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读《爱的教育》有感(优秀3篇)正文

《读《爱的教育》有感(优秀3篇)》

时间: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本页是爱岗的小编醉清风给家人们找到的3篇从小用玉器滋养走路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1

“你知道什么是爱吗?”“你知道爱的最深意义吗?”看完《爱的教育》,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爱的教育》原名《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通过埃·德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录了一个三年级男孩安利柯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记述着人们之间真挚的爱。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书中《好朋友克莱帝》最让我记忆忧新,历历在目。它描写的是“我”和好朋友克莱帝因为一件小事而产生了矛盾,他俩谁都不理谁。直到有一天,“我”出门散步时,路过他的家,他请我进来,招呼我坐下后,他便走了出去,抬起木柴,往家里搬,他一声不吭地重复着这些动作,几个来回,他的肩上已经有了血迹,“我”感动了。克莱帝的家庭很不富裕,妈妈又常年有病,克莱迪在完成自己学习的同时,还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父母分担家里的琐事。他这么孝顺一定不是故易捉弄我的那种人。克莱迪的孝顺,懂事、会分担让我知道爱原来很简单,我和克莱帝和好了。

读了《爱的教育》,让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在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底善良、充满爱心的同学们。我边读边感动,在感动中发现爱中包含着太多太多的含义——克莱帝的孝顺、30个铜钱的互助、带病上课老师的对工作的负责……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父母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现象:独生子女的霸道,对自己的父母大呼小叫,眼里没有尊重;校园里同学之间打闹不断,有错不肯承认,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不尊重老师,与老师无理地顶嘴;不虚心接受批评,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等等。太惭愧了,爱究竟丢失到哪儿啦?

其实爱很简单,爱也无时无处就在我们身边,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用心感受到,它的意义也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爱就好像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让我一路上边走边看,边看边感受,重拾起身边的爱。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2

《爱的教育》之所以吸引我的是这特别的书名,是那加在“教育”之前的定语——“爱”。是啊,用饱含着爱的教育来给予孩子,那么孩子们得到的这种教育必将转化为对爱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他们也一定会明白如何去付出爱。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循环啊!《爱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很好的读本,无论是学生,或是老师,还是为人父母者读之,都能荡涤心灵,净化灵魂。书中那些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兄弟之爱……无不诉说着人世间最朴实、最纯挚的阳光之美。

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安利柯四年级一学年的日记形式向我们叙述了他以及他的父母、同学、老师的这一年来的100个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

是的,我被书中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作为教师更让感动的是书中栩栩如生的教师形象:“我”的老师、弟弟的老师,女教师、代课教师、校长、“我父亲”的老师……。他们热爱职业,用心爱学生,他们实践着“教育即是爱,爱就是教育”。“我们的老师”看到一个学生脸上长了红疱疹,细心查看,然后摸摸前额看有没有发烧;“我的二年级女教师”已经不再教自己了,还来看望自己;“我弟弟的女老师”对那些一年级的学生,不知要付出多少精力,需要多大的毅力!“校长”从不发火训斥他们, “校长”更为我们操碎了心,早晨第一个到校,放学最后回家……多么感人的群体啊。我也是一名教师,面对学生,也许仅仅做到了一名教师应做的一切,离“爱的教育”尚有距离。爱的力量是无穷,“爱的教育”是我们的榜样。

《爱的教育》中,不仅表现出教师之爱,而且还写出了教师的批评艺术,作为教师值得借鉴。在写“女教师”时,她刚走进教室,学生开始吵嚷起来,老师平静地说:“你们要尊重我的白发,我不仅是老师,还是一位母亲。”几句话意义非凡,让学生听后为之一动;“我的老师”中的一个学生跳上桌子扮鬼脸时,老师抚摸了他的脑袋说:“以后再不能这样了”。

看似批评,却无批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错误;同学欺侮弱者科罗西,科罗西气愤之极抄起墨水瓶朝弗朗蒂砸去,墨水瓶打在了老师的胸脯上。面对老师的质问,卡罗纳替科罗西“顶罪”,老师心平气和地说,不是你。又对学生说,肇事者今天不会受处分,快站起来说吧!科罗西承认错误,老师让其坐下后,又用严肃而有力的声音批评了欺负人的同学。老师以语言的力量,教育了他们,将事件圆满处理,给全体学生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也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批评的艺术。

《爱的教育》也让我们感受到教学方式的艺术。在《爱的教育》中让我们领略到值得学习的教学方式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卡拉布里亚的孩子”是个插班生。当他来到班级时,老师利用 “突发事件”,熟练运用教育方法,讲起了意大利的风土人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在班级中进行讲团结教育,学生深受教育;一位老师来代课,当看到有个学生的眼睛上包扎着绷带,马上走到他的课桌前寻问。

这位代课老师在盲童学校教过书,当学生问起盲童学校的情况时,这位老师并非简单地敷衍,而是娓娓动听地讲起了关于盲人的一些事情,教育学生懂得盲人的痛苦与自强;在“春天”一节里,老师讲课时,外面铁匠敲打得更响了,女人的歌声一阵高过一阵。这时,老师停下课来,全神贯注地倾听,然后望了一下窗外,语气缓慢地说:“天空在微笑,母亲在歌唱,老实正直的人在劳动,孩子在学习……,生活多美好啊!”多么有诗意地神来之笔。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也许会责骂环境太差,或不顾一切地继续讲课。这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倾听,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到了一个美好的时空里,让学生感受到美,感受到春天。这就是教育魅力所在。

教育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教育;教师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聚合力量。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翻译的《爱的教育》就有这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之所在。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3

或许是感动,或许是快乐,或许是悲伤,这一切都存在。就像那篇我印象最深的每月例话《六千里寻母》,让我感受到了马尔科为了母亲坚持不懈,连生命也不顾的精神,那一刻,我感动了;又像那篇《少年授勋章》,读着读着,我似乎也在为平诺脱感到高兴,同时也为他自豪;而悲伤来自于那篇《洛马格那的血》,他为了奶奶而牺牲自己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但同样带来的是悲伤。

不仅仅是每月例话,主人公安利柯父母的信也是我受益匪浅,有些语句更使我难忘,就像“你如果现在使母亲痛心,你将终生受良心的'责备吧!母亲的优美慈爱的面影,将来在你眼里,将成了悲痛的轻蔑的样子,不绝地使你的灵魂痛苦吧!”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使我懂得了在生活中要有孝顺心,不让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这本书本源于生活,内容也贴近生活,让人读起觉得很亲切,书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比如仗义的卡隆,傲慢的卡洛诺琵斯等,这些一直在书中反复出现的人物一个个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迟迟不能忘怀。

现在,我竟又一次想再翻翻这本《爱的教育》,不知为什么,我顿然觉得豁然开朗,是灵魂得到了升华,还是什么,这都已不重要,只是,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叮铃铃;虽然,我现在天天都戴着红领巾,时间一长,我却有点厌倦红领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