜡烛的烛光照着他,他那白色的脸望着上天,他死了。
冉阿让他虽然以前是一个很好的人,但经过坐牢使他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灰。但冉阿让会改,他最后已经不是那个被人们唾骂的苦役犯了,而是一个圣人。
看完了《悲惨世界》这部书,我懂得了怎样像困难挑战,像这部书中的冉阿让一样,生活潦倒,却能干出许多好事来。我们应该学习他那不怕吃苦,有错就改的良好品质。
悲惨世界读后感 2
打开雨果的《悲惨世界》,泛黄的扉页已有残缺,但浓郁的书香依然扑鼻而来,我追随它的脚步,走进了那个悲惨而有幸福的世界。
主人公——满脸胡子,力大无比的冉·阿让经历了长期的牢狱之苦,当他终于获得了自由却衣食无着,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他时,一位贫穷的主教却给了他平等、关爱与心灵上深深的安慰,让冉·阿让一次又一次在出狱后迷途知返,走上正义、善良之路……芳汀的小女儿柯赛特因母亲无钱抚养被寄养在贪婪丑恶特纳第夫妇家,芳汀死后,珂赛特被百般折腾,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与恐惧之中。正在这时,那位叫冉·阿让的人不断帮助这个陌生的小女妖,尽可能的给她以人间的温暖与纯真……当法国发生了变动,珂赛特深爱着的一位青年马吕斯可能会在参加革命战争时战死,也是那位叫冉·阿让的人几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的幸福生活……冉·阿让,虽然是一个苦役犯,却在主教大人的感化下,成为了一名勇敢、正义、善良的勇者。太多太多的感恩,一言难尽。
虽然我知道,我并不能像主教那样伟大,也没有那样的心胸,不能非常慈悲仁爱。但我也在努力用善良和真诚回报世界。说句大话吧,我想让每一个人都快乐,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倾心相待。
悲惨世界读后感 3
提起《悲惨世界》,不得不先想起它的作者维克多?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提起雨果,又不得不考虑那个动荡飘摇的时代,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共和国。最初,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推翻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但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悲惨世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悲惨世界》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浪漫主义杰作。它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深刻的内容,探讨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被誉为“社会史诗”。高尔基曾这样赞美雨果:“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
主人公冉阿让是贫农出身的工人,本身便生活在悲惨的小世界里,一直帮助姐姐养活7个孩子,仅仅因为饥寒交迫偷了块面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狱不成又被加重处罚。饱受苦难出狱后,他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从善,改名换姓苦心经营工业,促进小城的繁荣,最终赢得当地人的推崇,当上市长。可小说总是向喜欢喜剧的我们开玩笑,冉阿让为了解救被误认的无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狱。为了实践自己对被遗弃而死于贫困的女工芳汀的诺言,他九死一生逃离监狱,收养芳汀的女儿珂赛特隐居巴黎。珂赛特长大后,与马利尤斯相爱。马利尤斯参加1832年起义,起义失败时身负重伤,被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最终长期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自认无颜逮捕冉阿让,被他多年舍己为人的人格力量所震撼投河自尽。
《悲惨世界》首先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其次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指出资产阶级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只会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且资产阶级的法律是反对穷人的,仅靠严厉的惩罚去消灭罪恶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一个想翻身的人继续堕落。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它能使罪犯弃恶从善、终止犯罪,只有饶恕、仁爱才是高级的法律,才能拯救人的灵魂,从根本上消除罪恶,因而被雨果视为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作品中的米里哀主教就是这种高级法律的体现,冉阿让在他的感化下也以仁爱对待他人,有许多的善举和英雄行为。冉阿让的以德报怨,也最终使沙威“人性”复活;再次,作者以酣畅淋漓的浓墨重彩描绘了共和党人起义,塑造了一系列共和党人的英雄形象。他们虽然都英勇地牺牲了,但是他们身上为人民而战的精神却永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实悲惨世界的悲惨在于人性的悲惨,它更想从反面去鞭策我们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因为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能被革灭。虽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任何情况下永保光明、善良,但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以那颗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作为一名警察,沙威数十年如一日追捕罪犯无可厚非,我也曾暗暗佩服他的这份坚持,但沙威所极力维护的的法律是缺乏正义性的,其形象成为了反动政府的顽固拥护者,成为了不公正社会的走狗,这就使他的守法精神反而成为了人们唾弃的对象。所幸冉阿让一如既往的温暖着,当革命的起义者安卓拉发现了黑暗政府的忠实走狗沙威并令冉阿让杀掉他时,冉阿让为他松了绑,放走了他。即便此前沙威的追踪使冉阿让东躲西藏,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大半生。沙威的死升华了我对善的理解,冉阿让是在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也许我们很难改变社会环境,但我们可以坚守自己的立场,坚定自身的信念,不被罪恶与麻木腐蚀。由改变自己到感动别人,可以很简单,可以很坚持。
悲惨世界读后感 4
近来,我读了一本名著——《悲惨世界》。在书店中“悲惨”二字顿时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心中的好奇令我不由自主地翻开了它。然而当我轻轻合上书时,心中却充满了悲哀。
《悲惨世界》的作者是雨果先生。他用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冉阿让传奇式的一生。
冉阿让是一名苦犯。在他服完十九年之久的监禁后,他的灵魂与人品受到了一位主教的升华。冉阿让立志重新做人。他帮助、救济穷人;在当市长期间,不愿商马第平白无故替自己受害,以身顶替;他救出处于水深火热的孤儿柯赛特;救出在枪林弹雨之中不幸受伤的马吕斯;他不计前嫌,让沙威逃离死神的魔掌。他一生都是那么善良、朴素。最终,他凄凉地死去,令人潸然泪下。
当我把书合上时,脑海中浮现的`一幕幕仍是书中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属冉阿让救出沙威那一段。他完全可以一枪让这个讨厌的人上西天,可冉阿让没这么做。他放了他,让人们看到了她善良的光环。善良总能让别人为之感化。因为善良,冉阿让在担任市长时深受市民喜爱;因为善良,沙威之后没有对他进行穷追猛打。
善良,也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
在英国一个村庄里,一位农夫在赶往集市的路上发现一个男孩掉进了粪池。他二话不说,立刻把男孩救了上来。两年后,一位绅士来到了农夫的家,对他感激地说:“谢谢你在两年前救了我儿子,我该怎么报答你呢?”这时,农夫的儿子回来了。绅士灵机一动,说:“请允许我把他带走,我想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来报答你!”几十年之后,农夫的孩子发现了青霉素。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弗莱明!
善良,人生中最富有的财富!
《悲惨世界》读后感 5
读完《悲惨世界》,我在思考——“书中真是一个只有悲惨的世界吗?”
当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 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
“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悲惨世界读后感 6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有的人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个被人嫌弃鄙夷,凶残孤独,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的善心人。曾经的他是恶魔的化身;而后来的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当我合上手中的《悲惨世界》,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凶暴的人弃恶从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我想这个答案很肯定——爱。
冉阿让,本文的主角,出生在一个贫农的家里。他是个苦役犯,在牢里度过了十九年。他仇视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并要对社会进行报复,性格也变得凶狠而孤僻。然而就在冉阿让放弃这个社会的时候,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让心中那快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彻底悔悟,从此他弃恶从善,开始新的生活。
当他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被压在车下的老人时;当他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毫无血缘关系却被别人冤枉的人时;当他不惜再一次越狱,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与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
虽然冉阿让一次次的被命运捉弄,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伟大,在与社会丑恶现象的搏斗中还是显得有点孤立、单薄,但是,那种伟大的,高尚的灵魂和对整个世界的博爱却是谁也打不倒的……
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 7
“在种。种艰辛和逆境中,他不断地完善自己,为贫穷和值得同情的人们献出了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悲惨世界》的结尾,冉阿让和这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别了。但是,本性并不坏的冉阿让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我手捧着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津津有味地看着:失业工人冉阿让因为生活贫因,偷了一块面包,被抓住监狱,他因多次逃狱,延长刑期。出狱后,冉阿让受教主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对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无数的贡献,对自己帮助过的人毫无所求,对犯了错误的人宽宏大量。终于他当上了事长。然而,历尽种。种曲折又被抓进监狱……
当我读到这里时,我读不下去了,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冉阿让也不例外,为什么,人们就不能像米里哀教主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他的过去呢?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人生必经之路,我们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犯错误的人身上,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把心放宽一点。
这时,我不禁联想到自己。
记得那次去小姨家,我看到了小姨家的电视机上摆放着两只闪着银光的水晶天鹅摆设,觉得非常有趣,便伸手从电视机上取下来。“嘭……”水晶摆设竟然让我打碎了,当时因为没人在家,我以为这样就可以瞒天过海了,可是,这件事却被妈妈知道了,他拉着我,非要我和小姨道歉,妈妈把我拉到小姨跟前,要让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告诉小姨:“我…我…,小姨,对不起!”我低着头,不敢望小姨。“怎么啦?”小姨摸了摸我的头问,这时,我已经落泪了,眼泪不由地流下来。小姨知道了这件事后,并没有骂我,还表扬了我勇于承认错误是个好孩子……我又再次落泪了,我被小姨的那颗宽容的心所感动了。
感动是什么?感动是心灵深处涌起并波动全身每一条神经的震颤,是心弦在真善美的弹拨下奏出的美妙音乐,是平静的情感之湖投进一粒石子泛起的阵阵涟漪,是心与心的感应,是绚丽多彩的人性之光。我不正是被冉阿让,米里哀教主、小姨这些人物所感动吗?
于是要学会感动。
学会感动,让世人有一颗宽容的心。
学会感动,让世人不再冷漠。
学会感动,让世上充满光明,温暖……
《悲惨世界》读后感 8
黑暗的牢房里,一个衣衫褴褛的囚犯独自痛苦而茫然的坐着。在他25岁时,只因为贫困和饥饿打破了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阴暗潮湿的监狱里,只有墙缝中露出的一缕微光照在他绝望的脸上。
这个不幸的囚犯就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仇视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并要对社会进行报复,性格也变得凶狠而孤僻。然而就在冉阿让放弃这个社会的时候,仁慈的卞福汝主教,这个基督的使者,他用仁爱之心,宽大的胸怀,点醒了暴怒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使他彻底悔悟,从此他化名为马德兰,弃恶从善,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时,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出门时往往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是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有一位老人被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有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只因长相像冉阿让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了那个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为了实现一个可怜的`芳汀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汀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汀——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承诺,最终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为了使一些陌生的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铤而走险,不惜暴露自己曾是苦役犯的身份,被当时黑暗社会的忠实的守卫者冷酷的警长沙威盯上。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从此又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终珂赛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也在平静与安详中死去……
读完这本书,感动之余,我突然感悟到:原来在那样一个黑暗和冷酷的世界里也有光明和温暖啊!尤其不能让我忘怀的是:当革命的起义者安灼拉发现了黑暗政府的忠实走狗沙威,让冉阿让杀掉他时,冉阿让却为他松了绑,放走了他。对此,我即敬佩又疑惑。沙威的追踪使冉阿让东躲西藏,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什么不借此机会除掉这个罪恶的人呢?直至读到最后:沙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并不是他所维护的,在善与恶的冲击下绝望的跳江自杀,我才明白,他是在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悲惨世界读后感 9
瓦尔让因为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了5年苦役,但是又因为屡次越狱加刑了15年,他在狱中受尽折磨,开始仇视人类对他不公。在刑满释放时,没有人接纳他,只有主教接纳了他,同意让他留宿,但是他非但没有感激主教还偷了他的银器,主教宽容了他,用他知道了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后� 后来又巧妙地逃脱了,他又按照芳汀的请求,接回了珂赛特,把珂赛特抚养成人,后来珂赛特又和马吕斯结婚,而瓦尔让也揭发了自己的罪行。
然而这篇文章为什么叫做《悲惨世界》呢?我认为:
1、这篇文章写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苦,而瓦尔让也是那个时代穷苦人的缩影——即使自己再努力劳动,也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让人有一种饱一顿饿两顿的感觉,那时一项数据表明:伦敦一天会发生5起盗窃案,其中有4起是因为饥饿直接引起的,这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一定是忍饥挨饿的;
2、这篇文章不仅写人们忍饥挨饿的而且写了社会的昏暗;
3、这篇文章中芳汀是那个时代未婚先孕母亲的缩影,她把女儿放在德纳第夫妇家,而且每个月寄钱过去,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女儿不仅没有过上好日子,还被德纳第夫妇当做奴隶使用,后来芳汀被开除工作,惨死在医院里。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 10
黑暗的时代里,雨果让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在苦难的洗礼中透明、纯洁的心灵。《悲惨世界》是雨果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它在西方文学史上影响也是巨大的。每当我拿起这部沉甸甸的九百多万字的著作,心中神圣感油然而生。每一次翻开书页,心便慢慢沉静下来,感受那份沉重的苦难和清澈的文字带给我心灵的洗礼。
故事围绕核心人物冉阿让的经历展开,四位主人公冉阿让、芳汀、珂赛特、马里于斯的故事在19世纪那个悲惨的时代下展开。冉阿让为了给姐姐饥饿的孩子偷面包而做了19年苦役犯。出来之后也无人接受他。在福来主教的感化下,他变成了一个无比善良的人。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最终他将小珂赛特抚养成人,小珂赛特和马里于斯相爱,最终冉阿让幸福地在珂赛特怀中死去。
事实上,这部作品是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它是十九世纪的缩影,在整部作品中体现的,是在贫苦的低层,那些苦难的人民的生活。不仅有人道主义思想对于人们的影响,还有共和思想对于人们的指导。这两大思想同时贯穿着整部作品。人道主义,讲的是对于一个内心的救赎,而共和思想,则是对于整个时代的救赎。二者有矛盾之处,即时代的变革需要有流血牺牲作为代价。但它也是必要的,它无法让贫穷的人真正脱离外界施与的苦难。对于内在,雨果对于仁爱思想的局限性的认识在“泰纳迪埃”这个形象身上表现了出来。仁爱并不一定能感化所有的人。
文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给予我很深的印象,比如福来主教,他可以说是善良的化身,他的宽容和仁爱让冉阿让觉醒,并走上了救赎的道路。雨果的仁爱思想在他和冉阿让的身上很好的体现。
冉阿让在被福来主教感化之后,先是做了市长。为了救一个被冤枉的人,承认了自己苦役犯的身份,再次入狱。他救了被社会逼迫到堕落的女工;救了被残忍地利用的孤儿并将其抚养成人;救了一直追捕自己的警察;参与街垒战却不伤害一个人,只救了那个夺走他的爱的人;最后为了孩子的幸福,将自己的一切给了孩子,并让她与相爱的人结婚……冉阿让的高尚是那样真实,不为了任何利益,只为了善良。他不信宗教,却比教徒更好地完成了上帝的使命。他的善良源自心底,被激发出后,便不再遮蔽。
整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在那个混沌的世界中纯白、温暖的一束光——善良和纯洁之光。像百合一般纯洁的少女珂赛特与马里于斯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冉阿让对珂赛特的爱是纯洁的;小伽弗洛什虽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却仍善良单纯,为革命奋斗的热情是纯洁的……在苦难中,雨果为我们展示了人道主义的力量。他们一无所有,但他们拥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
让我更为感动的是那些真实的表达。冉阿让深爱着珂赛特,她是他唯一的寄托。当马里于斯出现时,冉阿让发现自己可能会失去爱,自然会嫉妒马里于斯。这种嫉妒是毫不掩饰的,它源于人的本心。但冉阿让的高尚在于,他在这种情况下仍救了马里于斯,并祝福了与珂赛特的爱情。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让自己最后孤独一生,但他还是这样做了。珂赛� 雨果对于这件事也是一种慈爱的态度,他说“妩媚源于天真”。他对于这一切真实的描述与善良的诠释,源于他本人内心的纯真。高尚,不是没有卑劣的想法,而是虽经历过很多,却仍选择去做善良的人;纯洁,不拘泥于细小的举动,而体现在一个人的心灵。人的本性是无需违背的。
这部作品的 它让我们在时代中得以找回自己,找回本属于我们的纯真和善良。
悲惨世界读后感 11
这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写的,它主要反映了当时法国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和法国大革命的壮阔。
此书的主人公冉阿让让我十分感动,他从一个苦役犯到市长再到成为一个优雅的绅士,一切都源于他的善良。他冒着重入牢狱的危险挺身而出,救出了老人;当因为有人长得和他相像而遭遇逮捕时,他在法院里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当他的仇敌面临死亡时,他选择解救自己的仇敌。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究竟是什么能让一个人放弃一切,去做别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是善良,只有真正拥有一颗善良之心才会使一个“坏”人,在社会不公和心灵激烈挣扎的抗衡中完成了由恶向善的蜕变。
从德那第夫妇那贪财、自私、卑鄙的嘴脸可以反衬出冉阿让的真善美。同时,我也为冉阿让抱不平,凭什么一个“坏”人就不能变成好人,做善事。更何况他经过几年的牢狱,心灵已经被教主给清洁了,这代表冉阿让可以重新做人。可沙威警官坚信坏人只会做坏事,他相信社会秩序准则、相信他维护的法律。当他亲眼所见冉阿让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后,最终选择跳河自杀结束他充满殉道意味的一生。真是可怜又可悲!
我坚信善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你的心更加坚定充满力量,它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悲惨世界读后感 12
世间一切的不幸,雨果� 《悲惨世界》这个名字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它是雨果笔下的悲剧,也掀起了无数读者的悲愤。雨果笔下的芳汀,就是掀起最大争议的一个人物,她的一生,既是美丽的,也是充满苦难的。
芳汀·步入悲剧
那个时候,她沉迷于初恋的温情,却不知美丽过后,总会有凋零。
她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爱,这爱带给她温暖、快乐与沉迷。灵魂在贞洁里存亡于一线,但她正如怒放的玫瑰,朝气蓬勃,金发点亮她的人生,美丽的大眼睛透彻似水,两排皓齿隐于薄唇,她尽情的挥洒青春热情,如沐春风般惬意……但是,悲剧的警钟已经敲响。
最后的她终被抛弃,曾经的快乐、享受在顷刻间荡然无存,只是留下了证明他罪行的小生命。呜咽声阵阵入耳,却依旧改变不了既定的苦难。
寄放·却是断送
难以自拔的她将孩子寄放在别人家里,却不明白,人心的自私永远都在。
帮她照顾孩子的德纳第夫妇总以为孩子买日需品为由,迫使芳汀不断寄钱给他们,而这些钱大多落入他们的私囊,孩子成为他们榨取芳汀血汗的武器。
这就是《悲惨世界》中的一面。人与人之间只有以利益为桥梁,而无辜的人总在不知情的情况 人心变得自私,甚至被物质生活所驱使,将良心与道德扔向利益。
悲剧·固定结局
冉阿让让穷途末路的芳汀看到了希望,冉阿让说会帮她找回女儿,这给了芳汀重生的希望,却也加快了这个美丽而可怜的人儿走向灭亡。冉阿让身份曝光了,她又一次从光芒之地跌入黑暗之谷。
她死了,带着失去的痛苦离开了这从未容下过她的世界。
她的一生,都在不断的付出着爱,她一直都带着希望生活,这是美丽的。她的一生,又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陷阱,充满了苦难,这也正是雨果《悲惨世界》中引人深思的一笔。
悲惨世界读后感 13
博爱,仁慈,善良。世界上真正做到这些的又有多少人,而冉阿让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拥有着一个高尚的灵魂。
出狱后的冉阿让,过着地狱般的生活。走到哪里都被人歧视、唾弃,只因他是个苦役犯,是个囚犯。社会的不公,人们的辱骂,一点一点地把冉阿让推向绝境。直至遇到了卞福汝主教,慈悲为怀的主教不计前嫌,伸出友爱、援助之手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冉阿让。读到这儿,我的心才得以安慰。原来在这个无情、黑暗的资本□社会,也有许多好人。生活中,我也常常看到类似的情景:在马路上,当看到老眼昏花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行动不便、缓慢地过马路时,一个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都纷纷赶来搀扶着老奶奶过马路;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当看到孕妇捂着肚子,喘着粗气,扶着把手时,人们的心都被牵动了,都把自己的座位让给孕妇坐。他们并没有因为自私而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在别人困难时,他们挺身而出,怀着一颗慈悲和博爱的心去帮助别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愿世间多一些像教主般光明的使者,愿人们像纯洁的天使一样永远守候着心中那颗永恒的爱心。只有这样,博爱之心才会传遍世间每一个角落,这个世界才会变得美好,变得缤纷闪耀。
教主的博爱、善良、宽容深深感动了冉阿让,重新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洗心革面的冉阿让凭着仁爱当上了马德兰市长。有一天,一个无辜的老人被□,他 冉阿让知道后,苦恼、痛苦涌上心头。最终他还是承认了自己就是冉阿让。读到这里,我的拳不禁微微握紧,心里暗暗疑惑道:“那个老人已经是风烛残年,活不了几年,他坐牢不见得会比住在破楼里苦。只要冉阿让不说,他依然是令人尊敬的市长,可他又何必为了那个毫不相干的老人,放弃荣华富贵,自讨苦吃呢?”读完全文我才知道,他心中充满了圣洁的光,明白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他宁愿问心无愧,也不要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更因为,正直、慈爱、勇敢的信念已在他心里深根发芽。他的选择是明智的。
读完全文,不忍释卷,内心澎湃,感慨万千,思绪波涛似的起伏翻腾。
窗外,金色的阳光洒满了整个屋子,我似乎望见了雨果先生用一双悲悯的双眼仁慈地望着苍生,望着这个世界,我的心在阳光下被融化了。外面是碧蓝的天空,绿树的海洋。我爱这个世界,我爱阳光下的生活。
悲惨世界读后感 14
“在种种艰辛和逆境中,他不断地完善自己,为贫穷和值得同情的人们献出了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悲惨世界》的结尾,冉阿让和这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别了。但是,本性并不坏的冉阿让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我手捧着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津津有味地看着:失业工人冉阿让因为生活贫因,偷了一块面包,被抓住监狱,他因多次逃狱,延长刑期。出狱后,冉阿让受教主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对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无数的贡献,对自己帮助过的人毫无所求,对犯了错误的人宽宏大量。终于他当上了事长。然而,历尽种种曲折又被抓进监狱……
当我读到这里时,我读不下去了,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冉阿让也不例外,为什么,人们就不能像米里哀教主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他的过去呢?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人生必经之路,我们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犯错误的人身上,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把心放宽一点。
这时,我不禁联想到自己。记得那次去小姨家,我看到了小姨家的电视机上摆放着两只闪着银光的水晶天鹅摆设,觉得非常有趣,便伸手从电视机上取下来。“嘭……”水晶摆设竟然让我打碎了,当时因为没人在家,我以为这样就可以瞒天过海了,可是,这件事却被妈妈知道了,他拉着我,非要我和小姨道歉,妈妈把我拉到小姨跟前,要让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告诉小姨:“我…我…,小姨,对不起!”我低着头,不敢望小姨。“怎么啦?”小姨摸了摸我的头问,这时,我已经落泪了,眼泪不由地流下来。小姨知道了这件事后,并没有骂我,还表扬了我勇于承认错误是个好孩子……我又再次落泪了,我被小姨的那颗宽容的心所感动了。
感动是什么?感动是心灵深处涌起并波动全身每一条神经的震颤,是心弦在真善美的弹拨下奏出的美妙音乐,是平静的情感之湖投进一粒石子泛起的阵阵涟漪,是心与心的感应,是绚丽多彩的人性之光。我不正是被冉阿让,米里哀教主、小姨这些人物所感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