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心得体会 > 劳动教育理论课心得体会(汇总三篇)正文

《劳动教育理论课心得体会(汇总三篇)》

时间:

劳动教育理论课心得体会(精选3篇)

劳动教育理论课心得体会 篇1

为响彻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号召,我校为大一至大三各年级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正确意识和劳动光荣的思想态度。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班级绝大多数人都安排在了实训中心打扫卫生。由于实训中心刚刚完工不久,需要打扫的楼层比较多,负责人给同学分了组分别负责不同楼层的卫生清洁。每天都有不同的清洁任务:清洁楼道、楼梯、暖气片、窗户沟、门、窗台等等,每天都很充实的在忙碌着。中途还安排了校医院新生体检的志愿者服务。

在这次劳动教育过程中,收获了许多。虽然有时感觉很累,但看到原本布满灰尘的楼层在我们组成员的分工协作下变得干净整洁,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同时,我们也更能体会到学校的保洁阿姨和叔叔们为给我们提供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我们应该尊重并感谢他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卫生尽量保持干净整洁来减少他们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劳动光荣的正确思想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不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的上的矮子”。

劳动教育理论课心得体会 篇2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课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工作也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劳动教育理论课心得体会 篇3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并将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劳动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独立标志着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一次内涵提升、结构优化与内容重构。接下来如何扎实有效地落实劳动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显得十分重要。

从实现学生完整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课程是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课程体系的组成要素。近年来,一系列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针对劳动观念淡化、劳动能力弱化、不珍惜劳动成果等诸多问题,强调把劳动素养培育放在完整培养人的高度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xx年版)》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旨在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过去一段时间,劳动作为学生发展的组成要素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新时代“五育”并举框架下,劳动课程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组成要素,将肩负起新的重要使命。

要肩负起新使命,需要对劳动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认真设计。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xx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来看,劳动课程的基本结构是以实践为主线,围绕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按照学段进行进阶性设计。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从结构和内容看,劳动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地性和日常性,避免简单说教和随意讲解,避免简单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流于表面的浅度尝试,强调跟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密切关联。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密切关联,是劳动课程实现其价值的重要动力。因为劳动来自生活,又创造了美好生活。劳动课程要扎根学生现实生活,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贯穿于课程实施全过程。“劳动课标”明确规定,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提倡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学校作为实施主体,需要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尽可能多地设置场域和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和形式,挖掘身边的资源、利用周边的场地,设计人人可参与、丰富鲜活的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及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整参与、真实劳动中丰富体验、提高能力、深化理解。

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落实劳动课程,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体现开放性,鼓励挑战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不仅有日常生活劳动,还有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是为了当下的需要,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劳动课程设计需要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之间搭建桥梁。现实生活中,劳动所用到的知识往往来自各个学科,学生在劳动中也能应用、检验、反思、改进所学的学科知识。同时,国家也鼓励学校将劳动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进行综合性开设。鉴于此,学校可以考虑从学生真实需要出发,设计开放式活动,选择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将劳动的技能技巧、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所设计活动的任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劳动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共融共振、反哺互促,进而让学生经历高质量的劳动实践,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