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作文的教学实录【9篇】》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篇1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生:七遍。
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
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
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
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不愧是班长。——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
[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
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
师:实话实说。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
师: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
师: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
[自评:当时我想,不能换!否则被换下的男同学也会不好受的。于是决定再增加一位。善待学生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学生感受更真切。]
(该生又请了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
[自评: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在初读中,我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
师:听我读一遍行吗?——请听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认为读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不可取。(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老师读得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读完,掌声雷动。)
[自评:范读我都是选择在学生“尝试”过之后。美文要美读。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就,而且省力气。]
师: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得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得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学生读书的兴致十分高涨。)
[自评:学生是很爱自己的老师的。我对学生表达的对我的爱,一定向学生发出“我知道,而且领情”的信息。此外,还是表示感谢,因为师生是平等的。我范读过之后,学生的读书热情总是很高涨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学生顿悟的作用。]
师:下面还有点时间,请全班同学把生字写一写。先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然后拿出写字本来仿影、临帖。
(学生按要求写字,最后,老师强调了“甥、瞳、锁”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作了示范。)
(下课休息)
第二课时
师:下面我找同学读课文1、2两段。
(一学生起来后开始读,读完课题后被叫停。)
师:读完课题以后要注意停顿,读课题声音要响亮一些,你再读一下。(该生按要求读了,然后请那位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读得正确、流利。——你读了几遍?
生:二三遍。
师:“二三遍”不顺嘴,改为“两三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容易。文中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学生练读,人人声音很轻。)
师:(指着一个练读时表情特别好的男同学)你的表情特别好,能到讲台前读一下吗?
(该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中又不懂的词语吗?
生:“芦荡”
师:谁知道?
生: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师: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生:什么叫“剪影”?
师:刚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特别是到了雁荡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请同学们看几幅雁荡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
[自评:“剪影”是个实词,对于类似的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战士在学生面前,或者通过叙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象。]
师: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指第一位学生)
(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师: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生:明月。
生:亮月。
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自评:一次,我和高林生先生一起听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评课时,我们把这一部分概括为“眼中月”。老师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这样去概括。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很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课都这样训练,要因文而异。]
师: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学生朗读)
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
(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
[自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我还是让学生朗读。]
师:接下去,齐读第12段。(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自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自评:我之所以充当文中的“我”,一是从年龄上考虑的,二是从情趣上考虑的。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师:(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
师:你先说。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
师:可以吗?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夜”,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
(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
[自评:我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的,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让学生感到有意思。这种调侃,相信老师们也会接受。——至于学生,是肯定接受的,而且会长时间不忘的。课后,他们围着我,说上我的课真有意思(我不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了。)俗而不伤大雅,这是我“幽默“的底线。一旦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我的课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生:……
师: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学生背诵踊跃。因为太快,记不下来。)
师: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生: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师:可以。
(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因速度更快,也没记下来。)
师:(发现一个学生背诗吐字不清。)请你到前面来,你虽然刚才吐字不太清晰,但是你会的诗很多,很活跃,你能不能认真背一首?
(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背一着杜甫的《望岳》,博得大家的掌声。)
师: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同学们,如果说1、2两段写的是“眼中”的月,那么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板书:月)
生:(异口同声)诗中月!(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写上“诗中”。)
师: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是美的的,诗中月更美。
[自评:这两句话是对一、二部分的概括。课后有老师说,于老师,您的语言很美,应了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说,有些关键的话,比如对一、二部分概括的话,我是备课时就想好了的。]
下面请同学读课文后一部分,看看这一段又写的什么。
(学生读课文,然后进行交流。)
生:想中月。
生:幻中月。
师“为自己鼓掌吧。但是不要为了和上边的一致,非说成三个字不可。这是写的幻想中的月,或者说想象中的月。(板书:幻想中的月)
[自评: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都是我和高林生琢磨出来的。]
师:这一部分能读好吗?
生:能。(学生练读。)
师:先找个男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尤其强调人说话时的语气。)
师:同学们注意,“不假思索”为什么用“假”而不用“加”?
生:“假”是借用的意思,是不用大脑思考的意思。
师:对的。注意不要写错这个字。大家把这个词书空一下。“假”和“加”读音就不一样,只要读准了,就不会写错。再齐读一下。(生齐读“不假思索”。)
[自评:中学语文老师常常对我说:于老师,您教的学生进了中学,作文错别字较少,字写得较端正,我们就感谢不尽了。是啊,小学语文老师干什么?不就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读书、作文吗?这些基本功扎实了,真是功莫在焉!]
师:小外甥的话该怎么读,他说月亮困了,实际是表示什么呢?该用什么语调呢?大家练一下。
(学生用心练读。练读过之后再请那位男生读,读得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师:我们一听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觉了。再找一位女同学与前面的男同学比赛。(一女生读第三部分。)
[自评:指导朗读也应该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有情有趣的。就看我们读没读好,会不会启发。]
师:(读到“又冒出了一个问题”打断读书女同学)为什么说“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又”呢?
生:因为他前面提过问题了。
师:那为什么用“冒”?
生:他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提得怎么样?
生:更有价值,更让人没想到。
师:对了,所以说“冒出了一个问题”。——接着读。
(该生读完。)
[自评:实际上我是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应。但我没直说。有时候,直说反而不如不说。]
师: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
(又找一名同学把最后一节读完。)
师:读得真是有梦幻的感觉。你们也幻想一下,闭上眼眼想象一下月亮。(学生闭目想。片刻之后——)你们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这篇文章与了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们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第三部分。)
师:文章写得美不美?
生:美!
师: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
[自评:有句谚语叫“灯不拨不亮”(过去点油灯)。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
(下课)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 篇2
一、写出你最喜欢的两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二、默写一首诗,不写题目和作者。(三至九题略? 编者)十、读完以上各题, 只做一、二两题。
(全场哄堂大笑)
师:白纸黑字,印得清清楚楚。赵一帆你请坐。全班只有赵一帆按要求做了。老师不是说了,第一要细心,把每个字都要看清楚;第二,要按要求做。要求多明确啊!要求是先读每一道题然后再做。看到你们此时此刻的表情,我想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受。谁想说?
生1 :我觉得出试卷的教授简直神了!他想到我们心里去了。一般我们拿到试卷就写名字,然后就接下去做,他一开始就让我们读一遍,然后再做。但我没按要求做,其他题目有诱惑人的感觉。
师:诱惑?你被诱惑了?是吗?你呢?
生2 :我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一样,(生笑)这么多都白做了,就因为最后一题没看清楚。我真不明白,那个教授为什么后面还要写,多浪费字啊!前面两题写出来不就行了吗?多简单,一下子就写完了!偏偏让我们看清楚全文。我以为下面还有,已经翻过去看了,可是最后一题没仔细看就开始写了,害得我白写了很多字。
师:那你现在最想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自己的心情?
生2 :我好像被人给耍了。
师:哈哈!被人给“耍”了!用北京话说就是被人给测了!这话很深刻呀!如果这个“耍”加上引号的话,你就会思考得更多!你呢?
生3 :我觉得出这张卷子的专家就是您? 于老师。
师:没错,我故意说是专家出的,您真有眼光!
生3 :您本来就是一个专家。我是说,您设下的这个陷阱是够深的。(笑声)
师:听见吗?他认为我设了一个“陷阱”,而且是很深的。(笑声) 生3 :首先,您说要细心,要按要求做。一般考试的时候,同学们不会注意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这就是我们的弱点,而您在最后写上只做前面的一、二两题,而且您要求是在5 分钟之内做完。这就让同学们产生了矛盾,就只能“哗哗哗”地做,5 分钟时间做不完怎么办?当听到您在阅卷时说“糟糕、楷糕”时,同学们以为名字忘记写了,这就说明您太聪明了!(生笑)师:我太聪明了!哈哈哈,感受很深刻。你呢?
生4 :我觉得像参加一次跑步比赛,快要到终。点,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而到不了终点;也像一群乌龟面对着火锅,一直在纳闷儿,该怎么吃呀?所以我觉得于教授出的这张试卷就像谢张天(生3 )所说,陷阱太深了,每一个同学不细心按要求做的话,真的会考不好。
师:不仅考试要按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要求,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要求和规则。好!你说!
生5 :以前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招聘公司也出过这样的试卷,结果许多人落聘了。当时我觉得那些人好笨呀!为什么他们会没看清呢?现在自己也这么做,我也觉得自己好笨呀!而您于教授好聪明!您很会利用人之常情来给我们编这样的试卷,所以我非常敬佩您!
师;我利用了多数人的思维习惯。
生6 :刚才同学们几乎把我的想法都说完了,可是我还是有话要说。我忽然想起昨天我们的语文老师跟我们说的话。他说,明天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很有名的老师。现在我才知道,您这位老师有名在哪里啦!您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什么,而且您刚才说有两点要求。一是要细心,二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因此,我觉得您说的这几句话完全是在引诱我们走进那个很大很大的陷阶。
师:不!我是真的在提醒你们要按要求做,恐怕你们上当,怎么反而说我的陷阱越来越深呢?(生笑)
生6 :也许您于老师没有注意到,您刚才说5 分钟内做完。我们就在想,既然只有这5 分钟,那就只能快点做,根本没有想过要看后面。如果说是以前考试的话,我都会去看后面,因为平时考试时间多。可是现在只有5 分钟,谁还会去管下面的题目?谁知道您说的要细心、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是在后面?所以我觉得于老师您真的好聪明!利用了我们的心理。怪不得别人说您书教得好,出题都出得这么妙!
师:是吗?我题目出得不够妙,是你的话说得妙!出口成章,如果把你刚才说的话记下来,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赞叹声)
生7 :我现在觉得后悔莫及,我怎么没有发现您于老师这么阴险狡作?(生笑)
师:听见吗?他说我“阴险狡作”。
生7 :您于老师设下的陷阱是环环相扣,因为您先是说要细心,然后说按要求做,后来又说在5 分钟内做完。原来试卷一发下来,我就看见后面第十题“只做一、二两题”,我当时觉得很奇怪。
师:你既然看清楚了,为什么不去做呢?
生7 :因为我看题目有十题,又说只做一、二两题,当时就觉得莫名其妙了,就稀里糊涂地做了下来。
师:哈哈!搞不大清楚就稀里糊涂做下来!要说的同学太多了,这样吧,下面我请赵一帆来说一说。
生8 :我和大家一样地觉得老师的陷阱挖得比较深。也许有人想我比较聪明,其实不是我比较聪明,我只是记清老师的话,要细心而且要看清每个字的要求,我当时就想老师肯定是有陷阱的。
师:噢!警惕性变高的。(生笑)
生8 :还有,我以前做试卷一般先把整张试卷中每题看一下。师:噢,你有一个好习惯!
生8 :我觉得我们班同学一般比较聪明的,为什么这次都没有看到最后一题?为什么除了我一个,其余都没看最后一题呢?很奇怪唤!(生笑)
师:大家很有感受,考试以前有想法,考试当中也有想法,考试以后感受更多,刚才都是有感而发。想不想写下来?什么叫作文?作文就是有感而发,把看到的、听到的、对自己很有感触的事和现象动笔写一写,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作文,一般都有真情实感。这件事你确实感受很深,那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真正好的作文不在于字数多少,只要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你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都是好作文。如果你想写这次所谓考试的过程那是记叙文;如先把这件事简单说一下,然后说说自己的惑受,那就是议论文。请你们拿起笔来,就今天这次考试,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你准备先出个什么题目?
生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师:好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2 :都是您这个“老孤狸”惹的祸。(生大笑)
师:哇!在你面前,我变成了“老孤狸”!我相信这个老孤狸是加引号的。对吗?
生2 :是的。
师:如果加引号,我就接受;如果不加引号,我就要难受了!
生2 :加!
师:加引号,第一,我不是老孤狸。第二,我不是在骗你。我一再说大家要细心,把每一个字看清楚,一定要按要求做。为什么你不做呢?那到底怪谁呢? 生2 :怪我这支笔!
师:除了怪这支笔,还应该怪什么呢?(指指该生的脑袋)这就找到根源了,既不怪我“老孤狸”,又不怪这支笔,而该怪自己的大脑,请你写下来? 用《 到底怪谁?》作为题目好不好?同学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人说,好题文一半。什么意思呢?有个好题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记住了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你们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写吧!(生习作,师边巡视边个别指导。)
师:写完了的同学,我送给你们一句话:“再念,再念,再念。”(叶圣陶语)有人请教叶圣陶,怎么改作文?叶老说:“再念,再念,再念。”什么叫念呢?出声音读作文。这样就会发现自己作文的毛病,但是不要理解为只读三次,而是反复念。如果你写好了,为了不影响大家,可以轻声念,这是修改作文的方法。写好的同学请按叶老的方法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好吗?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学会倾听。因为任何人的作文,只要你听了,都会对你有帮助、有启发。学会倾听,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谁来读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指定。(一女生走到讲台前) 师:(师在该生耳边嘀咕了几句)请你指定一位不喜欢作文的人读。(生犹豫)
师:指定一位平时跟你过不去的男同学。(笑声)
生:平时跟我过不去的男同学多着呢!
师:女同学也行!生:还是男同学吧!让我看看!师:看看谁不顺眼。(笑声)(被指定的一男生走上讲台)师:平时得罪她了吗?
生:我没有得罪她,是她乱讲。(生笑)
师:等会儿,你要感谢她的,因为她给了你很好展现自己的机会,喜欢作文吗?
生:还成。
师:还成,说话很有分寸。这一次作文写完了没有?生:写完了。
师:来!读一下。生:题目:《 智力陷阱》 。师:听见了吗?是智力陷阱,不是一般的陷阱。多好的题目哇!读!
生:一张试卷,一个智力陷阱。这就是于老师出的试卷。于老师出的试卷主要是出其不意,就像“耍猴”。我们这群“猴子”,当然除赵一帆外,以为很安全,所以放心地被于老师引进他挖的不浅的陷阱。
师:同学们,很安全、很放心地掉进我挖的不浅的陷阱,这句话多富有诗意。这句话写得好,就这句话该加5 分。继续读。
生:谁知他这是害我们!
师:“害”字加引号吗?
生:没有。(生笑)
师:大家说要不要加引号?生(全体):要。
生:我觉得主要是我们太轻“敌”。以为陷阱很浅,走过去没关系,所以放心大胆地跟着“引导者”? 于老师走。
师:晦,这个破折号用得好,跟着引导者? 于老师走。继续!
生:被牵进“陷阱”,还以为不但会顺利过去,而且会被称之为勇者。谁知这是白日做梦。朋友,做事千万要三思而后行。知果草草了事,不但会被人骂,而且要赔钱。这钱可是血汗啊!
师:同学们听见没有?这钱可是血汗呀!继续!
生:不扯远了。就说近的吧。比如做作业,如果不做好,不但会被老师骂,也会被家长骂。
师:暂停!“骂”在温岭是不是批评的意思?
生:是。
师:那就好!(生笑)
生:看,如果不三思,要惹多少祸。最后一点,我要提醒大家,做于永正老师出的试卷,要百分之一百二十地仔细。(生笑)
师:这是教训,做我出的试卷要百分之一百二十地仔细。最后这句话好,虽然有。点扯远了,但是中心明确,说明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该按要求做。这是一篇非常好的作文,形散神不散。起评分100 , 再加5 分,105 分!
生:谢谢老师!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 篇3
(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
生(全体):姓于,叫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怎么称呼我啊?
生(全体):于老师。
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还可以怎么称呼我?
生1 :还可以叫您于爷爷。
师:握握手。叫我于爷爷,说明他把我当作他的亲人。还可以怎么称呼我? 生2 :于伯伯。
师:于伯伯,我一下子年轻了,降一辈,由爷爷变成伯伯了。(笑声) 生3 :那我就再叫亲切一点? 永正叔。(生笑)
师:握握手!啊哟,多像我的侄女呀!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几秒钟后) 生4 :于永正好!师:我是说谁敢叫我于永正。生5 :于永正!
师:到!在下便是子永正!(笑声)同学们,他叫我于永正,说明他把我当作他的朋友。名字就是由人来叫的,是个符号。叫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叫我于爷爷、于伯伯,是把我当作他的亲人。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齐声):可以!
师:据我所知温岭天平小学特别强调读书,同学们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背了好多古诗。最近呀,我搞了一张试卷,据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出的,而且是专门给六年级的。小学生出的。专家说,这张卷子可以测试你们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如果你做得很好,就说明你的知识很渊博。(板书:知识渊博)我认真地把这张卷子看了一下,发现这张卷子并不难,特别是对你们太平小学的六年级同学来说,那是张飞吃豆芽? 小莱一碟。我看在座的都可以做出来,都可以证明自己是知识渊博型的小学生,不知道同学们对考试有什么看法?你们愿不愿意测试? 生:愿意。
师:有不愿意的吗?
生1 :老师,我不想考试,考试太多了不好的!
师:嗯!她讨厌考试,考试给她带来很大的负担。(问另一名举手的学生)你呢?
生2 :说实话,每个学生都不是心甘情愿参加考试的。可是仔细想想,考试好像对我们也有益,所以我有点愿意,有点不愿意。
师:握握手,说了真话。她对考试作了认真的分析,非常有道理。我就猜想你们当中肯定有又想考试,又不想考试的。你呢?
生3 :其实我们都不愿意考试,是尊敬您,为了给您面子,所以我们才说愿意考试。(生笑)
师:是为了给我面子才说愿意考试。真好!有时候,是要给别人面子的。有愿意考试的吗?
生4 :我愿意考试,因为我觉得平时自己在班级里是读书比较多的,我想测试一下自己的知识是否渊博。
师:噢!她想证明一下自己,很自信。你呢?
生5 :我是愿意考试的,虽然说我是打灯笼上茅房? 找死,(生笑)但我
家是开书店的,我阅读的也比较多。人们常说,重要的不在于成绩,而在于参与,所以我愿意!
师:握握手!虽然你引用的这个歇后语不好听,但是这个歇后语能说明问题,有意思!而且,我赞同你说的观点,过程比结论更重要。你呢?
生6 :我也是比较愿意考试的,虽然我的知识不是特别渊博,但是我觉得考试也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如果现在知识已经比较渊博,也要继续学习;如果不渊博,今后就要更加努力学习。
师:这种态度好。听见没有?证明一下,如果真的知识渊博,那时自己是一个鼓励,增强自信心。你呢?
生7 :我既喜欢考试,也不喜欢考试,喜欢的是那种另类的考试。 师:另类的?什么意思?
生7 :比如说考的是课外知识而不是课内知识。因为课内知识要死记硬背,比如默写什么的,而课外知识只要你掌握了就好了,所以我不喜欢考课内的。 师:这位同学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作为老师一定要思考你的意见。但是课内的知识该记的还是要记。知识的获取,特别是学语文,更重要的是读课外书。这一点我很赞同。好的,最后一个。
生8 :我愿意考试,因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在考试中得到一些启发,从中知道哪些知识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
师:多会分析问题,头脑多冷静!我听了你们的发言,觉得你们都很好。你们对考试的看法,对考试的分析,对于老师都有很大的启发。我可以断定,你们会考好,你们的知识都是渊博的。咱们下面考一考好不好?即使不愿意考的,不妨试一试,行吗?
生(全体):行。
师: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细心;第二,要按要求做。(板书:细心要求)记住一定要按要求做。细心到什么程度?把每个字都要看清,时间5 分钟。 (发试卷,生赶做)
师:好,时间到。(收试卷)成绩马上就可以公布了。(师边翻着试卷,边自言自语:怎么回事?坏了!真坏了!楷糕,楷糕!发现一个,终于发现一个!)咱们班谁姓赵?叫赵一帆,请站起来。
师:赵一帆,请把卷子读一读。(投影仪投出试卷内容)
生:(读)知识渊博型小学生测试题。要求:先填写自己所在的学校、班级、姓名,再读读每道题,读后再做。
于永正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篇4
欣赏一片习作(一)(描写景物片断)
“细雨刷刷的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欢毛毛雨,在微风中斜飞着,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
师:谁喜欢朗读? 一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带头鼓掌) 这段话中作家都写了哪些事物?
生:雨、房屋、山、树、燕子……
师:那同学们又听到了什么?
生:刷刷、唧唧
师:“刷刷”模拟什么声音?
生:雨声。
师:“唧唧”模拟什么声音?
生:小鸟的声音。
师:学习象声词。(板书:象声词)所谓象声词就是模拟声音的词语。
再出示短文(二)(小英雄雨来片断)
“雨来刚来到弄堂,见十几把雪亮的。。。。。。嗖溲的飞来”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是象声词?
生1:嗖嗖、咔啦
师:“咔啦”是模拟枪上膛的声音,那么“嗖嗖”是模拟什么声音呢?
生:子弹飞过的声音。
师:这四个词都是象声词。有了象声词的运用,就会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习作中不仅要写我们看到的,还要适当的写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这样写如见其物、如见其声,这样作文才会有声有色。(板书—有声有色)
师:大自然里有很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听听看都有哪些声音。
生踊跃回答。
师总结:我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中,大自然有风“呼呼”的吹着的声音。有小溪“哗哗”流淌的声音;工厂里有机器“轰卤的声音;大街上有汽车“嘀嘀”的声音;课堂上,老师布置好作业,同学们安安静静做作业时还有写作的“沙沙“声;晚上当夜深人静时还可以听到打鼾声。
师:在生活中你还能听到那些声音?谁来学一学。
生:青蛙声、狗叫声、猫叫声。。。。。。
(几位学生学得惟妙惟肖,大家都乐了!)
师:所以我们写作文,不仅写看到的,还要写听到的,当然写声音要恰当要适可而止。
师领大家去逛公园
出示录像(无声的公园美景片断) (第一次逛公园)
师:你们看到什么?
生:游人、花、树、草、蝴蝶、小鸟、泉水……
师:老师刚才让大家带着眼睛和耳朵去游公园,可是只有画面却没有声音,我们现在再去看看。 (第二次逛公园) (放映配上声音后的同一片断)
师:我们两次走进了公园,哪一次逛公园更有意思? 第一次去有意思还是第二次去有意思?为什么?
生:第二次有意思,我听到了泉水、小鸟、蝉的声音。
师,谁来学一学鸟叫声。 蜜蜂飞的声音。
师:是呀,第二次逛公园多么有声有色、充满生机埃若能把第二次逛公园的感受写下来,那真是如临其境。老师就会给你“有声有色”的批语。想得到这样的评语吗?那就把你的感受有选择地写下来,写一个片段即可。或者自己发挥写一个童话、写一个场景。若有困难,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词语:
出示三组象声词,师读。
(1 ) 轰隆隆 呼呼 哗啦哗啦
(2) 咯咯 嘿嘿 嘻嘻
(3) 啪 呜呜 啪 噗哧
师:当老师读了这些词语后,大家脑海里一定会产生一种画面,因为我们会“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板书:想象)
师:大家先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给自己的作文起一个题目,一定要选一个好题目。“好题文一半”,一个好的题目就是文章成功了一半。(板书:好题文一半)
师:所以你一定要起一个好的题目。如果想不好那就先起草作文,起草要一气呵成,不要打断思路。
(强调写字姿势)
师:如果你写好了,要反复念。改作文就要:再念,再念,再念,念是改作文的最好方法。(板书:再念,再念,再念——叶圣陶)
作文讲评
1、师:写公园的有哪几个? (约7、8个学生举手)
先报题目我们再决定听谁的。
生1:清晨袅袅的早晨、有声有色的公园、有趣的森林、欢欢喜喜的公园、夏日小景、如诗如画的公园、大自然的乐队、……
师:想听谁的?
生1:《夏日小景》得110分
如“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我更爱夏日的小景”。。。。。。
生2:《如诗如画的公园》得110分
“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生:(高兴地上台展示并朗读)
师:教师对于学生朗读优秀,字写得好,想象丰富,象声词用的恰当,善于观察、运用,应用名言警句,题目好等方面都予以加分。每位学生都得到100或110分多分的奖励高高兴兴的跑了下去。
师:写第一组象声词的有那几个?(约7、8个学生举手)
先报告题目:下雨啦、大自然的乐队、大自然的交响曲、雨景、下雨风波、调皮的雨、飞似的雨、真热闹、雷风雨。。。。。。
生:《调皮的雨 》得99分
师:写第二组象声词的有那几个?(约5、6个学生举手)
先报告题目:过火的玩笑、我班的恐怖分子、商场趣事。。。。。。
生:《我班的恐怖分子》得115分
师:写第三组象声词的有那几个?(约4、5个学生举手)
先报告题目:恶作剧风波、电视风波、一次恶作剧、一次风波。。。。。。
生:《电视风波》得120分
总结 师:我们刚上课时大家都希望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快乐的课堂,现在你们觉得这节课学得快乐吗?
生:快乐!
师:下去认真修改作文,抄写上交代课老师,也会得到更好的分数。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篇5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再现生活情境,变化中求艺术 篇6
师:我说过,只要你注意听,会倾听,就会写出好作文。闻其声不见其人,但通过声音可以想象他们说话的样子。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写作文。于老师说过一句话: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这节课要变个样子,变个形式,请大家看一幕哑剧。顾名思义,哑剧就是光有动作,没有声音。上节课闻其声不见其人,想象的是说话的样子。那么这节课呢,就是见其人不闻其声。想象他们会说什么,反过来啦。我在剧
中扮演一位老师,他扮演同学。你们看了以后给他起个名儿,根据你的分析,他叫什么更合适。好,现在就开始啦。注意看,注意想。
(师生合作演哑剧)
师:演完了,看懂了吗?看懂了请你想一想,剧中这位老师取个什么名好,这个同学叫个什么名字?抓紧时间,一气呵成。强调两点:第一,对话要分自然段;第二,提示语要变化。分段,注意提示语,就这两点。
[于永正作文的教学实录]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篇7
师:谁愿意背一首古诗给于老师和同学们听?
(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和《题临安》)
师:背得好,你们会背词吗?比如《如梦令》《念妈娇》《卜算子》。(板书:卜算子)(生背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师:还有没有会背词的?(生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师:哪四句最能表达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思念?
生:我觉得应该是最后四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了。在那个特定的情境,这几句诗最能表达我们的感情。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卜算子》。“卜算子”是词牌名。请你来读第一首《卜算子》前面的一句话。
生:(朗读)“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懂,这两首词就领会了。(板书:反其意而用之)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这两首词。学习古诗文,第一要凭借注释,好多古文古诗都有注释,它能帮助我们学习古诗文,请大家借助注释,先自己读,看能读懂多少,看看你对“反其意而用之”这句话能理解多少。先自己学,不要急着讨论。先自己读,自己思考。(学生身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两首词,默读的时候认真看看这两首词的注释。看看谁能通过注释读懂这两首词。“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读书要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智慧在哪儿呢,智慧在思考。如果这两首词的意思基本上读懂了,请你考虑这句话“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用”和“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出声读同样可以帮助思考的。每组找一个人朗读,其他同学听、思考,来个小组合作。(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师:通过听别人朗读,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了“用”和“之”的意思了吗?读懂的请举手。
生:我认为,“用之”,就是毛主席也是“卜算子”的词牌子,写的也是梅花。
生: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题目和陆游的题目相同,写的也都是梅花可是两首词表达的意境不同!
师:他把“反其意而用之”这句话的意思大体上说出来了,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毛泽东用陆游的词牌子,词牌子一样,写的东西一样,这就叫“用之”。能理解这个“用之”,多了不起!再看,“反其意的意思。刚才一位同学说了,毛主席的咏梅和陆游的咏梅意思怎么样?
生:相反。
师:能看出这一点的同学更了不起!于老师再给大家出个难题,请大家再仔仔国细地读,认认真真地想:究竟毛泽东写的和陆游写的《咏梅》有什么不同?这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要会比较。
(学生有的默读,有的在小声读。)
师:(插话)同学们要注意关键的词,关键的字词句子要画下来,做个记号,它会帮助你思考。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分别到其中的几个小组参与讨论。)
师:毛泽东和陆游的《咏梅》到底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先说陆游笔下的梅花怎么样?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有点凄惨。
师:凄惨,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让人感觉悲哀、悲伤,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正如朝廷里没有人欣赏陆游一样。
师:这个事情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资料中找到的。
师:你很会学习。
生:我觉得陆游笔下的'梅花比较孤独,悲观。(师板书:孤独,悲观)
生:我从“驿外断桥”中,看到陆游笔下的梅花无依无靠。
师:无依无靠用得好,你很善于表达。
生:孤苦伶仃,无人欣赏。
师:驿站本来就很少有人住,它的帝边有座桥,这座桥还断了,就更无人走了。梅花就长在断桥旁,无人问津,无人照顾,更无人欣赏。
生:如果把陆游笔下的梅花比作一个人的话,就好像一个要走向生命尽头的人一样,非常地悲观和孤独。
师:体会得多好啊!陆游笔下的梅花除了孤独和悲观之外,还有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陆游这首《咏梅》,是用凄苦抑郁的调子来写的,梅花虽然已经凋零了,但是它的香味仍然存在。
师:是的,表达了一种骨气,但是也表达了一种无奈。无奈中自己还觉得怎么样?尽管你攻击我,打击我,但是我决不和你们同流合污,有人说这叫什么?
生:孤芳自赏。
师:(板书:孤芳自赏)这是一种傲骨,我很同意大家的意见。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特别是在敌人面前,在反对者面前。再看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和陆游笔下的梅花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写的是梅花的勇敢的坚强。
师:(板书:坚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看出来的。春天虽然向我们走来,冰天雪地。但是梅花迎着冰雪,不怕严寒。
生:从最后几句可以看出梅花的大方。
师:还有比“大方”更准确的词语吗?
生:大度
师:(板书:大度)你们能理解到大度,很了不起。还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梅花还有一种精神在里面。
师:什么精神?
生:默默无闻,为别人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奉献)他说的比大度更具体了,默默奉献,大家看于老师写这个“奉”字,春字头的一撇一捺要写得夸张一点。(老师边说边两臂展开作了一个伸展的动作)默默无私奉献。这个同学说得多好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人把这个解释为奉献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十分地勇敢,有大无畏的精神。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一句可以看出,那时天气已经是十分寒冷了,但是梅花依然还是开放得很俊俏。
师:面对着严寒,灿烂地开放,有一种无畏的精神。
生:我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他笔下的梅花: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师:(板书: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大家一起书空。能看见么?这是一种独特的见解。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坚强的,是无畏的,是默默奉献的,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它并不是跟虽人争奇斗艳,而只是默默地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了。
师:是的,只是告诉人们,告诉其他的花: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分享春天的温暖,春天的阳光。
生:我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看出,毛泽东好像就把自己比成了那朵梅花,把山花比作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他就会在人民之中,十分地开心。
师:好的。说到我前面去了,不得了。咱们通过自己的读和思,看出了这两位词人笔下的梅花的不同点。刚才于老师说了,读古诗文,第一要借助注释;第二,有些古诗文还要知道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板书:写作背景)注意写作背景,也就是说,词人和作家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这首词、这篇文章。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那么对这两首词真正的寓意,也就理解得更清楚、更明白了。下面来看介绍陆游情况的资料。(出示投影)
生:(读)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他陷人孤立,感到悲凉寂寞,因作此词。
师: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因作此词,因此写了这首词。陆游写了一百多首咏梅的诗词,这是其中的一首。再看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出示投影)请你来读。
生:(读)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国家很困难;美国大肆反华,苏联也背信弃义,撤走援助中国的专家,逼中国还债,并攻击中国共产党要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毛主席写这首词来鼓励全党同志。
师:大家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两位诗人当时写《咏梅》的背景。了解了他们写作的背景,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了。大家说说这两首词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过“诗言志”,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先说陆游的,请讲。
生:表达了他当时不受皇帝的信任,而且投降派也在排挤他的时候,他不为动摇,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孤芳自赏的精神。
师:孤芳自赏是当时情况下的一种无奈,正如你刚才说的,它不仅表达一种无奈,而且表达了自己的一种骨气,一种傲气,表明自己爱国的思想是永远不变的。陆游活了85岁高龄,他的绝命诗,大家会背吗?(生齐背《示儿》)
师:尽管皇帝不信任我,尽管投降派排挤我,打击我。但是,我的爱国情怀永远不变。“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生在于老师震撼人心的诵读中,不禁也跟读起来。)
师:大家再看,毛泽东在这个背景下写这首《咏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他想鼓励全党同志,不要害怕,要像梅花一样坚强无畏。
师:要敢于和一切困难作斗争。(板书:敢于斗争)毛泽东的性格是不屈服的。什么困难他也不怕,什么敌人他也不怕。明明说美国很强大,他说:“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就是毛泽东的性格。仅仅是不怕困难吗?仅仅是敢于斗争吗?你看,当时的苏联攻击中国共产党想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那毛泽东写这首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大度。
师:对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是为了争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我们一切为了人民,就像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当我们的人民生活富裕了,我们就感到无比地欣慰。这就是毛泽东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多么宽广的胸怀,这就是中国人民的胸怀!
师:通过今天这两首词的学习。我们来简单归纳一下读古诗文的方法:第一要反复诵读读的时候要注意注释,它会帮助我们理解;第二,有些古诗文,要想真正理解它的意思还必须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反其意而用之”懂了吗?
生:懂了。
师:在这里,他们用的都是“卜算子”这个词牌,同样写的是梅花,但是他们两个写的意思不一样。好了,下面我们来看谁能读出这两首词的不同感情?各人练习各人的。先读陆游的,再读毛泽东的。(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练得怎么样?会背吗?第一,要背下来,然后再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诵。会背的举手。(学生举手不多)
师:再背。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学生继续背诵)
师:谁能读出这两首词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一次大家可以看着书朗诵,第二次要求不看书背诵。请你来帮我指定一个。(于老师对这个学生说了一句悄悄话)
生:高欣。
师:请你先读毛泽东的。(生朗诵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师:再读第二首,要读出不同感情。
(生朗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读后掌声一片。)
师:好。读出区别来了。谁愿意来背诵?而且到前面来的和于老师比赛。(还找到那个同学说悄悄话)请你再推荐一个。
生:(微笑着)郭嘉。
师:请到前面来。能背吗?
(背诵两首《卜算子·咏梅》,在背诵到陆游的词时,有一句话背错了,于老师即时进行了纠正,学生背完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该我背了,大家坐好。请看于老师的表情。(于老师的朗诵声情并茂,两首词的感情迥异,读后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师:这边的四组同学把你最喜欢的毛泽东的词里面的诗句写下来,那边的四组写陆游的。我也把我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送给大家。(生认真地写)
师:(拿起一个学生写完的作品)他喜欢的诗句是:“悄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大家看,于老师把自己写的诗句展示给大家。(投影:于老师精心书写的硬笔书法作品,用楷书和行草眷写的毛泽东和陆游词中的名句。)我喜欢的毛泽东的诗句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从中笑。”我喜欢的陆游诗句是用行草写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喜欢陆游的傲骨和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我把这些作为礼物送给小朋友,希望小朋友在背诵古诗文的时候,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把字写好。好吗?
(学生互相传递复印的书法作品)
师:大家喜欢于老师的这幅字吗?
生:喜欢
师:不仅要喜欢字,更要喜欢这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喜欢这两首诗词。下课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篇8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师生交流,评价激励 篇9
师:好,第二次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拿起你的笔来,先给要写的这篇作文加个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最合适。取题目很不容易,要想,要思考。如果一时想不起来,先把这个事儿写焉,最后考虑题目,因为你在思考当中啊。好多情况下,写好了文章还没有题目。我有好多文章写好了还没有题目,最后想了好长时间才想好题目。好吧,现在写,动手写。根据你的想象写,抓紧时间,看谁写得最快,一气
呵成。作文必须要一气呵成。
(学生写作)
师:做完的举手。有人问叶圣陶怎么修改作文。叶圣陶说:再念,再念,再念。虽然只有两个字:再念,但决不意味着只念三遍。好,自己念自己的作文。拿好笔,用心念。(生念)念了几遍啦?再念一遍,可以出声,声音可以小一点。改得怎么样了,可以了吗?好,把笔放下。交流一下。要虚心听别人的作文,不管他写得怎么样,都会对你有很大帮助。我请个同学来念。张容飞,喜欢作文吗?
生:嗯……
师:说心里话。
生:不太喜欢。(笑)
师:他的题目是“和好”。请你念一念。
(学生念作文)
师:第一,他分段了;第二,提示语交代了是谁说的;第三,故事挺完整。可惜,少了一个结尾。你最后怎么写,加一句话。
生:人物互相道歉。
师:加一句话,知道没有。
生:知道了。
师:这就是一个合格的作文。90分加10分,为什么加10分?因为有一个好题目,“和好“。一个好题目加10分。(掌声)张容飞,你得过100分么?
生:没有。
师:此时此刻有什么话对我说。
生:谢谢于老师。
师:谢谢我?不对,应该谢所有教过你的老师。
师:这位同学你来。喜欢作文吗?
生:喜欢。
师:好,写完了没有?
生:写完了。
师:念一念,读慢一点啊。
(学生念作文)
师:停下来。时间地点交代了么?
生:下班高峰期。
师:交代了事情的缘由。这句话交代得非常好,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不可能发生下面的事情。我相信,同学们听了以后会对她考虑的严谨而赞叹、佩服,相信她的作文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学生念作文)
师:听到没有,提示语有变化。(师给学生打分,递给学生看)给你打了多少分?
生:150分。
师:你得过没有?
生:没有。
师:掌声!还要加朗读分,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得好为你的作文增添了不少亮色,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好好念,知道吧。朗读加25分,175分!(掌声)好,那位同学你上来,带上作文。
(学生念作文)
师:停下来。张容飞,请你站起来,你听她是怎么说的。“大吼”!是啊,怎么好端端的骂我呀?读!
生:翻了个白眼。
师:翻了个白眼。形象不形象?
生:形象。
师:就这一句话要加10分啊,太形象啦,精彩!阿姨翻了一个白眼,多厉害!接着念。
(学生念作文)
师:“脸上肌肉抖动着”,多形象!嘿,没想到吧。这叫不打不成交,不打不相识,两个人吵了一架成了好朋友啦,说不定还能成为一家人。(生笑)实际上,这是她的美好心愿,在她心目当中,人不应该这样互不相让。这样的结尾是她的思想表现,好人才能写出好作文。打一个到目前为止的最高分:200分!张容飞听得特别好,十分虚心,听得十分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