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大全 > 题西林壁作文【精选22篇】正文

《题西林壁作文【精选22篇】》

时间: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题西林壁作文 1

一天苏轼去了江西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景色千姿百态,令人应接不暇。

苏轼看到了庐山,庐山面目多样,美丽极了。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色各不相同。庐山的样子可真是多种多样!

苏轼爬上了高大、壮丽的山峰。爬到山顶后,苏轼才发现,自己已经不认识庐山的真正的,美丽的景色了。为什么苏轼看不清庐山的美丽的景色了呢?是因为他眼花了吗?并不是的,苏轼之所以看不清庐山本来的景色,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就在这层峦叠嶂的深山之中。

到了傍晚,苏轼有些疲惫了,他找了一户人家,到他家住了下来。苏轼到了那里,他一看那个家里有一个生病的母亲和一个四岁的小孩,那个小孩正在照顾她。苏轼觉得那户人家有些贫穷,于是就把自己的干粮和钱财给了他们。他们说:“好人有好报,好人有好报啊!您真是一位好人啊!”

题西林壁作文 2

春天的庐山风景如画。山上的树木长出了一点儿嫩芽,还有许多花盛开了。有的黄澄澄的,微风吹来,随风摆动,好像在与风一起跳舞呢!有的红彤彤的,像个害羞的姑娘,十分惹人喜爱。还有的白花花的,让人觉得很高贵、优雅。

夏天的庐山可以称得上是树的天堂。山上的树木郁郁苍苍,好像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秋天的庐山令人心旷神怡。树叶全部都变黄了,一阵微风吹来,树叶像蝴蝶似的在空中翩翩起舞。有几片树叶没有飞走,好像不想离开树妈妈似的。

冬天的庐山更是别有风味。积雪覆盖在山上,如同给庐山穿上一层轻纱,十分美丽,还让人有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啊!一年四季的庐山真是美不胜收呀!

题西林壁作文 3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记得首次读《题西林壁》应该是在小学吧,具体是几年级记不得了。当时虽然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但也还是有些似懂非懂,浑浑噩噩的`过来了,没多大体会。一路风雨兼程,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参加工作一年。算算到如今已有十余年光景,再次身临其境,却又感触颇多。

开弓没有回头箭!是目标也好,是无奈也罢,过去既已成事实,就不可能回头了。只是以后的路还很长,大丈夫应该有所作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任何一个职业都是一个围城,进来的想出去,还有更多的想挤进来!这恰恰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谋而合。你已经站在那个高度,你当然可以说那个高度不怎么高,可是在很多人看来,你的高度已经是高不可攀了!

人生重要的是一种生活的思维方式!

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 4

西湖山行

唐煜轩

西湖山思静,

孤芳独自赏。

灯红酒绿处,

最是戏耍城。

题西林壁作文 5

当我们问起老师,地狱与天堂哪个好些时,老师却回答说:“在我眼中天堂就是地狱,地狱就是天堂,只有活着才是幸福!”有钱是幸福吗?有吃有穿是幸福吗?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当看到病房里,一个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是,这时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时这些,也需要活着和生命。在电视里看到某个病人急需钱的时候,我们会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曾记得这样一个人,他是我们学校的,患有白血病,家里本来就不宽裕,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学校开展了募捐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这几块钱并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是却是生命的延续。

老师曾经说过,春天能听到鸟的歌唱,这是幸福;夏天能听到蛙鸣,这是幸福;能坐在教室上课,这是幸福;能够助人为乐,这是幸福。幸福是有规律的心跳,有节律的呼吸。幸福不是要奢侈,而是平平凡凡的过每一天。

幸福既平淡,又厚重;既简简单单,又真真切切;这或许就是我对幸福的想法。生活中,有人说自己找不到幸福或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在茫然的前行时,可能忘了体味生活中点点的'温暖,小小的快乐,细微的满足……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幸福。为什么我们对幸福没有体会呢,是因为“只缘身在幸福中”!

题西林壁作文 6

大家好,我是宋代诗人苏轼,又名苏东坡,号称东坡居士。我是个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我为人直率坦诚,爱好品茶和交朋友,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47岁那年,到汝州去做官,途经江西庐山,被它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所以,在庐山游玩了十来天,写下了十来首诗,这是其中一首。

我在庐山里,看到了瀑布,如同银河从天而降,飞溅起来的水花仿佛水晶和珍珠,在阳光的折射下,出现一道美丽无比的彩虹。我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那节奏,犹如一支交响乐,时而缓、时而急、时而弱、时而强,瀑布飞下来的水形成了一片潭,我伸手一摸,一种清凉涌入我的全身,我手一捧,俯下身子喝一口清凉的潭水,顿时神清气爽。山中的野猴跳跃在山间,吸收了山中的灵气,十分机灵,还会时不时的跳出来向你要吃的,山上还有老翁在砍柴、钓鱼。

虽然这些景物很美,但是让我最喜欢的还是庐山的山。庐山横着看时绵延逶迆,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像一把宝剑直插入云霄。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也各不相同,从各面看都不同。

在庐山这几日,让我悟出了: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遮蔽,才能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但我觉得它的美又是那么难以捉摸,我永远无法看清它真实完整的美。

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 7

题围山壁

杨鑫涵

茫茫围山入云中,

连绵高峰如画作。

高俯低仰收眼底,

大好美景披双肩。

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 8

题围山壁

赵瑞雅

百花盛开齐争艳,

树木葱郁暑气消。

连绵起伏山围绕,

若隐若现景中画。

题西林壁作文 9

早晨,我从远望去,山上白茫茫的一片,大地被雪覆盖。雪姑娘给大树们送去一件件雪白的衣裳。树上披着一层雪,冰凌垂挂,一串串晶亮的冰凌一尘不染,晶莹剔透,犹如丝绸一般垂挂在树上。看那雪花玲珑剔透,洁白如玉,它像天使的翅膀,它像翩翩起舞的玉蝶,点缀着庐山的崇山俊岭、悬崖峭壁。

阳光透过云彩,照耀着庐山连绵起的山峦。山峦有的像沉睡的狮子;有的像骆驼的驼峰;还有的犹如一位老人,一只手拿着拐杖,一只手指向前方。

顺着老人手指着的方向,我看到了一处瀑布。一道瀑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每一个水柱冲下来,撞到石头,激起千千万万朵水花,在阳光下化作五彩缤纷的水珠,配着周围雪白的悬崖,美极了!这使我想起李白的一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哦,庐山雪景,它江山如画,山明水色,让人流连忘返!

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 10

西湖山行

李奕峰

横看森林竖看风,

近山浅绿远山清。

今日前之不知去,

只惜未曾细思忖。

题西林壁作文 11

一大早上,苏轼刚刚起床,房间外便传来了一阵电话铃声。

“喂,你好。”苏轼急忙跑去接。“喂,你是苏轼啵?”“嗯,是的。请问找我有什么是吗?”“我是你妻子呀。”“哦,原来是老婆呀,你找我有什么事吗?”“我现在在江西庐山这儿呢;你快点过来。”“哦,好的。”说完,苏轼便拿起钥匙,走下楼去,开起了小轿车便出发了。

到了庐山,苏轼简直被这天然的氧吧迷住了。苏轼和妻子一起去享受着庐山瀑布的。美景。

苏轼从正面观看庐山,似连绵起伏的山岭,他从侧面观看庐山又似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苏轼便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啊!”

苏轼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观看庐山;看到的景象却完全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说

苏轼观看完所有的景点后,便陷入了沉思:这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是高大的,还是小巧,长秀的呢?哦,我明白了;我看不清这庐山的真实面目,原来是因为我身处这庐山之中呀。苏轼心中大乐,于是想起了和刚才两句诗对应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一回到家就打开电脑,把刚才那首诗取名为《题西林壁》,他把这首诗发到了各个好朋友的邮箱中了。于是便有了这首千古名诗。

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 12

登西湖山

赵子涵

一阶一阶又一阶,

一直顺到山顶尖。

登上高塔风正好,

青山满城放眼收。

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 13

题黄岗岭壁

夏晨程

山路盘旋顶峰延,

青松展臂宾客迎。

请君饮杯清泉水,

佛祖护您一生安。

题西林壁作文 14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大家好,我就是北宋文豪,苏轼、又名苏东坡,号称东坡居士。我为人直率坦诚,爱品茶,爱交朋友,我在文学和书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我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西林壁》是我47岁的时所作,我离任黄洲,就职汝洲时,途经江西听人说那里景色迷人,我便去那儿看了一眼,一待就待了十余日,果然是山清水秀。我走到一座山前,抬头一看,这座山高大,俊秀,从山中间流出一条瀑布,如同银河从天而降,剑气的水花犹如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出现了一架彩虹红。瀑布下面有一潭清澈见底的水。水面上有波纹和我们的倒影,里面有鱼,石子,水草等。我捧起一些水,洗了把脸,顿时感到凉爽无比。然后我站起身来仔细聆听,瀑布的哗哗声,鸟儿的歌声和风的沙沙声此起彼伏,组成了一首优美的交响乐。

庐山的瀑布虽美,但我还是喜欢庐山的山,横着看这些山此起彼伏绵绵不断,侧着看像一把剑,直入云端。这些山就像用墨线勾勒出来的的一样,线条柔美。颜色就像用绿色渲染的一样,那么绿。

通过这十余日的游览,我知道了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是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 15

大围山

刘雅依

满地杜鹃花似海,

叫人恋恋总相看。

香飘满山惹人醉,

岭上响起歌声来。

题西林壁作文 16

生活是多面镜,每一个面里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题西林壁》让我如沐春雨,仿佛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话说宋朝年间,一日,大诗人苏轼来到庐山。但见庐山起伏连绵,横看是一片峻岭,侧面看则是高高的山峰。不同的角度望去,庐山呈现出各异的姿态。苏轼顿时诗兴大发,连忙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千古绝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一首诗不仅仅写到庐山的景色,还从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一个事物都有多面性,我们看待问题时,要注意从多个方面去思考。生活中何尝不是呢?

一位美术老师,有一天,他上课的时候,把一个杨桃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们观察,画出这个杨桃。班上同学画好以后,发现有一个同学画的是一个五角星。大家便纷纷嘲笑他:杨桃就是杨桃,怎么会变成五角星呢?老师却说:“你们都到他的座位上,看一看这个杨桃。”学生们照做了,他们惊奇地发现站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杨桃,的确像个五角星。

不可置否,杨桃有一个面和大多数学生想的一样,但当你从另一个面看,你会发现,这一个面与另一个面并不相同,但并不分谁对谁错。反观我们的生活,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一个色子除了可以丢出“一”,还可以丢出“二”、“三”、“四”、“五”、“六”;

同样对于小鸟的'鸣唱,有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噪音。有的人觉得这只是普通的鸟鸣,没什么特别。有的人却从中听出了旋律,认为那是一种优美的音乐。

同样的一张纸,有的随手丢进垃圾桶里。有的人将纸折叠成一架纸飞机,还有的人拿起手中的笔,在纸上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

可是,无论你怎么看这同一个事物,尽管它会有其它形状,可它还是它自己本身,不会变成另一样事物。像庐山一样,不管是岭是峰,它仍是山,不会变成天空!

那么,在生活,如果我们和别人的意见不同,不要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要多接受别人的意见,他之所以与你的观点不同,是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这好比一个杨桃,你从前面看,他从侧面看罢了!看来看去,还是一个杨桃。

记得四年级时,有一次,班上进行辩论。说的是一个同学值日时偷懒,用几元钱“贿赂”另一个同学帮他扫地。结果那个同学帮他把任务完成了。偷懒的那个同学还得到老师的一朵小红花。偷懒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大家各抒己见,纵论纷纭。有的说,那个同学是对的,有的却不同意这个同学的做法。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利弊同行,掌握了这个道理,什么事都解决了。

啊,《题西林壁》,虽不过短短几行,却已使我受到了精神的熏陶,令我感悟良多,这首诗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将激励我,陪伴我踏上漫漫人生旅途?

简评:古诗《题西林壁》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多少人生哲理,为后世提供不少借鉴。小作者通过读这首古诗,抓住了“每一个事物都有多面性,我们看待问题时,要注意多个方面去思考”这一要点,展开论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题西林壁作文 17

有一年秋天,我和我的好诗友朱熹受朋友王安石的邀请来到了他的家庐山去玩。一路上,看着庐山的美景,我在想: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王安石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说:“你马上就会知道了。”

到了庐山,我一下车就被庐山的美景震撼了:庐山不论是远看还是近看,都非常美丽。远看,犹如仙境一般: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整个山被云雾缭绕,好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轻纱,美极了。近看,给人留下画一般的美感,瀑布雄伟壮观,花儿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穿梭于其中。于是,我忍不住作诗的欲望,便在西林寺的墙壁上,把笔一挥,半首诗就在上面展现了出来: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王安石和朱熹看了,连忙夸到:“好手笔,好手笔。”

欣赏完庐山美景,我们到山上的一家土菜馆吃饭,那里的饭菜真好吃呀,有虾、红烧肉、石鱼煎蛋等。吃完饭,我提出想到山顶去玩,他们欣然答应了,到了山顶,我往下看,山下那些高高大大的房子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小小练习本,行走的路人就像一个个的小蚂蚁,不值一提。虽然我站在山顶上,但还是看不到庐山你的全貌,想到这里,我连忙跑回了西林寺,在墙上又写下了下半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完庐山,朱熹看了看太阳说:“太阳快下山了,我们回去吧。”我们相互告别,就各自东奔西走回自己的家了。

题西林壁作文 18

一天早上,我来到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庐山从远处看,山峦重重,层层山峰堆在一起,峰顶还长了几株大树,好似老伯伯的皱纹上长了几颗小绿芽,可爱极了。

近处看,横着像山岭,侧着看像山峰。巨大的山岩冰冷而坚硬,像个意志坚定的战士在守卫边疆。一条小溪映入我的眼帘,溪水冰凉冰凉的,用我的小手捧起来喝了一点,嗯,真不错,味道还有点甜呢!

我抬起头往天上看,山峰高耸入云,山上满是绿树和小溪,还有些小花小草从中间的空隙里钻出来。乍一看,好像一副凌空展开的巨大的画卷。美丽极了。

但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时我把这首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告诉我们,看某样东西,要仔细观察,写的全面,例如,这首诗就是这样,先描写横着的,侧着的,在写远,近,高和底低,每一个方向都不一样,还说明了看不清庐山面目的原因。

好了,说了这么多相,信你们一定懂得了许多,所以我先走啦,拜拜!

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 19

西湖山

陈慧敏

一步一梯一路行,

秋风潇潇山间凉。

层层宝塔遮云霄,

一览浏阳皆是美。

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 20

题西湖山

傅浩然

遥看楚文立山头,

一弯碧水绕西湖。

百步健道匿山林,

你若常登健相随。

题西林壁作文 21

苏轼今天正好闲着,准备去看看远近闻名又壮美的庐山。

苏轼一赶到庐山,就被它的雄奇壮观给吸引住了。这里景色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啊!橫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各不相同。

苏轼不由的问道:“为什么我只能看到一部分呢?为什么我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他又不由的感叹道:“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

啊!真是

橫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想要全面了解,就得站在客观角度看待问题。

题西林壁作文 22

这天清晨苏轼刚起床,就收到了一封信,他好奇地拆开,只见上面写着:我听朋友说庐山的景色很奇特,明天庐山不见不散,你的好友张颖杉。苏轼看完了信件,自言自语地说:“庐山美名传千古,不过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明天就和她一起去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

第二天苏轼与张颖杉碰面了,苏轼一身白衫,手握折扇,文气邹邹地对张颖杉,做了一个揖,说,“小张,小张,好久不见。”张颖杉也作揖回答,“老苏,老苏,别来无恙?”二人寒暄过后一起来到了庐山,哇路上的景色真是美,苏轼赞叹道,他对张颖珊说,“原来真如大家口耳相传的这样啊,真是名不虚传!”只见庐山里一条美丽的瀑布像丝带一样,洁白如缎,飞流直下,山上的树都很青翠,郁郁葱葱,给庐山披上了一件朦胧的绿纱衣,云雾缭绕,使人感觉像进了仙境一般。

随着二人越走越深,只见在山谷仰头看,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将军,威风凛凛;走到山腰再看时,庐山像一个温柔的母亲一般,把一切轻轻抱在怀里;待二人正在山顶俯瞰,庐山则像一位披着青衣的舞女,翩翩起舞,云雾是她光洁如玉的肩上几条轻扬的丝带。

苏轼赞叹不已,出口成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刚念到这一句,张颖杉小友就来了个问题,“这句是什么意思呢?”苏轼回答道,“意思就是横看庐山就像绵延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则如峭拔的高峰。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景色又各不相同。”张颖杉听完默默思考,你看你之前还不相信庐山的美,现在都念起诗来了。正想着,又听到苏轼继续念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张颖杉双手一拍,大喊道,“这句我知道,意思就是我不知道庐山真正长什么样,只因为我自己就身在庐山之中,对不对?”苏轼哈哈大笑,摸着张颖杉的头说,“对的,就这个意思!”

后来在回去的路上,我们二人还一起讨论着庐山的美,还有这首诗。我真的很佩服有才华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