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一等奖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优秀7篇】正文

《一等奖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优秀7篇】》

时间: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等奖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范文【优秀7篇】。

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每读一本书,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收获。已经六年级的我,读了几十本书了。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我的好朋友——毕尊借给我的。刚刚借到这本书时,我兴奋得不得了!好多人都排着队在找毕尊借阅呢!因为我俩关系太好,还“插”了个“队”。我打开《三国演义》,一股书香迎面袭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很认真地品读着其中的每一个章节。

我一口气读完了前两回。其中,张飞的丈八蛇矛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初战,让我的心都揪紧了,我生怕他们之中谁伤了谁,因为我对他俩都十分敬佩。

第六回中,刘备对陶恭祖三让徐州而婉言谢绝,因此而得到了陶恭祖的敬重。因为关心群众,所以才会出现“宁死跟着刘皇叔”的情景。刘备的仁慈不仅使人民深深拥护,同时也让我无比感动!

在第十二回和十三回中,我领略到了诸葛亮的智慧;在赵云冒死救阿斗时,我领略到了赵云的忠诚和英勇无畏;在第八回中,我被关羽的义气感动得热泪盈眶……

但有一点,我始终想不明白——刘备、赵云、张飞、关羽、诸葛亮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到后来都会死亡得那么快呢?!这个问题一直纠结我好久好久,最后,我在一次看书时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他们都不识大局,他们都想要重建汉朝,然而,此时,汉朝的皇帝已经失去了民心,让人十分厌恶。汉朝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能改变,因此,刘备他们也只能走向失败。

识大局很重要。我们中国现在正在遭受周边国家的挑衅,我国应立即回击,同时也要加快发展,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生活中有许多书令人受益,或令人如痴如醉,或令人大饱口福,或令人浮想联翩。但令我最难忘的好伙伴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故事中我感受最难忘的是“火烧赤壁”,在看到“火烧赤壁”这一章时,就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我就像曹操一样,中了“连环计”,记得那一次,我去买菜,本想挑便宜买个大西瓜,结果回家后才发现西瓜虽大又便宜,但是不甜。我当时就后悔了,后悔中了老板的“连环计”啊!

“三顾茅庐”这一章,我能感受到刘备十分诚恳,有诚意,请了好几次都不放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人要诚恳,这样别人才会乐于帮助你,相信你。在平时的学习中,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的好朋友就会向我伸出援手,同学有困难找我帮忙时,我也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不是诚信友善的'最好体现吗?

当我又看到“草船借箭”,文中讲述了他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事。我觉得我们生活中,要放聪明点,虽说到不了诸葛亮的聪明程度,但也要机智变通。生活也是这样,当时我在算一道数学题,用一种方法不行,就变换另一种方法,换一种思路想问题。果然,我很快地算出了答案。看到文中第十八回,周瑜气的不行,既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我突然有些感悟:这一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轻易地下决定,要考虑周全后才能做行动。

《三国演义》的故事令我浮想联翩,使我更加快乐。我不但学习到了文化知识,而且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爱我的好伙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篇3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原则。

关羽,字云长,有着“武圣”之称,他教会了我忠诚。还记得那句古话吗?“身在曹营,心在汉。”曾经,曹操为了得他一员虎将,不知给了他多少的金银财宝、如花美女,也不知给了他多少兵器!但是,他始终没有被这些东西给打动。穿越历史的风尘,我看见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身影,看见了他眉间上的坚毅,感受到了他对刘备的那颗忠诚之心。

赵云,字子龙,他教会了我勇气。每当听见赵云的名字时,我便会想起他抱着阿斗,突破重围,险些让自己命丧黄泉的画面。他是那么的勇敢,不管对手是谁,有多么强大,他都无所畏惧。每当刘备遇难时,他总是奋不顾身地去相救,他总是把主公刘备的命放在第一位。我想,在三国时期,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呢?

诸葛亮,字孔明,他教会了我要永远追求智慧。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各地都割据,大家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后来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他帮助周瑜和孙权战胜了当时已经统一北方的曹操。如果不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没有他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怎么可能草船借到箭,又怎么可能让周瑜和孙权加起来区区十多万兵力反败为胜,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呢?据说,世界上最聪明的犹太人,“为了使女儿嫁给学者,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也值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追求智慧也应该是所有人类共同的追求。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人教会了我成长的道理。吕蒙教会了我要勤奋学习;张飞教会了我做人要豪爽;刘备教会了我要待人友善《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4

高尔基过去说过:“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假如你想要我给你推荐一本书,那样我会对你说:《三国演义》。我向你推荐这本书是什么原因由于这本书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中那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这种团结讲义气精神打动了我。目前,我给大伙说说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章吧:

我最喜欢的那章是《草船借箭》,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有一次,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要在十天之内赶制十万支箭,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计谋,就说:“曹军非常快就到,十天一定会误了大事,我只须三天时间即可完成。”于是和周瑜立下“生死军令状”。半夜,周瑜把诸葛亮用来造箭的竹子和木头全部都烧光了。他觉得,诸葛亮无论怎么样也不可能在3日内造完十万支箭,到时必死无疑。没想到在第三天,大雾蒙蒙的时候,借着曹操的多疑心,诸葛亮派人开出十条边上有二十多个稻草人的船,曹军以为敌方进攻,于是万箭齐发,箭全部插在稻草人上。等约有五六万支箭后调转船头。让箭射在稻草人的另一边。就如此,一下子采集了十万支箭。等曹军到的时候,插满箭的船早就满载而归。

开始大战时候,周瑜想乘机暗杀诸葛亮,但诸葛亮早已开着船找了个借口逃了。

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学习诸葛亮这种既机智为自己摆脱困难又顾全大局的优点。这本书里,每一张都很精彩,无论是刘、关、张还是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都很引人入胜。你又看过什么好书呢?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的思想值得大家去探讨,但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读书,像四大名著这类图书,更是读不懂的,只知道他们是一本本极好的书,很著名的那种。直到现在,我才喜欢读书,没想到以前读都读不懂的名著,竟然成了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合称“四大名著”。

“空城退魏兵”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同时,也是让我受益最深的一段。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些文官和两千五百名士兵,处境十分危险。诸葛亮命令藏起旗帜,打开所有城门,让士兵们装成百姓,在城门前洒水扫街。而他自己则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楼顶上悠闲弹起琴来。

司马懿见状,知道诸葛亮平生谨慎,怕上了当,连忙退走。

诸葛亮只用空城计,将15万大军吓退,他的从容镇定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如今,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谁能像诸葛亮一样临危不惧呢?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会让人一时慌乱,不知如何应对。而诸葛亮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到了空城计应付司马懿的15万大军,保住了文官与士兵的性命和小城,不得不让人钦佩,让人叫绝。

这段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在任何困难前,绝不能低下高贵的头,要勇敢地去应付,镇定地思考,才能渡过难关。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篇6

暑假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图书馆看书,我发现了一本《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他是一个文才卓著而又个性特异的下层文士,一直有志于建功当世。

这本《三国演义》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腐败、宦官横行、残害忠良。到了灵帝时,宦官专权,天降灾异,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大概篇章有:桃园三结义、董卓乱朝纲、曹操假献刀、陈宫捉放曹、三英大战吕布、设计除权奸等等大篇。

在三国里也有许多角色的名言,比如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还有周瑜的:“丈夫处世兮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既生瑜何生亮”等等。

我非常喜欢三国里的关羽,关羽虽然在麦城失败了,但在之前的有:“三刀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三英战吕布”,这些好的战绩。还有勇敢的故事,“关羽刮骨疗伤、单刀赴会”等等事迹。

最后蜀国也灭亡了,三国归一,形成了一个大国,但是没有人主宰。

我看了三国后知道了许多官职,比如说:“千户候是什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你要知道当时三国一共才有几百万人,当时最大的官就是万户侯。

我看完三国后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刘备以德服人,我们要向刘备学习以德服人的精神。我们也可以从“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听出来曹操是一位奸雄,他是“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三国演义》非常好看,我希望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

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篇7

今年暑假我看了《三国演义》。没看时我一直很好奇,《三国演义》是什么故事。打开后,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那年,天下大乱,逐渐形成了“孙刘联盟”对战曹操的百万大军。两军在不断的消耗中,渐渐的形成了合围之势,庞统使用连环计使曹军大败。曹操只能向中原退去,刘备趁机向北挺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国之中,也不乏英雄人物。

比如说诸葛亮,他一生中,排八阵、布迷谷、借万箭、取中原、擒孟获、入祁山、造牛马、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一生丰功伟绩无数,只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情。

可是他的人生也有很多遗憾。

庞统在“落凤坡”死后,诸葛亮从那年开始就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从那时起,孙曹两国就开始攻打蜀国,虽然诸葛亮用“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术想缓解紧急的战况。但是关羽一意孤行,大意失荆州,还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诸葛亮死后,只要运用诸葛亮留下的木牛流马,姜维不能吞曹也可以无损撤退,可是刘备早死,阿斗无能。硬是直接投降,蜀国从此走向灭亡。

也比如说曹操,他是一位君主,哦,不,应该称他为奸雄耿为合适,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率领百万大军本应稳赢,却因为自高自大断送了自己的军队。

后来,他如果肯接受华佗的治疗,也许就不会死,更不会把已经发展的基业被司马家族抢走。

在三国中,有很多小势力司马家族就是其中一个。经过司马懿、司马昭、司马迁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吞曹灭蜀一统江山。

这本书看完了,我却有种无法言喻的感觉,总感觉它还没结束。

但是它的确结束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