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丢失的孝心作文600字通用两篇》
不该丢失的孝心 篇1
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加快了行进的脚步,许多优秀的传统被逐渐遗失。孝道,自然也难以幸免。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大年三十,老两口欢天喜地的等儿女回来欢聚,可等回来的却是他们“工作忙,无法回来”的电话,老人嘴里说着“你们忙,不要惦记家里”,可眼中却满含心酸与失落。
社会越发展,品德建设应该越完善。我们不应该把“忙”当成借口,从从而冷落了抚养我们长大成人的父母,这是对孝道的忤逆,是品德的丢失。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
晋朝时有个叫杨香的女孩儿,14岁时随父亲去田间割稻,忽路遇猛虎,凶残地将她的父亲扑倒在地,身单力薄的她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力扑到老虎身上,死死扼住老虎的喉咙,最后老虎窒息而死,父亲虎口逃生,她也安然无恙。
孝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人在危险面前不畏惧,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试想,如果杨香不是出于孝心,手无寸铁的她,怎敢与猛虎搏斗,怎能想出扼住虎喉的办法,父女二人又如何虎口逃生?由此可见,孝心会让人激发出无尽的潜力,是我们当代人应该秉持的一种美德。
拥有孝心,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为父母做出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在生活小事中,我们同样也能尽到自己的一份孝心。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年纪轻轻的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能力,怎么尽孝?其实不然。我们在幼儿园时就背过的《弟子规》中曾讲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惰……”可见行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难,只要平时认真听从父母的引领,在学习中努力进取,用优异的成绩和高尚的品格,让父母欣慰、欢心,在家里能理解父母的苦衷,多与他们交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他们的劳苦,这些都是当代中学生可以做到的孝行。
行孝不分尊卑。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故事中,上有汉文帝“亲尝汤药”,中有名人高官黄庭坚“涤亲溺器”,下有平民百姓路绩“怀橘遗母”,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孝道,践行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捡拾起这份孝心,将这一传统美德不断地传承延续,让孝心在中华大地上永放光芒!
不该丢失的孝心 篇2: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裒时一震,到墓绕千回。”王裒因母亲怕雷,打雷时,就到母亲身边为她壮胆。母亲去世后,每逢雷声,也会到母亲墓前去陪伴。这就是我国古时二十四孝中的“闻雷泣墓”,让多少人惊叹、动容。
以古鉴今,许多人面对“你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你的父母的喜好是什么”等这样简单的问题时,都哑口无言。他们对父母的事情不过问、不关心、不理睬,更有人成年后,只是每月付出一些生活费来“履行义务”。我们不禁疑惑: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连传统美德——孝心都丢失呢?
孟子日:“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现在,有多少人,即使在外旅游也不愿回家倍伴父母;有多少人,面对父母多回家看看的要求却一口回绝;有多少人,在接到父母关心的电话时,又以工作太忙的借口挂断。父母将全部的爱倾注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却被尘世的风烟模糊了双眼,丝毫没有孝顺之心,最后落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地步,而到那时,父母的关怀已不会再有,留下的只有后悔和自责。
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顺并不只是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要爱,更要陪伴。被评为2016年东莞好人的赖传娣,用一生的时间,悉心照料养父母,直到婚嫁都不离开家,在养母重病期间一个人扛起全家的生活压力,也不忘尽全力照顾养母。赖传娣一直践行着“百善孝为先”的宗旨,从孩童到人母,她用逝去的青春书写了一个大大的“孝”字,难道我们不该反思一下,也像她一样,去陪伴父母,在他们失落时给予安慰,在他们生病时呵护照顾他们,就如小时候他们待我们一样吗?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记清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的喜好,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回报、孝顺他们,将不该丢失的孝心拎拾起来,并传承下去,做一个让父母顺心、自己满意的好子女,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