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作文【精彩11篇】》
七月初七是七夕,让清风为为送去节日的关怀,
七夕节作文 1
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庆祝。在这一天里,人们通过各种传统活动和仪式来庆祝爱情和浪漫。七夕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最浪漫的节日。
按照传统的习俗,七夕节的主要活动是牵牛织女。牵牛就是牛郎星,织女就是织女星,牛郎和织女分别代表着两颗明亮的星星。据传说,繁忙的天神君安排牛郎织女相会,但只能在每年的七夕节放出彼此见面。这一天,人们会在晚上两颗明亮的星星下面,向它们许愿。他们相信这样的祈祷会使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更加幸福美满。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还会习惯性地给自己的爱人送花、写情书、庆祝约会。许多男士会精心准备礼物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表达他们的爱和感激之情。女士们则会穿上漂亮的服装,作为他们最爱的人的陪伴出现在他们的约会中,为他们的约会增色不少。
与传统的牵牛织女活动相比,现代人们对七夕节的庆祝方式有了一些变化。如今,人们更倾向于以浪漫的方式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酒店、车站和商场等公共地方会以星星为主题进行装饰,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七夕的氛围。此外,一些人还会安排一些特别的活动,如烛光晚餐、看电影和演出,以及举办舞会和音乐会等,使这个节日更加浪漫和难忘。
除了这些传统的七夕庆祝方式,一些人也会用更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例如,有些人会安排一个特别的旅行,到浪漫的地方来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他们可能会选择去海滩、湖边或者山上,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还有一些人会参加七夕主题的派对,与他人分享快乐和幸福的时刻。
总之,七夕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代表着爱情和浪漫。无论是传统的牵牛织女活动还是现代的浪漫庆祝方式,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表达他们对真爱的期望和追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享受爱的喜悦,感受浪漫的氛围。愿每对情侣都能像牵牛织女一样,拥有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
七夕节作文 2
记忆中有一个美丽的节日,叫七夕。记忆中也有这样一句美丽的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的美丽在于那个感人的传说,那份不顾一切冲破阻碍的坚贞的感情。缕缕云彩随风变幻出各种巧妙的形态,流星在不断地传递着牛郎和织女平日不得相会的遗憾。而在秋风白露时节,他们在夜空中静静地渡过辽阔的天河相会了,在这难得的一次相会中,他们之间的柔情蜜意胜过人间无数次相会。他们的感情,好似长长流水,绵绵不断,一年一次的相见又如同明日里的幽梦。他们怎样忍心回望鹊桥归路,再度分离呢但转念又想,只要两人的感情始终不渝、天长地久,又何须朝朝暮暮相守在一齐呢
有些人为了时尚而爱。此刻,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大呼小叫“为爱而生”,“死了都要爱”。可却很少有人明白什么是爱,还自以为爱得感天动地,天荒地老。再没有人躲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再没有人陶醉于牛郎织女感情的美丽当中,也再没有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忠贞思念。七夕已经逐渐被他们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情人节的狂潮。更多年轻人追求物质上的。感情表现方式,以为只要有情人节的玫瑰与巧克力就能够使感情永驻。在他们心中,七夕的故事已经落伍了,可他们不明白,七夕所象征的感情永远不会老!爱是杯美酒,年代越久远就越醇香,追求爱的新鲜、时尚,是对古老感情的一种亵渎,一种不尊重。
真正的爱是为爱而爱的。感情,是人格的一种升华,灵魂的一种净化。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忍痛割爱的放手,一丝一缕的关怀,朝朝暮暮的想念。拥有真正的感情是人的一种境界。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已遥遥相守几千年,感情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不懂感情的滋味,只是偶尔感悟七夕,体会到了一些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感情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也许它就是微风之中遥望牵牛织女星时,叩动你心门的那种幸福、温暖、莫名的感觉吧!
七夕节作文 3
弯弯的月牙,就像淡淡的蛾眉。
忽然意识到,又是一年七夕至。时间真的过得好快!犹记去岁的七夕,和文友们一起,迎着信江边金色的落霞,飞度月上柳梢头的黄昏,停车在沙港大桥下的圩坝上,铺开一张塑料布,在渐渐弥漫的夜色里,或席地而坐、或迎风而立,或歌或咏,夜风习习,笑语晏晏。而我和你并肩而立,仰头望着星空,你轻指着牵牛织女星,轻笑着说要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朦胧的星光下,大家围坐在一起,触手可及,一同品尝美食,文友们的心从来没有这样靠近过。清浅的河汉,此时仿佛只隔着一朵鲜花的距离,那是你我的距离。
七夕的月,像你弯弯的眉。虽不如圆月那么明亮,月华只是淡淡的,有一种朦胧的别致的美。淡淡的月光非但没有减弱满天星子的光辉,反倒衬托出七夕夜的浪漫与风情。
初秋的夜,堤下的。信江,流水无声,岸边的暑气已消散在氤氲的水气中。而秋虫的鸣声则更显清脆了。空里流霜不觉飞,风月无边。循着轻轻的桨声,江面上隐隐出现一叶晚归的渔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七夕,让人生出多少别样的情思!夜风渐凉,我们也兴尽席散,收拾起漫漶的心情,在月光浮动的江畔,缓缓行驶在归途中。
忆起好些年前的某个七夕,如风行水上,载一路笑语嫣然,你人面如花。月朦胧,鱼接喋,鸟呢喃。人生如梦,有几许清风明月?一世情缘,只消得几个黄昏。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中许多美丽的心情,经过之后往往再也无从找回。如同去岁的七夕,文友们的那份亲密无间,慢慢的,也被时光剪得千疮百孔。以后的日子里,即使修修补补,也无法靓丽如新。人生总如初相识,那该多好!
月儿缺了,又会重圆;花儿谢了,又会重开。然而人的一生,永远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那年的七夕,去岁的七夕,今年的七夕,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冷冷的月牙,像你弯弯的眉。
今年的七夕,注定不关风月。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节的由来和习俗 4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是一个提倡男女相亲的节日,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民俗学家认为:七夕节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未婚女性的节日”。
节日习俗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 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 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闺中秘戏”,“七月七� 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指一种小型蜘蛛。《东京梦华录》则说:“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曾提及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到了现代,七夕节又被人们正式地称为“爱情节”。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但由于“情人”一词可能产生的歧义,以及七夕传统习俗中并没有情侣约会的内容,因此民俗专家认为称为“情人节”不适当,而应称“爱情节”。在中国大陆,七夕节被商家作为商业促销的一大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人们对七夕的热情比不上西洋舶来品“情人节”。台湾和香港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七夕节情况堪忧,比不上日本的节日氛围。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晒书晒衣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乐”
供奉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七夕节作文 5
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西元七世纪传入了日本,影响深远。以至于很多一部分日本人坚定地认为七夕故事乃是本土文化。但实际深入研究的不少人也承认中国作为起源地的观点。
1991年就有一批日本的游客根据《万叶集》中的注释说“牛郎织女”相会的地点“天河口”即湖北襄阳的老河口,称此地是“汉水连天河”,因而专程来“老河口”拜访“牛郎织女”的遗迹,可惜襄阳人对此没有研究,这些热心的日本人空跑了一趟。
在诸多中国传统佳节中,难得有爱情文化浓郁如斯的。七夕节的文化背景注定了它的“情人节”定位。中国的情人文化是悲壮之后的思考怎样,要永生相望、怎样长期相守。
中国自古没有情人的提法,但是爱情的确丰富。本能率性而发,如同田野的芳华,有瞬间的灿烂,有持久的美好,先 从此生死相依,从此家族延续。爱情这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常青年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做生活上的伴侣,只要双方正常,其余就是顺乎自然而已矣。若想使妻子永远像天使天仙一样,永远具有使人意乱情迷的魔力,使她那既是情人又是丈夫的男人永远沉醉在她的诱惑之下,或者使丈夫也永远有同样力量,并不容易。
但是老天爷确已赋予了夫妇一种自然的和好相处的方法,就是必须懂的珍惜。七夕节的爱情传说,似乎悲苦多了几分,世美好心愿难有弥补。牵牛织女临水而立,盈盈相顾,一顾三千年,就更能让人懂得失去是什么。这个有着淡淡哀愁的传说,这个发生在天上人间的久远故事,
告诉着几千年的人们关于爱恋、思念和别离;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不论是磐石蒲苇的坚韧夫妻,还是情窦初开的青涩恋人,希望都能一起仰望星空,天河如练,长空如水。同时思索,我们要的是什么,怎样珍惜身边的情人。
七夕节的由来和习俗 6
一、七夕节的来历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
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二、七夕节的习俗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七夕节作文 7
七夕,梅花来临的前夕,望着乌云密布的天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你。索性让我这样静静的想你吧,窗外,狂风呼啸,苍茫一片。可思念的心却找不到可以回家的心房。此刻的你是否也在思念我?那就让我陪着你。做一次心的旅途,拥有片刻温柔的情愫。让我的梦不再孤独。
茫茫人海,你走入了我的世界,我的世界因你的出现而精彩,也因你的出现而欢愉,我想给你整个世界,也想给你一世的欢乐,不管岁月如何更替,不管世事多么沉浮,我只想为你守侯一世的风雨,守侯一世的情缘。
今天就让我,静静的想你,想和你说的话很多很多,但此时此刻,却一句也说不出来。是思念,穿透幽远深邃的天空,将你久久的注视。可是,你感觉得到吗?
就这么静静地想你,静静地在心底呼唤着你。我真的很想在这狂风暴雨中呼唤你。尽管我知道,风雨无法将我的心声传得很远。
就这么静静地想你,在这七夕。因为想你,这个黑云压城的午后,变得美丽而欢快。正如我的心情。
今天,就这样静静的想你,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对你的那份思念不会更改,只会沉淀。思念过后。是无尽的深情。只是我习惯默默的用心倾诉。如果你是那天上的浮云,你就会看到我的思念。如漫天的雨丝;不管是暴风骤雨,还是风轻云淡,我都愿意为你守侯那份永恒的宁静,为你守侯一世淡然。
我喜欢这样想你,让自己的。心有了柔柔的甜蜜。不经意间,我会静静地想你的名字,想你的身影,想你的笑声,想你的文字,想你的思想。好想与你在淡淡的月光中谈诗说文,好想与你在轻轻的微风里弹琴歌唱。
我用我稚嫩的文字自己点燃希望,无论你在天涯,还是在海角,我会深深的将你注视,定�
在这冷漠的世界里,在这冷漠的尘世中,能有一个人还能够让你想念,让你牵挂,这样的感觉真好。如果宿命中注定我们是一生的知己,那么就让我与你一路相随。一路歌唱。
因为有你,不再奢求,在这个无聊的七夕,我的心在欢快的歌唱。
七夕节作文 8
七夕也称乞巧节。在这一天许多少女会向织女祈祷,祈祷自己能有双巧手,在日后拥有千年不渝的爱情。读书人也会在今天祭拜魁星,希望魁星让他们考运顺利。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 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 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 场,世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 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 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
人 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 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夕节作文 9
每当听到“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的诗句,我就会想起一个让人涕泪成河的传说——鹊桥相会。鹊桥相会的日子也就是我们说的乞巧节。
乞巧节又叫七夕。在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据说如果躲在葡萄架下,屏息聆听,你可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青蛙叫、狗叫、猫叫,晚回家的男人叫门的声音等等,凑成了一支乡村夜间交响曲。更神奇的是在这个晚上,你可能会听到天河上的牛郎织女说的悄悄话哦!也许他们夫妻离别太久了,有太多的话想要说,这绵绵相思语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河,一直流传到人间了吧?
在七月初七这一天,人间通常会有绵绵的细雨。听老人们说,这雨是牛郎织女见面时,织女流下的眼泪。于是我就想:神仙的眼泪是无价之宝,往往可以医治百病。早知道我应该准备两个碗,装点回去卖,那我装来的这点“宝贝”应该会供不应求,被需要的人哄抢一空。而我也成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了。
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我们闽南地区的大人们,还会精心烹煮香甜可口的“圣米饭”,拿去庙里拜拜,因为这圣米饭是织女在人间最爱吃的甜品。据说孩子们吃了祭拜过的`圣米饭会越来越聪明的呢!
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最重要的自然是乞巧了。女孩子们会在一个大碗装满清水,再拿几根大小不一的针,放在家门口朝着天上的织女拜几拜,然后将针一根根地投进水中,如果碗里针的影子又细又长,说明你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你乞巧成功了;如果针的影子又粗又短,则说明你乞巧失败,你是不适合选择裁缝刺绣这个职业的。在我们的家乡,乞巧节除了投针,拜圣米饭,还有剪窗花,扎稻草人等比赛。每到乞巧节这一天,我们这些小孩子最高兴了,我们可以吃好吃的甜点、瓜果,还可以看比赛,真是乐不可支。
乞巧节现在已经定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因为它代表着人们希望家庭幸福,婚姻美满!虽然我不是个姑娘,不用年年祭拜织女神,但是我也希望牛郎织女他们能够和和美美,天天生活在一起。
七夕节作文 10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马上就要到了,在我们的家乡,这天里,会有成群结队的情侣在街上走着,他们通常会在这一天出去约会,吃饭,唱歌,玩耍,逛公园,看电影,跳舞,喝酒,领结婚证,办婚礼等等。因为这一天是情人的节日,他们觉得,这天结婚是最合适,最喜庆,最好的。在这天,那些小伙们通常会买上一束玫瑰花,然后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大胆的向对方表白!
关于七夕情人节的传说,在我们的家乡还有一个传说,传说中从前有一个叫牛郎的年轻小伙子,从小没有父母,就与哥哥相依为命,可是当哥哥借了婚以后,嫂子对他不好,每天都叫他出去放牛。有一天他领着七头牛出去,嫂子却要他领着八头牛回来。还好放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头生病的老牛,他救了这条老牛一起带着回家,这才交了差事。又一次天上的仙女下凡来洗澡,牛郎出去放牛的时候,遇到了天上的嫦娥,他们从此相爱了,他们结婚以后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很是幸福,但好景不长,水中的'水妖看上了嫦娥,经常来骚扰他们的生活,因此水妖也跟牛郎起了争执,变成了仇人。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天上出现了九个太阳,牛郎天天刻苦练箭,为了射掉多余的八个太阳,他费尽心血,都没有成功。织� 从此过着孤独的生活。
牛郎没有辜负织女的期望,射下了多余的太阳,可是对织女的思念却日益加深。他在老牛的指点下,终于来到了天上,可是却被王母划下了一道银河隔着,他们始终不得相见。最后,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于是飞来了很多的喜鹊搭成了一座鹊桥,他们终于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见。于是,这就是七夕节的由来!
随着时光慢慢的流逝,关于七夕节的好多风俗已经失传,但是,这一节日仍然受到人们的钟爱,因为它是象征着人世间美好爱情的节日。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节日!
七夕节作文 11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牛郎织女都要在鹊桥相会。据说在葡萄架下可以看到这一幕。但是,如果看见,眼睛会瞎的。”
那时候我们总想看到,却又怕小小年纪就瞎了眼。后来才知道,大人们怕自己听来的故事不够传奇逼真,故意吓唬我们小孩子的。但在那时,对于这些“奶奶的奶奶讲来的故事”是信以为真的。
城里的人过七夕常送花儿,村里的人有点儿稀罕事儿就唱大戏,七夕也不例外。只是算唱的曲目大多与爱情的`有关罢了。
小时候常听人提起《红楼梦》,说什么看了《红楼梦》,好得相思病。好像“相思”之类的字眼于我们女儿家是极不益的,好像只有表现出羞涩之意才配得上女儿身。我那时大概以为自己是个凛然正义的女中豪杰,与这种小女人情态很不沾边儿,便时常端出一幅正儿八经的样子。最好的明证便是:一看《红楼梦》的电视剧,便倒头大睡,再没有一种摧眠术比这更见效的了。
直到后来,我读了王实甫《酉厢记》。“待月西厢下,人约黄昏后。”读了明清汤显祖写的《牡丹亭》,我的青春一下子觉醒了,女性意识空前高涨,以毛于后来对《红楼梦》百看不厌。
再就是七夕前后,大晚上搬了板登到附近村子去看戏。上好的大弦子戏,《天仙配》,讲到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那时候没有农活儿的时候,村儿里人天一黑,喝了汤就早早睡下,爸妈白天累了,自然没有时间带我去。我便央求大娘去看戏的时候带上我。大晚上的,跟着人群去看戏了。有骑自行车的,有徒步的,有骑三轮儿的,月亮凉凉的,听大人们讲着鬼神故事便出发了。
到了呢我只顾得睁着眼睛去看那儿的“弦子”到底有多大,要么何以叫“大弦子”戏呢?其实乐器也没那么特别,只是调式不同罢了。听说七仙女下凡的时候是从大槐树钱的一张画像你出来了三个真人,在一股白色的浓烟下。其实就是舞台效果里得干冰,但那时却以为真是仙女下凡。那仙女真美,那夜的戏好自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