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大全 > 全国卷二语文作文【通用3篇】正文

《全国卷二语文作文【通用3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全国卷二语文作文【通用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全国二卷作文 篇1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现将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作一横向比较,从而把握高考命题特点,为以后的复习迎考提供参考依据和复习建议。

二、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与评价

(一)命题特点。

1,诗歌品类。古代诗歌本应包括唐代以前的古诗、唐诗、宋诗、唐宋词、元曲、元明清诗歌。对照2012年17套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命题所选诗歌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的诗作(含词),偶尔也选用金元诗歌,明清诗歌则轮流出现,唐代以前的古诗以及元曲今年没有选用(以前偶有选录)。这是因为,在文学史上,人们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宋诗词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繁盛与巅峰。

2.作者情况。高考选用的诗歌,其作者有的是大家熟悉的,有的是大家不大熟悉的,有的则是十分陌生的。从2012年高考所选18首诗歌(浙江卷是两首诗)来看,张九龄、贾岛、温庭筠、杨万里、秦观、晏几道、元好问等是大家熟知的作家,晁补之、李益、张耒、李纲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而修睦、金銮、王寂、白珽、曹伯启则是我们不熟悉的作家。总体看来,熟悉的作家还是多一些。

3.题量分值。一般设2个小题,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四地试卷中设了3个小题。分值一般在8分左右,多的有17分(北京卷),少的只有6分(重庆卷和福建卷),广东卷和浙江卷均为7分,全国课标卷和辽宁卷均为11分,江苏卷则为10分。

4.诗歌内容。高考命题选用的一般是中学生没有接触到的诗歌或者出现在课本、读本中不被注意的地方,因此其内容就显得陌生而新鲜,这样有利于高考的公平选拔。比如,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共有两首,我们考生熟悉的是其第二首:“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结果江苏卷却选了其第一首:“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从2012年高考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远怀人。如全国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及江苏卷温庭筠的《梦江南》。

(2)伤春惜别。如江西卷秦观的《江城子》及湖北卷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

(3)羁旅愁情。如山东卷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及四川卷曹伯启的《子规》。

(4)寄情山水。如安徽卷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辽宁卷张耒的《初见嵩山》。

(5)风物写真。如广东卷白埏的《余杭四月》及上海卷张九龄的《春江晚景》。

(6)托物寓意(借物寓理)。如全国大纲卷修睦的《落叶》、北京卷金銮的《柳堤》、天津卷杨万里的《野菊》、浙江卷钱翊的《未展芭蕉》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7)边塞生活。如湖南卷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

(8)闲适归隐。如福建卷李纲的《望江南》。

5.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以上所举18首诗歌涉及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表达方式。这里主要包括描写和抒情两大类型;

①描写。如全国大纲卷《落叶》第1小题涉及角度变化,北京卷《柳堤》第1小题涉及动静结合,广东卷《余杭四月》第1小题涉及色彩渲染,上海卷《春江晚景》涉及虚实相生,等等。

②抒情。如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的,融情于景,江苏卷《梦江南》和辽宁卷《初见嵩山》的借景抒情,上海卷《春江晚景》的情景交融,天津卷《野菊》、浙江卷《未展芭蕉》和《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的托物言志,天津卷《野菊》“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的用典抒情,等等。

(2)表现手法。如全国大纲卷《落叶》中松立与叶落的对比,全国课标卷《思远人》首句“红叶黄花秋意晚”的渲染,湖南卷《度破讷沙(其二)》的映衬、四川卷《子规》的烘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的衬托与对比,福建卷《望江南》的衬托,等等。

(3)修辞手法。如全国大纲卷《落叶》中“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的拟人,重庆卷《鹧鸪天》中“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的比拟。北京卷《柳堤》中“雨香非燕促”及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中“软红光里涌银山”的通感和比拟,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中“边雪藏行径”的拟人,江西卷《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的比喻和比拟,浙江卷《未展芭蕉》中“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医春寒”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中“爱惜芳心莫轻吐”的比喻和比拟,辽宁卷《初见嵩山》中“数峰清瘦出云来”的拟人,等等。

此外,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还有几道涉及赏析语言的题目,属于“炼字”型。如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和“涌”二字的妙处,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对“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的“藏”和“透”二字作简要赏析,四川卷《子规》赏析第二联中的“空”字的韵味,等等。

6.亮点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比较鉴赏,二是探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比较鉴赏。这类题型是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种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广东卷)……2011年的湖北卷将刘敞《登城》与苏轼《望湖楼晚景》进行比较,2012年的江西卷比较秦观《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教材中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异同,2012年浙江卷则比较钱翊的《未展芭蕉》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的异同。

(2)探究。这是新课标考纲特意提出的一种能力层级,本是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的考查要求,近年来则移用到古代诗歌鉴赏题中。

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思远人》第2小题:“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又如2012年北京卷第2小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再如2012年江西卷第2小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江西卷的比较鉴赏也可看作是探究题)

(二)试题评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代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高考对诗歌的考查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提高广大考生的语文素养。江西高考命题人甚至提出“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思想,多年来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综观2012年全国17套题的诗歌鉴赏题目,笔者发现,这种导向是十分明显的。所命试题也涵盖了内容与形式的方方面面,考点分布均匀,题目难易适中,答案简明规范,题量和分值较为合理。而比较鉴赏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则是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的一大亮点,与新课标的要求十分吻合,应引起广大师生的密切注意。

尽管命题人的初衷是要考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但考生的实际阅读鉴赏水平还是比较低。以2012年江西卷为例,第(1)小题全省平均分为1.98分,第(2)小题全省平均分为1.67分,累加起来平均只有3.65分。可见,我们的古代诗歌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全国二卷作文 篇2

关键词:十通 ;古代 ;政书;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人们通常将古代社会制度和法令称作“典章制度”,它包括土地、田赋、贡税、职官、礼俗、乐律、兵刑、科举等制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以上记载典章制度的书就是“政书”。 政书本是我国历史著作中的一个门类。政书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古今”的“三通”、“九通”、“十通”;另一类则是断代的,即所谓“会要”和“会典”。本文专述“通古今”的“十通”。“十通”是指古代带有“通”字的十部政书。它们分别是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这三部是最早的政书,被人们称作“三通”。另有《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这六部与“三通”合称为“九通”。加上《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部合称为“十通”。下面分述“十通”的主要内容概况。

《通典》是唐代杜佑编撰的一部记述古代经济和政治制度沿革的史书。《通典》的出现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较好地反映人类历史,唐以前的史学家曾创造了不少形式的著史体裁,如《春秋》、《左传》之类的编年体,《史记》、《汉书》之类的纪传体等。但是截至唐杜佑时,专门反映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还未出现。而典志体史书的产生则是适应了这种历史文化的发展。《通典》的体例是仿效纪传体正史中的志书,即把断代体改为通史体。因此《通典》史实的历史时间,上起传说时代黄帝,下至唐代为止。全书200卷,并以“经邦济世,富国安民”为依据,设立9门(大类),即食货典、选举典、职官典、礼典、乐典、兵典、刑典、州郡典、边防典。每一门下又分若干子目;每门前有总序;后面许多地方有论;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通典》取材广泛,门类篇目安排次序和以往的正史诸志不同。《通典》的体例以事类为中心,分门别类地叙述历代重要的制度沿革和史实发展。它对历代典章制度复述、注释、评论,较明确地反映了经济优先的观点,强调社会的物质经济条件对于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决定作用。《通典》一书材料丰富,考核确当,保存了大量的可贵资料。在记载典章制度时,往往援引前人具有参考价值的议论,从而保留了不少资料。为了写此书,作者参考引征了200多种书籍。杜佑当时所见到的书籍,有不少今已亡佚,由于《通典》书的引述,从而保存了许多资料。清人严可均纂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时,很多篇章和片断就是从《通典・礼典》中辑录的。

《通志》南宋史学家和著名目录学家郑樵编著的,是继杜佑《通典》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洋洋500多万字的典志体史书。《通志》的体例与《通典》有所不同,《通典》著录的内容只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典章制度,不收人物传记。《通志》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纪、传、表(谱)、志(略)俱全的通史。第二部分是。《通志》全书200卷,共分为5大类:分别是《帝纪》18卷,记述三皇五帝至隋各代帝王事;《后妃传》2卷,记叙前汉至隋朝各代后妃事;《年谱》4卷,记述三皇五帝至隋朝各代的重要史事;《略》52卷,记叙上古至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演变,也包括文化发展的情况;《列传》124卷(包括世家、宗室传、列传和载记),记叙了西周至隋朝各代的重要人物,内容比较繁杂。《帝纪》、《后妃传》和《列传》的取材,多是抄录西汉至隋诸史旧文,略加删改而成,《年谱》是仿照《史记》诸表而著,都没有什么创新。《通志》全书的精华在“略”,“略”的性质和正史中的“志”相似。所谓“略”,就是大纲、概略的意思。在二十略中,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谥、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略,为郑樵独创而成。他在其中提出不少精辟的见解,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文略》、《校雠略》和《金石略》。它们都是有关目录学的著作,也是当时目录学方面的总结性著作,反映了郑樵在目录学理论方面的特殊见解。《通志》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的一部纪传史通史,它对封建时代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文献通考》是元初历史文献学家马端临编著的一部历史著作。《文献通考》的编纂方法与杜佑的《通典》相似。《文献通考》分类详细,条理清晰,全书上承正史、志、表,下取会要的有益因素,综合而臻完备。全书始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公元1208年―1224年)年间,共分24个门类,348卷。分别是《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通典》所无,采正史、会要的编排而加以改易撰成,其余19门虽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而分门别类的精细合理,实又过之。“三通”之中的《文献通考》后来居上,自属必然之势。《文献通考》的价值和影响主要有三:第一是开创历史考证学的先河。第二是将“会通”观点运用到典章制度史的撰写过程中,并寻求“变通张弛之故”,开始触及到从典章制度的变化,来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三是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续通典》系清代嵇璜、刘墉等人奉敕编撰,由纪昀等人校订而成。它的编撰目的主要是为衔唐

代杜佑的《通典》。《续通典》记录了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近900年的有关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尤以明代的制度为详。《续通典》始编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成书于乾隆四十八年。全书150卷,分类体例相似于《通典》,惟从《兵典》中析出《刑典》。计有《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14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卷首有凡例十四则。《续通典》的资料比较丰富,引用书除各代正史外,还有《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集礼》、《明会典》和《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另外对古今名贤的有关议论,择其精要者收入。《续通典》有武英殿刊本,清末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续通典》影印精装一册,这是目前较好的一个本子。

《续通志》系清嵇璜、刘墉等人奉敕编撰,纪昀等人修订,成书于乾隆五十年。全书640卷,包括《本纪》70卷、《后妃传》10卷、《略》100卷、《列传》460卷。《续通志》记事与郑樵《通志》相衔接,编撰体例也与《通志》相似。纪传部分,始于唐初,终于元末,下接清修《明史》。《列传》的一些类目与“郑志”相较增加了“孔氏后裔”、“贰臣”、“奸臣”、“叛臣”、“逆臣”;删除了“游侠”、“刺客”、“滑稽”、“货殖”等。均抄录诸史,无所创造。诸略始于五代,终于明末,各目均同“郑志”。但《艺文略》增加“著者爵里”等项,《图谱略》细为分类,《金石略》于撰人、年代、地点并为“详载”,《昆虫草木略》补正“郑志”之失,有其所长。另外,对“郑志”所载唐制之缺,予以充实,也是其优点之一。《续通志》有乾隆武英殿本、光绪间浙江书局“九通”合刻本等。

《续文献通考》系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撰的一部典制文献。该书除原有的24考外,增“节义”、“氏族”、“六书”、“谥法”、“道统”、“方外”六考,合为30考。此书起自宋理宗宝庆六年(公元1225年),终于明毅宗崇祯十七年。全书计250卷,汇集了宋、辽、金、元、明五代400多年的事迹与议论,其门类仍从马书,只是从《郊社考》中析出 “郊社”和“群祀”两考,从《宗庙考》中析出“宗庙”和“群庙”两考。全书对四库馆辑访遗文悉加采录,采用的诸考事迹均以正史为主,而参以说部杂编,议论则广取诸家论文集,而佐以史评语录,材料相当丰富,是了解自宋至明各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考书,其价值在《续通典》和《续通志》之上。《续文献通考》作为清编“续三通”中的佳作,版本情况同于《清朝通典》,较好的本子是《续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二册。

《清朝通典》系清代嵇璜、刘墉等人奉敕编撰。该书记载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至清高宗乾隆五十年近170年的典制沿革,是研究清开国至乾隆年间社会典章制度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清朝通典》始编于乾隆三十二年,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其编撰主要是根据《清律例》、《清一统志》、《大清通礼》、《大清会典》等书中的材料删并编纂而成。它的体例与《续通典》完全相同,分为九典,计100卷;其中《食货典》17卷、《选举典》5卷、《职官典》18卷、《礼典》22卷、《乐典》5卷、《兵典》12卷、《刑典》10卷、《州郡典》7卷、《边防典》4卷。卷首有凡例四则,其中细目因古今沿革的不同,略有更改。如《礼典》中的封禅,清统治者认为前朝弊法,清代未推行,所以一律删去。又如《兵典》专述八旗军事制度;《州郡典》分省排列,因清代疆域幅员辽阔,超过前朝,再按九州叙述,已不合适。《清朝通典》从实际出发更改部分细目,这是可取的。《清朝通典》现存的版本情况相同于《续通典》,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十通》合刊本是目前学者常用的一种。

《清朝通志》系清嵇璜、刘墉等人编撰,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清朝通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全书126卷,记事始于清初,终于乾隆五十年。该书无《本纪》、《列传》和《年谱》,仅有二十略。诸略名目与《通志》、《续通志》完全一致。但细目则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删减或增补。删减后的《都邑略》仅载清统治区域;《谥略》仅录“尊谥”,“赐谥”;《金石略》仅收钦定或奉敕之作。增补后的《天文略》述历数、仪象,比“郑志”更为全面;《地理略》备载各地河流,比“郑志”更为详细;《六书略》收载满、蒙、回等多种文字;《七音略》以汉、满、梵音翻切配合十二谱;《昆虫草木略》多作考校,以上所述都优于“郑志”。总的说来,各略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它对研究清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有很有帮助,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清朝通志》的版本情况完全同于《清朝通典》。最常用的本子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

《清朝文献通考》系乾隆十二年敕修《续文献通考》的一部分。总裁是清嵇璜、刘墉等,纂修是齐召南等人。乾隆三十二年,此书成稿后,乾隆又命清朝自为一编。全书记事起于清代开国的1616年,止于乾隆五十年,主要记述了清代前期的社会典章制度,是一部叙述古代典章制度重要的工具书。《清朝文献通考》全书300卷,体例与《续文献通考》完全相同,也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等26考,只是卷首有凡例十六则,细目有所增删,这是根据清代的实际制度加以改变的。如增加的有《田赋考》的“八旗田制”、《钱币考》的“银色银值”和“回部普儿”、《户口考》的“八旗壮丁”、《土贡考》的“外藩”等。删减的有《市籴考》的“均输”、《选举考》的“童子科“等。以上内容对研究清代前期的社会典章制度很有帮助。《清朝文献通考》现存的版本,同于《续文献通考》,而目前最通行的本子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

《清朝续文献通考》系清代刘锦藻编撰。记事上起自与《清朝文献通考》相衔接的乾隆五十一年,下止于宣统三年。主要记述清代后七朝126年的典制沿革,是我们了解乾隆之后清代社会经济情况最主要的参考工具书之一。该书400卷,30考。书中的26考与《续文献通考》相似,只是新增加了“外交”、“邮传”、“实业”和“”4考,卷首有凡例十则。《外交考》记录了清代与外国之间的关系来往,华工在海外受压迫的情况。《邮传考》和《实业考》记载了我国民族工业、航运、铁路、矿山等兴办的过程。《考》叙述了清末改良派的各种活动以及他们在当时政治上所起的作用。这些都是很珍贵的资料。《清朝续文献通考》目前较好的版本要算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此书影印精装4册,前有陆润庠的序,因另有一册索引,所以使用极为方便。

参考文献

[1]彭斐章。目录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全国二卷作文 篇3

此书最先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由国立编译馆(长沙,商务印书馆)刊行,线装本,凡二册,三卷、附录二卷、索引一卷。尔后,唐先生继续增补修订,1965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修订版,又于1979年重印并加附了《订补续记》(为方便起见,以下所引《全宋词》,据1986年第三次印本。)

旧版的编纂起始于1931年,至1937年初稿完成(据《全宋词编订说明》)。仅一人之手完成如此巨著,定需极大的劳力,想来合作者提供的协助也定然不少。实际上,唐圭璋先生编纂旧版《全宋词》时,确曾在国外力寻合作者,广查文献。我们通过下面资料的介绍,可以了解唐先生这番努力的足迹。该资料便是唐圭璋先生1935年写给先师中田勇次郎先生(1905-1998)的两封信,现在连同中田先生生前的心爱藏书一并珍藏于日本立命馆大学词学文库。

第一封信是墨格稿纸一张,盖有“上海/(民国)廿四年(昭和十年,1935)七月二十一”的邮戳,收件人姓名是“中田勇次郎先生台收”。第二封信是红格八行信笺四张,上有“南京/廿四年八月廿二廿一”的邮戳,信封上写着“八月廿二日”,收件人姓名附有日本式样,是“中田勇次郎样大启”。当时中田先生三十岁,同年三月于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并留在文学部做副手,同时在编于研究生院。唐圭璋先生为三十四岁。

这两封信,不仅告诉我们《全宋词》编纂过程的一个侧面,而且是记载着近代日中学术交流的珍贵资料。下面我们揭示出全文图版和原文校点,并加注释供各位学者参考。

附图

唐圭璋氏[全宋词]编纂の一过程

中田勇次郎先生大鉴:

拜读大示,欣慰之至。所指陆敦信、莫少虚、陆永仲、李长庚四则,尤感高谊。陆敦信见《花庵词选》,莫少虚见《梅苑》,向皆不知其名(注:陆敦信词收录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八,莫少虚词收录于《梅苑》卷七及卷八。唐先生当然早已熟读了两书,当时似乎还不清楚陆敦信、莫少虚两人的原名。唐先生1943年发表的《两宋词人占籍考》初稿(原载《中国文学》第二期)里称陆蕴为“福建省侯官人”,而在唐先生《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中,有“莫将字少虚,宋宁州人”的记述,但是《词学季刊》第二卷第二号(1935年1月刊)所收初稿中没有莫将的名字。)。今得先生发明,(注:现存中田先生的京都帝国大学毕业论文《两宋词人姓氏考》(1935),里面有“陆敦信《宋史》本传三五四曰:陆蕴,字敦信,福州侯官人”,“莫少虚《江西通志》[卷]六十七3[叶]/人物曰:莫将,字少虚,分宁人(标点及括号内之文字为笔者所补。下同)”的记载。这篇论文从中文改为日文,登载在昭和十一年(1936)四月《支那学》第八卷第二号上(其后收入1998年创文社《读词丛考》第118页。))亦大快事也。惟据《洞霄图志》云:“陆凝之,字永仲,号石室,馀杭人。”(注:知不足斋丛书本《洞霄图志》卷一《陆石室先生》云:“陆维之,字永仲,一名凝,字子才,馀杭人”。)似可与《咸淳临安志》互订也。(注:《咸淳临安志》卷二四《山川三馀杭县石室洞》云:“隐士陆凝之,永仲,尝筑室于是,号石室先生云”,还有同书卷六九《人物十方外方士陆维之》条云:“字永仲,一名凝之,字子才,号石室,馀杭人”。唐圭璋先生《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初稿只写“陆凝之字永仲,号石室,馀杭人。高宗朝,以布衣召见,辞不赴。有词见《洞霄图志》”而已,当时唐先生似乎失检《咸淳临安志》之记事。另外中田先生的毕业论文《两宋词人姓氏考》中有“陆永仲,字维之,一名凝之,字子才,浙江馀杭人,隐大涤洞天之石室,以石室称之,见《咸淳临安志》[卷]六十九8[叶],号石室”的记述,所以唐先生说“互订也”。)又李长庚,字子西。但据陶梁《词综补遗》云:“李子酉,号冰壶。”(注:陶粱《词综补遗》卷一五云:“李子酉,号冰壶”。中田先生毕业论文《两宋词人姓氏考》云:“李长庚,字子西,宁远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号冰壶,见《宋诗纪事补遗》[卷]四十四”。)尚不知孰误。弟辑《全宋词草目》(注:这是唐圭璋先生为准备编纂《全宋词》而按词人编的目录。该书预告见《词学季刊》第二卷第四号(1935年7月16日刊)《词坛消息》栏。著录于《词学文库分类目录》七三页。图版3是中田先生批点本。),罅漏颇多。尚望先生不吝赐教。兹有询者数事:

①贵国贞亨初《双行注:当我国清/康熙初》所刻《事林广记》(双行注:宋陈元/靓编)(注:根据长泽规矩也《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该书原刊本是元禄十二年(1699)京都山冈市兵卫版,后来有山冈和中野五郎左卫门、中野和今井七郎兵卫之各两家协同印本。此处所说“贞亨初所刻”,是据况周颐(1859-1926。原名周仪。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蕙风词话续编》卷一的记载:“日本贞亨初(原注:当中国康熙初)所刻《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另收录于唐圭璋先生编《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此说是因冠于本书的宇都宫遁庵序文之纪年“贞亨元年”而致误。附带说明:中野、今井的后印本,汲古书院《和刻本类书集成》有影印本:山冈、中野的后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有影印本。关于该书,森田宪司先生《〈事林广记〉の诸版本について一国内所藏の诸本を中心に一》(载《宋代史研究地研究报告》第四集《宋代の知识人》,汲古书院1993年版)有详论。)内有宋人佚词。吾国无此书,便乞先生代查一过赐寄可乎?吾国《蕙风yí@①随笔》中录得五首(注:今检况周颐《蕙风丛书阮笔记五种》之《蕙风yí@①随笔》、《蕙风yí@①二笔》和其他三种,以及同丛书所收的《香东漫笔》、《香海棠馆词话》都未见。下揭第二封信说《餐樱庑词话》。这可能是唐先生的误记。《事林广记》的“宋人佚词”“五首”,指引用于《蕙风词话续编》卷一(人文版第六六条,丛编本“事林广记多雅故珍闻”条)的《满庭芳》三首,《鹧鸪天》、《水调歌头》各一首。况氏此条有云:“《群书类要事林广记》,西颖陈元靓编,康熙三十九年版行于日本(彼国元禄十二年)。”没弄错和刻本《事林广记》刊刻年代。况氏似乎收藏有和刻本《事林广记》,夏承焘先生《天风阁学词日记》中1936年4月17日载:“叔雍(赵尊岳的字)寄来《事林广记》一册。此书全十册,沈寐叟,况蕙风各有一部。叔雍从蕙风只抄得一册,其卷二文艺类愿成双令,愿成双慢,狮子序等,皆正宫曲,有谱而无词,工尺与姜白石旁谱同,惟无沓二字者。另抄得五词,可入《全宋词》”(《夏承焘集》第五册所收,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刊。),度其他必仍有也。

②吾国明人之《喻世明言》,惟贵国有之。(注:指内阁文库所藏衍庆堂刊本。最初将该书介绍到中国的,是马廉翻译的盐谷温论文《明之通俗短篇小说》(1926年10-11月《孔德月刊》第一至二期)。)其间或仍有宋人佚词,亦仰望先生见示。

③吾国曹元忠云:汲古阁所景《梅苑》,归诸贵国岩崎氏(注:曹元忠(1865-1923)《笺经室遗书》卷八《重校刊梅苑叙》云:“汲古阁所景,且归诸日本岩崎氏。无从问津,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此汲古阁旧藏《梅苑》是《群贤梅苑》一卷,著录于《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第867页。)。不知视今李祖年刻本《梅苑》(注:李祖年(1869-1928),江苏武进人。李祖年刻本《梅苑》是一卷。宣统元年(1909)武进李氏圣泽楼活版本。附有李祖年校勘记一卷。笔者未见。)为何如。先生亦得见此书否?

琐费清神,感荷无极。天涯比邻,幸希不弃。

此请

著安

弟唐圭璋上

七月十九

附图

中田勇次郎先生雅鉴:

读八月五日手示,快慰无似。多累代钞《事林广记》中之词,亦至感歉。陈元靓为宋末元初人,可信也。惟《十万卷楼丛书》所刊《岁时广记》为四十卷,作四卷,盖误也(注:或指《四库全书总目》于卷六七史部时令类著录《岁时广记》四卷的错误。《十万卷楼丛书》是清光绪中陆心源编刊。)。所钞九词(注:词学文库中有每页四百字稿纸(郭外有“京都帝国大学文学”的印字)六页的研究资料,题为《和刻本词学资料抄》。此资料收录的是《事林广记》(底本是中野、今井两家协印本)癸集卷一二“玳筵行乐”,从开头“举令饮酒”到“谁家女令”的部分;卷一三《花判公案》。(1)《判僧奸情》条的《望江南》词“江南竹,……”。(2)《建康留守判道士归俗》条的词“星冠懒带,……”。(3)《嘲戏绮语》目《嘲戏轻薄》条《踏沙行》词“葱草身才,……”。(4)《花判公案》目《子瞻判和尚游娼》条的《踏沙行》词“这个秀奴,……”。(5)同目《张魁从词判妓状》条的《花判踏行沙》词“凤髻推雅……”。在抄出的卷一二中,(1)《卜shuàn@④子令》(2)《浪淘沙令》(3)《调笑令》(4)《花酒令》四首是词。可以断定这些抄录的资料是中田先生受唐圭璋先生之托留在手边的资料,汇集卷一二、一三的这九首词似乎给唐先生回了信。另外,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1936年5月20日载:“按圭璋复,钞来《风雅遗音》叙跋及《事林广记》酒令词”,此称“事林广记酒令词”一定是当时中田先生指示的词。),《东坡判词》(注:《判词》是用词表示的审判判决书。《东坡判词》相当于前揭卷一三(4)。唐先生《全宋词》第一册苏轼(三三三页)据《事林广记癸集卷十三》录此词,案谓:“案《事林广记》所载,多出傅会或虚构,此首未必为苏轼作”。此条开头有云:“灵京寺有僧名了然,……”。),(于)《西湖志馀》(行间补记:灵京寺作灵隐寺,当从《志馀》为是(注: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五。开头有云:“灵隐寺僧名了然,……。”)曾见之。《张魁判词》(注:曹元忠(1865-1923)《笺经室遗书》卷八《重校刊梅苑叙》云:“汲古阁所景,且归诸日本岩崎氏。无从问津,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此汲古阁旧藏《梅苑》是《群贤梅苑》一卷,著录于《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第867页。所举卷一三(5)。),《中吴纪闻》谓是仲殊词,究未知孰是也。(注:后来,唐先生以这首判词作为张魁《踏莎行》收录于《全宋词》第五册宋人话本小说中人物词(三八五页),断云:“案此首原为僧仲殊词,见《中吴纪闻》卷四。《事林广记》改为张魁判词,实出依托”。)吾友赵万里辑仲殊《宝月词》引之(注:民国二十年,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赵万里编《校辑宋金元人词》所收《宝月集》之《踏莎行》词注云:“案《事林广记》十引上阕不注撰人,兹并校之”。)。惟谓《事林广记》不注撰人,则非是也。判僧奸情《江南竹》一首(注:曹元忠(1865-1923)《笺经室遗书》卷八《重校刊梅苑叙》云:“汲古阁所景,且归诸日本岩崎氏。无从问津,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此汲古阁旧藏《梅苑》是《群贤梅苑》一卷,著录于《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第867页。所举卷一三(1)。),《留青日札》(以上第一纸》载之(注:明田艺蘅撰,三九卷。有影印书、排印本。《江南竹》一首记载于卷二十一《柳含春》条。唐先生于《全宋词》用南京图书馆所藏明刊本(据该书《引用书目》)。),惟作方国珍词。其僧名竺月华,亦非法聪也。(注:《全宋词》第五册无名氏(三七四七页)由罗烨《新编醉翁谈录》庚集卷二录此词,并谓“案此首别见。《留青日札》卷二十一,作元人方国珍词,盖傅会之说”。)先生所举九词见癸集卷十二、卷十三,但吾华况蕙风《餐樱庑词话》引其戊集亦有《满庭芳》、《鹧鸪天》等词(注:笔者未见况蕙风《餐樱庑词话》。《满庭芳》、《鹧鸪天》等词相当于上述第一封信中所说“吾国蕙风yí@①随笔中录得五首”。),先生可勿须钞也。又谓卷八(双行注:未注明/干支)有《音乐举要》,论谱字颇详。又谓卷二《文艺类》有言宫拍,与白石词颇可印证(注:在《蕙风词话续编》卷一(人文版第一四条,丛编本“宋代曲谱”)有云:“卷八音乐举要,有管色指法谱字,与白石所记政同。卷九乐星图谱所列律吕隔八相生图及四宫清声律生八十四调,于诸谱字之阴阳配合,剖析尤详。卷二文艺类有黄钟宫散套曲,为愿成双令,愿成双慢,(已上系宫拍)……三句儿等名。首尾完具。节拍分明。读白石词者,得此可资印证”。),则此书信可宝矣。李祖年《梅苑》系自印分送者。现渠已死,无从问得。坊间如有发见,当购奉台端。《静(以上第二纸)嘉堂书影》(注:似指昭和八年(1993)刊,长泽规矩也编《静嘉堂宋本书影》。)已见过,惟无《梅苑》耳。赵万里以二百金,自贵国写真,可以假弟(注:此照片想必是《全宋词》之《引用书目》所举“梅苑十卷,宋黄大舆辑,汲古阁景宋抄本,赵万里先生照片”。)。则此本可以见到,至快意也。又《bì@②宋楼藏书志》卷一百二十载宋陈经国《龟峰词》一卷(注:清陆心源撰《bì@②宋楼藏书志》作为“旧抄本”著录。)(双行注:有注云:案陈经国,李伯大,小字定父。潮州海阳县人。宝yòu@③四年进士。见《登/科录》。其书《四库》未收,各家书目罕见著录),又载陈人杰《龟峰词》一卷(注:《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八六四页,两种《龟峰词》,都署“陈经国撰”。)(双行注:有陈容跋语及陈合一绝。陆氏谓/陈人杰,仕履无考,与经国显系二人)后者,《四印斋所刻词》(注:由与况周颐同称为“清末四大家”的王鹏运(1849-1904)所编。所收宋金元词二四种,六二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临桂王氏家塾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已印出。惟前者则无从得见也。令师有一知己在静佳堂,务恳托之钞得。钞值若干,当寄奉也。闻诸桥辙次为(以上第三纸)静嘉堂文库代表者,或径托渠可乎?贵国专究词学者(或文艺者),尚乞见示地址。此次分笔画《词目》(注:按作者姓氏笔画顺序排列的《全宋词草目》。此书中田先生批注本也收藏于词学文库中。参照图版3。)印成,将再乞贵国学人指教也。弟仅知盐谷温在帝大,他不知也。匆此敬上,并请著安。

弟唐圭璋上 八月廿日 (以上第四纸)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笑去夭加移

@②原字为百加百

@③原字为礻加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