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民风民俗【精选6篇】》
在我们的中国各地有着许许多多古老的传统节日,各有各的民风民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各地的民风民俗【精选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各地的民风民俗 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中国民风民俗作文 篇2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去广西桂林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我发现广西桂林的瑶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风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假如你有一天去瑶族游玩,看到一位小女生脖子上戴着一漂亮的银项圈,而且这银项圈外人是不能碰的,这表示她还没有结婚。因为每个瑶族小女生一出生,家长就为她订做这个银项圈为她戴上,只到她结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为解下来。那么,如你看到脖子上没有戴银项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了。
假如,你想问一瑶族小女生几岁了,应该问:“你家酸鱼淹多久了”她就会告诉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龄。如你说“你几岁了?”她理也不理你。原来,她们从刚生下来的那天,她阿爸阿妈就一定到街上买条大鱼淹下,直到她结婚那天,这鱼才能拿出来做给她舅舅吃,别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个小伙子,哪天你到瑶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女生踩了你一脚,你千万别生气的也揣她一脚。因为,她揣你一脚是表示她喜欢你,揣得越重说明她越是喜欢你。如你也踩她的话,说明你也喜欢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马上就会请全寨的长老来订亲,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伙子看上谁家女生呢?他就会在晚上女生住的竹楼下唱歌,如女生喜欢他,就会和他对唱,如女生没看上她,就会洒一盆冷水下来,那他就会知趣的走了。
同学们,你们说瑶族的风俗有趣吗?
中国民风民俗作文 篇3
中国幅员辽阔,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各地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是反映了风俗是因地而异的。
何为民风民俗呢?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正是这些风俗使中国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
而且风俗也会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成语"移风易俗"正是这个意思。同时,风俗也与社会道德和法律一样,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中国民风民俗作文 篇4
北方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去逛庙会,今年,我来到了南方过年,这里的人每缝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去逛花街。
听说广州花街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这几年,花街分别在8个市属区举行,形成了花街总长几十里、几百万人在一起逛花街的壮观景象。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地人,舍弃与家人一起团圆的机会,从各地赶来,特地来目睹广州花街的。气势。
今年的除夕前夜,我们也来到越秀花街来沾沾喜气。看来传闻是真的,还没走到花街入口,只见花街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来来往往的游人手上大多拿着桃花、水仙、小柑橘树、兰花。我问爸爸:“为什么游人买的都是这些花呢?”“这是人们为了寓意大吉大利、大展宏图!”爸爸摸着我的头说。
我们来到了花街的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的海洋,有高贵典雅的兰花、有粉红动人的桃花,有千姿百态的菊花、有暗香浮动的水仙、有艳压群芳的郁金香、有红色美玉之称的玫瑰……你看,那一朵朵百合绽放出一个个笑脸,像在夜风中向你问好;一枝独秀的大花惠兰傲立在花海中,像是高傲的公主;天真无瑕的马蹄莲迎着微风翩翩起舞;蓝紫色的兰花如同一只只花蝴蝶在微风吹拂下向我们飞来。实然,我被眼前一串串金黄色的葫芦吸引住了。我问爸爸:“这是什么花?长得这么古怪?”爸爸说:“这是金葫芦,人们叫它“五代同堂”,把它放在家里象征健康长寿。”哦,原来每种植物人们都给它蕴寓了丰富的内涵,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花街上不光只卖花,还有各种卖小工艺品的档口,我自己买了一个迷你五彩小风车,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陶笛,我一直吵着要买一个肉肉小植物,爸妈经不住我的纠缠,终于给我买了一盆内内小植物。这次逛花街我们真是满载而归。
耳边听着喜庆的新年歌声,鼻子闻着醉人的花香,眼睛看着千姿百态的花草、工艺品,我不由得唱起妈妈教我的广州童谣《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
各地的民风民俗 篇5
陕西关中:煮腊八面
腊八面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陕西渭北一带的人们,腊八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苗条揉擀、抻长、煮熟,全家人一起香香地吃。腊八这天家家户户煮面敬神,许愿祈福,期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陕南:果树也吃腊八粥
在我国,有腊八节喂果树吃粥的习俗。陕南一代,腊八早上,人们天亮起床将八宝粥熬好后,先舀半碗端着,再拿一把干净的洗锅刷子,去房前屋后喂果树。即用洗锅刷子蘸点粥刷一些在树身上,就算是果树吃了香甜的腊八粥。据长辈讲,吃了腊八粥的果树,来年挂果满枝头。
宁夏: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宁夏人在腊八节只吃腊八饭,不吃菜。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
青海: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
“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青海西宁人在腊八节不喝粥,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到腊八才吃。
传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也是青海的“腊八粥”。后来,青海人根据这种做法为自己演变出一道绝味美食。
安徽:腊八豆腐
每年腊八前后,安徽黟县宏村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儿,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最终成为独特的风味小吃——“腊八豆腐”。
成品的“腊八豆腐”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若加入虾米等配料晒制,口味更妙。农家平时用草绳将“腊八豆腐”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黟县民间有“当你把腊八豆腐放在嘴里吃时,巴掌打到嘴上都舍不得放”的说法。
重庆:吃冰不肚子疼
别的地方人腊八喝热粥,重庆人却任性地吃“腊八冰”。腊八这天清晨,人们要到河旁泉边去砸冰,都说砸得第一块冰者,会有更好的运气。因人们相信腊八冰能治百病,所以,家家户户要把这天打来的冰存放很长时间,好让孩子们有一段吃冰的快乐。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腊八的冰,吃死不肚疼。”女人这一天要用“腊八冰”、碗豆与青稞合磨成的面散搅团。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统习俗,腊八冰不可能真的包治百病。对于上火症状的食客,吃适量的冰,有助于适当平息体内火气,可享受一把反季节的乐趣,图个节日高兴。不过,对于肠胃虚寒、容易拉肚子的人和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来说,不宜吃腊八冰。冬季吃冰尽管有趣,但多吃必然伤胃伤身哦!
华北:腌腊八蒜
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
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要吃腊八蒜,得自己动手泡,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人们说:腊八这天泡制的蒜,年三十开瓶,颜色越绿说明你家来年的财运就越好。
各地的民风民俗 篇6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