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大全 >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故事征文四篇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作文范文优秀4篇正文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故事征文四篇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作文范文优秀4篇》

时间:

改革开放对于每个人都不陌生,而今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每个人对于改革开放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见证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意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故事征文。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故事征文四篇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作文范文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眼前这片农田 篇1

流年可以带走青春,但总有一段经历镌刻着岁月的峥嵘;时光可以改变容颜,但总有一种讲述能唤醒尘封的记忆。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春风依旧,我们的生活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蓦然回首,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在中国大地吹拂了整整四十载,抚今追昔,不由令人慨叹。

四十年前我还未出生,但对于那个年代并不陌生,了解通常来自于长辈们的回忆。每当我从他们口中听到那些久远年代的记忆,总是充满回味和庆幸。听他们诉说往昔,回味他们流逝的青春,似乎拉近了彼此两个时空青春的距离,却又庆幸自己的青春绽放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沐浴春风!

四十年后的今天与我一样的同龄人甚至更小的青少年总有这样的疑问:长辈总赞颂如今好,与过去比40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的家乡在江苏如皋一个普通的村庄,爷爷奶奶都是终身与农田打交道的农民。农田作为第一个被改革开放春风“沐浴”的地方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庄稼产量高,收种都是机器,过年还有政府补贴,现在农民真的幸福啦!这全是享着改革开放的福啊!”来自于一位资深老农——我八十多岁奶奶的感慨。

看着一台台插秧机在不停地来回运转着,奶奶与我同坐在田埂旁,向我描绘着四十年来眼前这片田地上发生的变化。

奶奶告诉我当改革开放的春风第一次吹进村时,全村人都“疯了”。所有人都拼命地到地里干活,没日没夜地细心照料着田里的庄稼,因为从那一天起,田是自己家的了。随之而来的是粮食产量的增长,“饭吃不饱”这样的心酸往事也随着“包产到户”的到来被尘封在老一辈农民的记忆里。2006年农业税的取消,终结了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如今眼前的良田都已经承租给了农场主,农场主们有了大面积的良田,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才有操作性,大大节约了成本,农田原来的“主人”还能每年从农场主那儿拿到租金,皆大欢喜。

“如果能年轻40岁,我还要种十亩地”,我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奶奶定然不会有如此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志。四十年来,也许老一辈的农民读不懂一道道的改革文件,但眼前这片农田里实实在在的改变,他们却了然于心。

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来,眼前的这片农田仅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社会各行各业无不在改革的春风中取得了真正的实惠。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取决于改革开放的成就,改革开放却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领。有了这四十年的成功,没有人会怀疑未来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中国将会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也许家乡的农田不再会有我们的足迹,但改革开放不仅仅是四十年,更不仅仅是眼前这片农田,未来,还有更多的四十年,需要我们去拼搏,去奋斗,去开拓;还有更多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去构想,去描绘,去践行;还有更多的梦想,需要我们去憧憬,去追逐,去实现。让我们携手并肩,去开启下一个辉煌的四十年,去建设更美丽的如皋、更富强的中国!

小汽车开进我的家 篇2

2017年,我终于实现了从脚踏车到小轿车的跨越式飞跃。

三十多年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学校离我家有三十多里,我想买个好一点的“凤凰”或“永久”牌自行车,没有钱倒可以贷款,可没有计划条儿怎么办呢?在村委会工作的父亲帮我贷款185元,又通门路买了一辆28型“大桥牌”自行车。省吃俭用,三个月后我用工资收入还尽了贷款。行走在乡间的土路上,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风刺骨。

1992年,我调到县城工作。城里黑色的柏油马路和水泥马路宽阔平坦,骑着自行车少了些许颠簸,感到许多舒适。随着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出现并日渐普及,交通变得越来越便利,可我还是坚持低碳生活,拒绝摩托车和电瓶车,坚守着自行车阵地。

2016年,大学同学聚会来如皋旅游,老同学的到来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之后我打定主意,去驾校学驾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快拿到了驾照,很快一辆别克自动挡白色小轿车,开进了我的家。我成了有房有车一族!

小轿车确实给我们家的生活带来许多新变化。

第一个享福的是我的宝贝女儿,女儿上班遇上恶劣天气或者时间不巧赶不上公交车,我就成了女儿的专职司机。利用接送女儿上下班的机会,聆听她们单位的趣闻轶事,女儿和我交流生活工作情况,我们父女关系更加亲密了。

其次轮到轿车主人我自己。周末我驾着我的“别克”带着老婆和女儿常回老家看看。骑自行车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如今半个小时即可到达,而且是全天候。既避免了夏日的酷暑和冬日的寒冷,也不再遭受风吹雨淋的困扰。老母亲看到儿子、儿媳、孙女回家,常常喜不自禁。

第三,逢年过节,我们回家团聚的机会更多了。以前也不是不想回去,苦于不很方便。有时过节遇到上午第四课,到家时间不得早,家人等得很焦虑,我们不到家他们悬着的心总放不下来。如果有下午第一课我又提心吊胆,担心赶不上上课,误了大事。因此,有的时候只好提前和家里的兄弟打个招呼不回老家了。

如今自驾游方兴未艾,我也打算利用今年暑假,凑个热闹,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好好享受一番改革开放以来的盛世年华!

作为江苏省如皋中学的一名教师,我又不能不自然而然地想到那位可怜的张贡三老师。1948年,我们学校教外语的张贡三老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激起了广大师生员工义愤填膺,先排着队伍到学宫后巷张老师家吊唁,然后到国民党县政府门前请愿,要求关心教工生活,给教师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声势之大,轰动城乡。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新旧社会两重天!

如今,中国历史又进入到一个小康时代,改革开放40年,我们如皋中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搬到了新址,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编教职工292名,就有汽车280多辆。其中不乏宝马、奔驰、奥迪等名贵豪车,这是当年张贡三老师们做梦也不敢想象的。而今年刚过去的6月17日端午节团聚时,我这个普通的农村人家,竟然一辆又一辆地开进了4辆小轿车,我们兄弟4人一个人家一辆!

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 篇3

1986年,刚刚出生的我,虽在襁褓,却已经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的温暖拂煦。时光流逝,一晃三十多年过去,历经两个世纪,我们这一辈也算得上是见证了“改革开放的童年”,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了。

老挂钟“退休”了。从我记事起家里便有一位“老生”——老式挂钟,之所以称它为“老生”,因为它“当当当”响的声音特别低沉,就像京剧里老生的低沉唱腔。上学前,最喜欢听这个声音,五声响过后,母亲便会起床收拾家务、准备早饭,七声响过后我就会从被窝里爬出来,直奔餐桌用小手拿饼子吃,每次都被母亲打手却仍然不“悔改”。上学后,慢慢不喜欢这个声音了,因为它催促着我必须离开温暖的被窝起床去上学,慢腾腾,慢腾腾,我以小乌龟的速度爬起来,每次都被母亲催促唠叨却仍然拖沓。长大了,慢慢地摇摆闹钟、电子闹钟、手机、平板电脑成了“起床铃”,“老生”也慢慢地淡出了我的记忆。后来听母亲讲,家里的“老生”老了,发条不管用了,在我上大学时,它就光荣“退休”了。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时光的挂钟,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改革浪潮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自行车“散架”了。家里的凤凰牌自行车是小时候小伙伴们人人羡慕的出行工具,那时候自行车比较少,谁家能有自行车那都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三四岁的时候,因为自己太小还不能学着自己骑,就喜欢父母把我放前面的横梁上带出去玩,又兴奋又自豪。等到上小学,我开始自己学骑车,心高气傲得不要父母帮忙扶,就借助村里的坡道,先一只脚踏上自行车,另一只脚用来加速,在车子自动前行时,再趁机把小小的身体塞进三脚架的空间里。身子斜着,两腿弯着,两脚使劲蹬着踏板,还要努力矫正方向,维持平衡。现在想想那时候的骑车姿势,真的是丑爆了,但回忆起那时的一股子劲,那一腔子热情,嘴巴却总会情不自禁地扬起微笑。后来,自行车慢慢更新换代,摩托车、小汽车、地铁、高铁等私人和公共交通工具慢慢成为主流,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我家的“凤凰牌”自行车因为长久搁置,链条生锈放置起来后就慢慢散架了,最终它也成为了那一代人的一段记忆。

“大哥大”不做大哥好多年了。从我有记忆开始,BB机就有人在用,但“大哥大”还并未流行。直到1995年才迎来它的快速发展,“大哥大”走进我的视野,那时由于它的价格高得离谱,我家并没有买过,只是每每羡慕于藏在腋窝底下的它。1998年,固定电话开始流行,我家也安装了座机,最兴奋的莫过于听见电话响,时不时就去摸摸,还不太敢拿起来听,害怕把它弄坏了。到了高中时代,手机开始普及,父亲也买了一部翻盖手机,只要我在家就会百般耍赖要来看看,那时候觉得手机真的是最神奇的东西。到了新纪年,我上大学后也有了一部诺基亚手机,天天视若珍宝,发信息后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响没响,没事就玩玩“贪吃蛇”。慢慢的,互联网时代来了,电脑有了,平板有了,手机更智能了,人们的通讯也由短信、电话慢慢地变成了QQ、微信。呼机和“大哥大”也埋没在了时代弄潮的底部。

改革开放对于我们这一代受益匪浅,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代,我将勇往直前,乘风破浪,不忘初心跟党走,走出更美的明天。

电视机的变迁 篇4

五十多年前,我有幸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从事商业供销工作。回想那时的城乡市场,真是一片萧条,计划供应、商品奇缺,唯一称得上“家用电器”的商品,大概也就是手电筒了。不过,那时消费者普遍消费不高,维持温饱就算不错了,也不奢望购买什么家用电器了。

一次出差去南通,晚上去劳动人民文化宫游玩,在三楼一间有百十来人的房间,摆着一台微波炉大小的物件,前面是玻璃屏幕,隐约看见上面有人像晃动,感到很神奇,一问才知道叫“电视机”。从此,也梦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有台电视机看看。

七十年代初,听所上海市场有电视机出售了,但要华侨券,且价格高,必须要竖很高的专用电线才能看到节目,凭我的工资收入,又无海外关系,只能望机兴叹了。

1976年9月,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全国悲哀,为了转播北京天安门广场追悼大会实况,如皋县革命委员会在政府大门墙头放置一台电视机,到了晚上,县城几乎万人空巷,都挤到政府门前看转播,屏幕小,距离远,信号弱,看不清画面,但已让我们激动不已了。

改革开放的1978年,我终于“近说楼台先得月”优先购得一台9寸屏幕对角线23厘米黑白电视机,又买一根长毛竹,在家中院里竖起天线,终于在家可以看电视节目了,真是全家开心。不过,一面看要一面到外面旋转天线,调整天线的朝向,否则就是“多瑙河之波”甚至“看不见的战线”,有时雪花点多,还要用手拍打几下电视机才行。虽然如此,还是引起左邻右舍的兴趣。一到傍晚,小院里排满了小凳小椅,专等着七点开播,一下伙子专门负责转天线。有些坐在后面的大爷大妈抱怨地说“太小了,根本看不清,不如回去睡觉”。有些人热情骤减,渐渐退场的人多了。一天一位朋友从上海带来一只“电视致大器”给我,我一看,就是一面与屏幕差不多大的放大镜,但往电视机屏幕前一放,画面立刻放大了进近一倍,效果不错,小院里每天有充满了欢声笑语。

小电视机用久了,厌倦情绪与日俱增,总想换一台大些的。当时的中国,进口电视机少,国产的质量又差,数量也不足,买一台电视机价格高,还要交消费税。这就引起一些心灵手巧的城市青年热心创业的兴趣,自购零部件拼装电视机,一时风靡市场。我当时也赶潮流,花了不足三百元,就请人组装了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取代了用了几年的9寸小电视机,由于屏幕大了,也着实用了两年。

彩色的电视机问世,很快就取代了黑白机,电视画面质量大大改善。九十年代初,我又花了大半年积蓄,购到了一台18寸“三元”牌彩色电视机,图片也清晰多了。当时,总以为对电视机的追求已到顶峰了,谁知,电视机工业生产的速度太快了,大屏幕、超大屏幕、液晶电视、背投电视、迅速出现,促进消费者加快了更新换代的速度。

2004年,搬迁新居后,客厅装潢时,添置了大屏幕平面大彩电,又接上有线电视,收看的电视节目达到了几百个,视觉效果达到了显著提高。随后几年,家中又陆续更新或添置了多台电视机,什么高清的、遥控的、智能的、网络的、多功能的,客厅、书房、卧室都放置了电视机。

前不久,我儿子回来向我报告一则惊人消息,说不久可能电视机要退出历史舞台。我说“这不可能,只应该是质量更高,功能更多吧”。他说:“别不信,我让你眼见为实”。说完取出了一小方盒连接上手机,然后在手机上是点了几下,电视节目就投射到白墙上,投影屏大小可任意调节,选台方便,非常清晰,且无辐射之感,真有看电影的感觉。我说:“真是太好了,比电视机方便多了”。心想,现在家电行业品种繁多,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多家电又相互融合,说不定电视机真会被淘汰呢!

从我家电视机变迁的这一侧面,真实反映了政策开放40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