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春天不仅意味着万物复苏、姹紫嫣红,候鸟一路向南,它更是一个友好的季节,我们大可以欢天喜地,穿红戴绿。所以人们总是习惯用“春天”来形容美好,代替开始,讴歌希望。
一群叛逆的孩子,一个暴虐的校长,当他们遇见仁慈的校监,整个校园奇迹般地度过阴霾,迎来了春天。
校监马修善良而不失严谨。他懂得人的尊严,因而慈悲为怀。他是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不苟言笑,然而却执着于音乐能使“坏小孩”转变,给人带去快乐。自然而然,同学们都成了小小合唱团的一员。每天的必修课就是唱歌。学着配合,学着使歌声美丽,学着安定。
孩子们由最初的五音不成调,到最后的自信与默契,这一变化是深谙音乐魔力的马修意料之中的事。正如我们不必过分担忧花苞是否绽放,权可以静待花香四溢。
春洗脱了冬的冷傲和秋的惆怅,当早晨八九点钟,太阳高挂,温暖便在心里静静流淌。人们会莫名地抬头仰望蓝天,并不是为了思念,而是一种祈祷或是感激。抑或只是单纯地停驻,去欣赏向来被遗忘的风景。简单使得春天拥有着可以高歌的权力。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快乐显得纯粹。有歌声,微笑便装满胸膛。就像一场春雨后的彩虹,那样自然,又很可贵。
春天似乎有点短暂,来得静悄悄,去得也无影踪。徐志摩先生的那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原来也可以安放在“春天”。学校着火了,学生们安然无恙,这个像是故事的事故却导致了马修的离职。“我盼望着能看见孩子们涌到门口和我道别”,这是马修心底里卑微的愿望。可惜并没有。然而在路的转角,孩子们用他们引以为傲的清脆的歌声铺满了整条街,覆盖了临别时的忧愁。挥动的双手,是在道别,更像是无助的表达,也在宣告着,从此后要独自飞翔。
还在念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转眼,春天已掠过身旁。不经意地,我们竟看见小鸟欢唱、柳枝嫩绿、蝴蝶翩飞……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的电影,讲述了一位名叫马修的老师用自己的真心感化了塘底的问题少年,倾情付出帮助每一位少年发掘了自己的特长,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放牛班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让我联想到了《死亡诗社》的基丁老师。马修老师和基丁老师是多么的相似,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教师,过着普通平淡的生活,但他们都相同地用自己的爱去教导学生。
马修老师的出现好比一缕曙光,给学生们原本昏暗无光的生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融化了学生们冰封的心灵。其实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梦想,成为航天员、消防员,都是年轻的孩子们常常幻想的,只不过由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被埋藏在了心底,马修老师为了唤醒学生们的梦想可谓煞费苦心,甚至重新做起了自己曾立下誓言不再接触的音乐。居中校长那一句责怪马修自大,一直做不喜欢的事深深触动了我,我不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决心,但我感受到了马修老师的真诚,就是这样一份真诚的心才能够走进学生们的心房。
其实从这部电影中我们也能借此反思当今社会对老师的态度,其实一位用心用爱去教学的老师他所流露出来的影响生命的地方往往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就像马修老师和基丁老师最后都被校长开除的结局一样,正因此许多优秀的老师可能就这样泯然于众人中,一生都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可能是学生们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或许也需要反省当今的教育制度,当然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制度是最为全面的制度,但这样也可能掩埋一些有天赋的人,这或许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自强,做事要乐观的去面对……
一所不起眼的学校有一群不学习,整天捉弄老师,时不时地抽香烟,有着一些不良思想的学生。我想,没有老师会来这儿教书。但他偏偏就来了——长相普通,毫不起眼的音乐教师马修。
马修热爱音乐,更热爱学生。他让这里的学生以合唱的方式唱歌。用艺术唤起学生的审美,唤醒学生的良知。让他们生活变得有质量,让他们变得热爱学习,让他们渐渐变成一个个有思想,有追求的学生。
但你绝对想不到,在这之前,学生是多吵、多坏。在马修刚来时候,一位老师就遭到了学生的恶作剧,受到了很严重的伤。因为当时上医院的费用很贵,所以就留在学校,请医生包扎一下罢了。而马修知道凶手是谁,当他带着这凶手去校长室时候,看到校长的残暴,还有那学生的苦苦哀求,令他有另一种想法:既然那位受伤的教师在学校养伤,就命这位学生每天去照顾受伤的老师。看到这,有人会想,马修教师也不过如此,能这样做的老师不少啊。但,在发生这件事的前几分钟,马修老师给学生们上第一节课。刚进入教室,就被学生们的恶作剧给绊倒,接着,公文包就被学生们抢走了,但他依然难能保持冷静克制。这点,他就与众不同了。
在组成合唱团时,他对每位同学都进行了测试。他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全校最吵、最坏的学生却是一位无人能及的男中音。他不放弃任何一位差生,并为这些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
想起自己,虽然没有遇到一个叫马修的老师。可是,并不乏他那样的老师,甚至有比他还出色的老师吧?但是,学习上后进生都会想不学就算了吧?现在我明白了,没有一个人是教不起来的,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聪明的。
对,差生,只是输在了起跑线上,但长跑过的人肯定知道,什么叫做“加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又一次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让我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
在莫翰奇参加完自己的母亲的葬礼后,遇上了同学贝比诺贝比诺给他了他们在学校时拍的照,以及马修的日记本和他的皮包,让莫翰奇想到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
1949年,一个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克莱蒙马修来到了池塘畔底,他看到了孤身一人的贝比诺,贝比诺是他认识的第一个学生,马修亲眼目睹了麦神父被孩子的恶作剧刺伤眼睛。
马修想方设法让这些孩子变好,他看见了自己的乐谱,他曾经发誓过,永远不要再作曲,他又对自己说,永远不要说永远,于是他拿起笔,一笔一划地写下了每一个音符。
在听着动人的音乐,欣赏着令人感动的电影,让我不禁陶醉于其中,我一遍又一遍的回忆着第一次看这个影片时流泪的感觉,克莱蒙马修,莫翰奇,贝比诺,郭和颁……这些人的名字,让我不禁为马修而感动,看到孩子们变得很乖,我也替马修感到高兴。
这部影片中,孩子们的歌声简直就是天籁之音,让我陶醉其中。
马修因为违反了院规,被开除了,在走的路上,马修想,这些孩子听话,现在连看就是冷漠,还有莫翰奇,算了,就在他很沮丧时,他看见了,一个个纸飞机落在他面前,他抬头一看,更多的直飞就落了下来,传来了悦耳的歌声,马修兴奋无比,他在日记本最后是这么写的。
我真想向全世界喊出我的心声,但,又有谁会在意我呢?我,克莱蒙马修,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代课老师。贝比诺告诉莫翰奇,在马修即将踏上大巴时,贝比诺来了,在贝比诺恳求之下,马修没有同意,但贝比诺依然等着,眼望着大巴离开了,可是还没走多远就停了,马修带走了贝比诺,哈善院长因为滥用暴力,被萧老师,郎老师,麦神父举报,在孩子接受采访后,哈善被开除,马修走后,莫翰奇也被他的母亲接走了。
我一遍又一遍的看这部电影,每一边都能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没有各种滑稽的特效,但却让我难以忘怀,尤其是剧中有魔力的马修先生。
影片中有一个特别的坏小子莫翰奇,被其他老师称为“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他外表酷酷的,因为好玩,在哈森校长巡校时,冷不丁把脚伸出来,害得校长摔倒,只听见扑通一声,脑门上多了一个“包”。马修先生刚来时,他曾偷偷地潜入马修先生的寝室,偷了马修先生皮夹里的所有乐谱,和另外两个男孩躲在男厕所里商议这些“破纸片”,因为看不懂这纸上的音符,误认为这些是电报、机密信件……马修先生没有关他禁闭,没有罚他劳动,只是尽心地理解和帮助。有魔力的马修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观察,他竟然发现莫翰奇不是无可救药的孩子,而是个音乐的天才种子!马修先生一次又一次给莫翰奇创造机会:晚上陪他练习,鼓励他做主唱……莫翰奇也很努力,晚上偷偷到教室看乐谱练唱……后来,他成功考进里昂音乐学院,最终称为优秀的大音乐家。
没有马修先生就没有优秀的莫翰奇。同样,马修先生也打开了所代课的班级中所有孩子的心灵之门。虽然以前孩子们个个调皮捣蛋,但自从马修先生的到来,犯错的孩子的不是惩罚,更多的是马修先生的鼓励。在课余时间,马修先生创立了合唱团后,走廊上,操场上,地下教室里……处处都能听到他们的歌声,甚至在被校长罚劳动时,也会不时地哼起小曲。孩子们有了音乐的熏陶,犯错的人越来越少,在行为上变得自觉多了,不再戏弄老师,这是音乐的魔力,更是马修先生的魔力。
没有老师的魔力,就没有优秀的学生。可能有些有潜力的学生,一开始像种子,并不出色,但经过“园丁”——老师的细心浇灌,定会发芽生长,变得引人注目。不过,我认为虽然老师优秀很重要,但我们自己还是需要努力的。就像一匹千里马,没有伯乐就无法成功,同样没有自身的努力,也无法成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
我们先从电影的名字谈起,放牛班,就是指很糟糕的一个班。放牛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便带着这样的.好奇观看了这部影片。
影片刚开始时,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翰奇重回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这本日记是当年他们的马修老师留下的。
皮埃尔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日记,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
在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私立学校里,有着格外调皮捣蛋的学生和严厉的老师。还有着“一犯错,就处罚”的教育方式。体罚更是司空见惯。
就在这时,一位来自乡村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了这所学校当代课老师。他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闲暇时也会创作一些小歌曲。
马修老师用爱和温暖感化着一个个看似调皮,甚至邪恶的孩子们的心。他时刻保护着孩子们,即使犯了错,马修老师也尽量避免孩子们受到关禁闭,甚至被打骂。而其他老师却认为对于一群无药可救的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体罚。
马修老师利用空闲的时间来教孩子们唱歌。令他惊奇的是班上有着一位“天籁之音”——皮埃尔莫翰奇。马修老师又在这几乎不可能的环境下成立了一支合唱团!
因为火灾的事情,马修老师被学校开除了,严厉的校长不让马修老师和孩子们告别。突然窗口飞出一架架写满话语的纸飞机。泪水模糊了马修老师的双眼!
假如没有遇到马修老师,贝比诺还是每个星期六到校门口等父母来接的孤儿;假如没有马修老师,也就没有指挥家皮埃尔莫翰奇。他们是多么的幸运呀!能遇到一位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老师!
是马修老师为放牛班带来了“春天”,让这个班里的学生懂得了“爱”是什么。这部影片给教育工作者作了一个榜样,也让我们懂得了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
尘世间谁都想要有力量。希望有力量生存,有力量养家,有力量成就更多。
但是,力量,每个人显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剧中主角,忠厚老实甚至有点儿窝囊的教导主任,怎么看都是好欺负的对象,就连小孩子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发现他简直就是自带春天的天使。他的春天,温暖着茫然无望却渴望爱和美的孩子们,点燃了因生活困顿而没有自信的女子的信心,他甚至还一度把春天吹进了贪婪而食古不化的校长的心里。那场全校随着音乐快乐舞动的场景简直让人以为从此大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这几次春风化雨的美好时刻的出现,都是音乐带来的。有些拘谨、人生也不太得意的教导主任仗剑走天涯的力量就是音乐。音乐使他自带光芒。他沉浸在音乐和沉思中时,他教孩子唱歌时,完全成为另一个人。不再是凡尘里那个怕校长让他丢了糊口的工作窝囊中年男,不再是担心孩子的恶作剧而管不了的教导主任,也不是那个连“爱”字都没能说出口的失恋人。诗情画意都写在了他的脸上,通身充满了文艺范儿,有了力量,让孩子们臣服于他的“魔力”里。
返回世俗的他却是无力的,像是立刻被打回了原形,完全没有了音乐里的顶天立地、雄心壮志和让人见之忘俗,仍旧是那个为了三斗米而折腰的嗫嚅人。但是,良知所给与他的高尚却没有随着音乐的暂停而消失。被辞职后的教导主任在苍凉的清晨,形单影只地走上了他来时的路,一个送行的影子也没有出现。突然,学校高墙里一双双孩子的手抛下一张张祝福的纸片,-在他离开的路上绽放出希望的花儿。原来是真的,只要春天来过,花儿就一定会绽放,绽放后结出的种子还依然会植根在珍贵的人间。
天使美而不自知,无声度化身边人。
《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春天是音乐,是良知,是美,更是是善良和希望的启蒙。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没有著名的演员,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只有一群“问题”孩子,一个光头老师,他用优美的音乐净化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成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马修到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当学监,这里的学生大多是性格乖戾,从事过盗窃,父母管教不了的孩子。马修发现校长以“紧闭、殴打、打扫学校”等手段管治这群学生,还制定了“行动——反应”的校规。马修想用音乐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这当中,拥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的莫杭治最让他头疼。马修的谆谆善诱渐渐把他的音乐天赋发掘了出来,帮助他改邪归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马修凭借着宽广的胸怀,去面对孩子们接二连三的恶作剧,当发现是郭邦偷的钱,并知道他用钱买热气球时,他没有告诉校长,而是被他这毫无恶意的心灵震惊了,马修的善良与爱,犹如一道阳光照进孩子们的心里,照亮了他们晦涩的童年。当他让他们敞开心扉去写长大后的理想时,他看到的大多是“亡命奴、间谍、牛仔”之类的梦想,而他没有告诉别人,只是悄悄的收下,并启发他们发现自己心底的渴望,体现了他对他们的尊重;当马修发现了莫杭治独特的嗓音后,便给他单独训练,让他进行独唱,成为合唱团最空灵、纯洁的声音。体现了他善于发掘天赋,对孩子们抱有希望。
“世事不能绝对,有些事情总值得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这部电影中让我感触很深的一句话,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要给予他阳光、土壤和水分,他就能迸发力量破土而出,成长为一颗树、一颗草、抑或一颗花。而这些阳关、土壤、水分则是爱,是鼓励、是尊重,是宽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
很有幸,我能和老师们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虽然是法语,还是又是分两次看的,但是很有意味,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 当马修先生离开时孩子们的折叠的带着对他的依恋、感动呀!我也想成为孩子们喜欢的“马修”,嘿嘿。努力,孩子们童心需要我们去读。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
开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回法国参加他母亲的葬礼,与此同时,他收到了他的好友戴迪亚给他了一本日记本,这正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的日记。这勾起了他无限的回想——
克莱门特是一个刚刚失业的音乐教师,到了一所学校,刚刚进门,就被马上要走的老师叫住了,告诉他他的遭遇后让克莱门特吓了一大跳,这个学校还有个外号叫“水池底部”,里面的学生全是那些有障碍的,不仅校长极其残暴,蛮不讲理,学生们还十分调皮,不分是非,这让克莱门特十分不知所措。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学校没有音乐可,克莱门特一直相信音乐可以改变人们的性灵,终于,在他与孩子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地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特别是领唱皮埃尔,就这样,他将皮埃尔这个底层学生带入了艺术的殿堂……
这个电影中有许许多多令我感动的细节,首先是克莱门特对孩子们的怜爱以及可怜,在他刚进学校的时候,虽然孩子们都一直在对他开玩笑,他却丝毫不生气,被校长发现以后,他还极力想要让孩子们免受惩罚。他一直希望用音乐来感化这些孩子们,皮埃尔是最调皮的一个,他拥有天使一般的嗓音与面孔,但却是那么地调皮,不分任何场合。在一次偶然的事情中,皮埃尔知道了母亲的用心良苦,这时老师又与皮埃尔的母亲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关系,这使皮埃尔彻底地改变了,不再是那么调皮,变得十分懂事,处处为别人找想,终于他还是成功了,成为了有名的指挥家,这与克莱门特还有他的妈妈的关系都是分不开的。
这个故事是以一个喜剧结尾的,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是什么让这些在别人看来都可以说是“废物”的孩子们重新做人,成为上进的人呢?是音乐,音乐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润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温暖。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不可能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
评选活动的最后,班主任也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关于电影的看法。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教师,他更多的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了自己对电影的感悟。
侯老师首先从影片的片段讲起,他问同学说:“这部影片哪个片段最让你们感动?”。同学们都说有很多很多的片段。那么侯老师认为最令他感动的片段是老师对学生的真爱,在真爱下,老师找到了帮助学生改变的有效方式——合唱。在这个影片中,音乐是贯穿是始终的。那么音乐的魅力在哪?音乐以它优美的歌词、神奇的音律打动人心。它直通心灵,我们要善用音乐去实现一些教育目的。在电影中,马修独特的教育技巧绽放出了光芒,比如他对那个音乐男孩的教育技巧,取消他的独唱,让他明白合唱中不是少他就不行,但又在关键场上给他机会唱。这部电影倍受追捧的原因,还在于它奇妙的思路。首先是平凡中演绎出了不平凡,抓住了观众的心。其次是对学生的真爱。其貌不扬、秃顶的学监,怀着真爱之心,用大合唱优美的旋律和歌词来启迪、净化孩子们封闭的心灵,引领他们追求美好、积极的生活。用音乐将学生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改变了他们的精神气质。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在任务的塑造上,它不是中国传统的扁平的脸谱式人物,善即善,恶即恶,而是符合人性复杂的特点,将人物立体化。
就如校长,在音乐的感染下,也会有瞬间的温情,坏人并非坏到底。最后,侯老师讲述了他心中教师的含义:教师应是学生个性的发现者,是学生心灵的引领者,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示范者。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
音乐无所不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敞开心扉,竖起耳朵去聆听。音乐是什么?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音乐更是人们将心之所想谱上旋律或吟唱或弹奏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音乐往往是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人性本真的传颂。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音乐电影。这部电影巧妙地将剧情与动人的歌词和旋律相结合,谱写出了一组体现人性善良的乐章。
电影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怀才不遇的音乐人克莱蒙马修在事业屡屡碰壁后,内心困窘的他被分配到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专门接收不良少年的寄宿学校当学监。细心的克莱蒙马修体会到了每一位孩子内心的善良与天真,他发现了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潜质。他希望通过音乐感化孩子们的心灵,于是他建立了“池塘之底”合唱团,渐渐地,孩子们通过音乐变得更加随和,更加能融入社会生活,同时也与克莱蒙马修产生了难以割舍的师生情。
电影以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的一场音乐会拉开序幕,音乐会前莫朗杰得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但他忍着内心的剧痛,坚持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母亲的葬礼似乎与电影主要表达的故事相脱节,但是仔细琢磨会发现,母亲的葬礼为回忆中莫朗杰与母亲的关系,学监克莱蒙马修与母亲的关系做了铺垫,在莫朗杰与克莱蒙马修的故事里母亲是一个重要线索。这一噩耗使莫朗杰的人生再一次跌入谷底,就像童年时的低谷——他被遣送到不良儿童寄宿学校“池塘之底”。在“池塘之底”学监克莱蒙马修给予了处于人生低潮时期的莫朗杰温暖,就像佩皮诺现在来到处于人生谷底的莫朗杰身边讲述童年的回忆,童年中与克莱蒙马修相处的一幕一幕又浮现在了莫朗杰眼前,这对现在的他也起到了抚慰作用。
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
雨夜,窗外的狂风骤雨如同莫朗杰的内心,悲痛无奈,童年旧友佩皮诺来到莫朗杰家中与莫朗杰共同回忆起童年的“池塘之底”,一本克莱蒙马修的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回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黑夜,任然笼罩着大地,你那神奇隐秘的宁静的魔力,簇拥着的影子多么温柔甜蜜。”
哈杉,塘底学校的校长。而塘底学校,正如它的名字“塘底”,即池塘底部包含的黑暗、污泥般肮脏,潜伏着人性的丑陋。
哈杉也是个自私自利之人,在故事的开始,马修老师刚来到学校时,一位教师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受伤,当即这位校长的反应是:你知道去诊所有多贵吗?快去敲钟,让大家集合!
呵,在教师受伤后,他不担心老师的安危,让大家集合,找出元凶。可若找出元凶又如何?惩罚学生吗?可只要惩罚了学生,教师所受的伤就会自动愈合吗?学生们就不会再次“恶作剧”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你给与别人什么,别人都会还回来的。”无论是善还是恶。显然“犯错—惩罚”这一规矩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还会使学生内心产生阴影,变得黑暗,有报复心。所以从这点看来,哈杉很可笑。
但他也是可怜之人,在马修老师被开除的时候,马修说你疯了,哈杉说“我累了”。看到这里,很感慨,在故事开始时,提到哈杉是吹喇叭的好手,中间他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游戏,这至少说明了他心中还有善良与纯真。也许是为生活所迫,为社会所迫,也许是因为面对那些数不尽的挫折,一腔热血残温褪尽后,他失去所有耐心与信心,发现犯错—惩罚才是最好的办法,最后变成了一个堕落的疯子。
在这电影中,只有一个哈杉校长,一个塘底学校,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哈杉校长和塘底学校吧,很悲哀很无奈。或许他也曾意气风发,热血澎湃,到后来却心灰意冷。人心有三重,热—冷—热,幸运的是马修老师成功地再次用自己的善良与热心,感化了那群顽皮的孩子。
池塘之底,终有怀梦的莲花,在等待破泥而出,迎着世间所有的善与恶,招展纯与朴,善与真。即使不可长,但可存,吾心往。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寒冬萧瑟,冬叶飘零,在这冰一般的季节,大家梦幻般的相约着春天……
——题记
在这严冬,观赏着温暖如春天般的影片,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一股子暖流涌遍心头。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年代较为久远的法国影片。我抱着再看一遍,些许可以有更多些感触的心理盼来了片头。《放牛班的春天》的春天主要概述了马修这个新来的学监在一所学校教孩子们音乐的感人故事。
那所学校的孩子都很顽皮,甚至会干出伤害老师的事情,虽然我已看过了一遍,可是看到老师被孩子用砖头砸破眼睛时,还是颇有触动。这个学校的孩子怎么都那么惹人嫌?他们中就没有一个品行好一些的吗?想着这些问题,我不由又回到了1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时的心情。兴许是那时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吧,只是在看见校长那副冷冰冰、一点也不管事,只知道体罚学生的时候,认为错误都在于校长。
可是当时间在慢慢地流逝,当那一首首唯美动人的歌曲从孩子们的口中倾泻而出的时候,当派皮诺每周六固执的去见已在天堂的父亲的时候,我意识到,也许错也不完全在于校长。那些孩子的父母,难道一点错也没有吗?
想着想着,我就又转回到影片的题目上了,《放牛班的春天》,春天是什么,影片中没有体现出丝毫的季节呀。但是当我看到最后一幕,孩子们用自己祝福的话语写在了纸飞机上飞给了即将离开的马修,一句句童真的话语,甚至还有错别字,但这,不就是最好的祝愿吗?
春天,不一定是季节,也可能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马修虽然提高不了孩子们的智商,但他至少可以教会他们爱是什么,如何去爱。春天更是一种希望,一种可以看得见变化的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这是或许也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或许它在人们心中早已转化为了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这样的希望从来不会缺少,也从来不会流逝,它会永远燃烧在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的心头。
相约春天,相约在那《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今天,我在阅读屋里和梁老师一起看了一部叫《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马修的人,因为一些原因而去到了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学院当学监,“池塘之底”是一个再教育“问题少年”的寄宿学院,这里的学生都是一些顽皮、放肆或者是反应慢的学生,校长哈珊经常用“行动--反应”来教育这些学生。刚开始学生们很放肆的去捉弄马修,可马修并没有罚他们,而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去教育他们,学生因此也越来越喜欢马修。可是因为一些事故,马修被辞退了,这个叫“马修”的人,给这些学生留下了一个充满回忆的“春天”。
在这部电影里,哈珊校长的行为让我感到愤怒,他常常用“行动--反应”来教育学生,并常常对学生说,“你没救了”“你不行”等让学生没有自信的话。他对学生的做法,就像是监狱里的监狱长,让学生恐惧,在最后“池塘之底”发生事故时,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学生怎样,而是自己的升职怎样。正如马桑大叔所说的:“在这所学校里,受苦受罪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然而马修的教育让我感到欣慰,他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让学生们重新拾回自信,重新让学生知道了自己应该干什么,他在最后对哈珊说了一句:“你真是个疯子。”说出了所有人对哈珊的看法。
刚开始我学钢琴时,也是对自己没自信,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学钢琴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完全弹不好。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好的钢琴老师,她鼓励我,让我重新找到了弹琴的乐趣,让我越来越有自信,钢琴弹得越来越好。
一个人的春天,就是相信自己,只要你相信自己,属于你的春天总会到来。电影中的马修老师就是用他的爱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人生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