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优秀14篇)正文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优秀14篇)》

时间: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小鱼儿帮助大家分享的三年级数学小论文(优秀1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 篇1

周六,我和妈妈、表姐一起去红梅公园游玩。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我们的心情也格外好!

我们玩了一会儿后便气喵吁吁地坐在了一张长椅上。过了一会儿,妈妈指着旁边的一棵大树问我:“依依,你能量出这棵大树的高度吗?”我想都没想就说:“行啊,拿一根与它一样高的竹竿,再量出那根竹竿的长度就好了啊。”哪来那么长的竹竿?”妈妈反驳道。“这个嘛……”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忽然,我瞥见了地上树的影子,一个念头从脑子里冒了出来:不是刚学了比的知识吗,可以用上它呀!我兴奋地叫起来:“姐,借你一用!”表姐满脸疑问,“怎么了?”“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影子长度和物体成正比,先量出你的身高和影子的长度,再算出你的身高和影子的比,然后量出大树影子的。长度,就能求出大树有多高了!”我自豪地说。

平时我很爱搞一些小制作,所以随身总是带把小皮尺。我拿出小皮尺,量出表姐身高156cm,影子长52cm,它们的比是156÷52=3,3÷3=1,是3:1。大树的影子是110cm,所以它的高度是1×3=3m。“大树高3米!”我大声地说。

学好数学真有用!妈妈、姐姐都服我。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 篇2

双11期间,许多超市都进行商品打折,我们小区边超市也不例外。

妈妈的。洗头液快用完了,妈妈要去买四瓶。我们先到了佳美超市,洗头液上面标着原价90元,现价打八折。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就在这儿买吧!”妈妈说:“先别急,俗话说货比三家,我们先去别的地方看一看。”我们又到了新区超市,我看中了洗头液原价也是90元,不过超市给的优惠是满80元减10元。我们到了最后一家超市,廉价超市,洗头液上标着买二送一。妈妈说:“那么就请儿子帮我算一下吧。”我心想:这太简单了。便拿起笔来算到:第一家超市是90乘80%乘4,算出来是288元。第二个超市是满80元减1O元。那么就是4乘90=360,360÷80≈4,4乘10=40,360-40=320。第三个超市是买三送一,那么妈妈要买四瓶的钱就只要付三瓶的钱,所以3乘90等于270元。270小于288小于320,所以在廉价超市买洗头液最便宜。

通过这件小事让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就能成为一个小小数学家。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 篇3

今天,我做完了数学作业,便拿给了爸爸看。爸爸看了,皱起了眉头,说:“你再联系生活把最后一道题看看!”那一道题是这样的:一根长20公分的`木头要锯成5分米长的木棍,每锯一次要4分钟,锯完一次休息3分钟,那全部锯完要多少分钟?我是这样做的:20÷5=4(段),4-1=3(次),4×3=12(分钟),3×3=9(分钟),12+9=21(分钟)。我仔细地看呀看呀,还是没看出什么毛病,只好硬着头皮问爸爸。爸爸笑着说:“傻孩子,每锯完一次,要休息3分钟,这根木头共要锯三次,三次中间只有两个间隔,也就是说,锯三次只要休息两次,是不是呀?”我恍然大悟:中间休息时间不是3×3=9(分钟),而是2×3=6(分钟),这样,锯完这根木头总共要花12+6=18(分钟)。

从今天这个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生活里就蕴藏着有趣的数学呀!

很显然,文中“三次中间只有两个间隔”不准确。正确的表达应该是,第三次锯后,这根木头就被锯成“5分米长”的一些小段了,这时,就不需要考虑“锯完一次休息3分钟”了。

三年级的数学小论文 篇4

塑料袋在生活中很常见,可别小看了这塑料袋它的里面不仅有学问,它还是污染大自然的主要的一样东西呢!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塑料袋里也有学问,一张塑料袋撕开铺平后至少有1平方米,最大的也能达2平方米。

地球的'面积是510067866平方千米,就按这样计算,小的塑料袋是0.00000001平方千米,铺1平方千米要1亿张塑料袋,铺满地球就只要510067866亿张塑料袋,别看这个数目很大,其实只要地球上的人,每人都扔一个塑料袋,就可以把地球铺满,是不是很惊讶呢。

大的塑料袋是可以撕开变成2平方米,按这样计算,一个大塑料袋是0.00000002平方千米,铺1平方千米要0.5亿张塑料袋,铺满地球就只要255033933亿张塑料袋,这样,只要中国人每人扔一张塑料袋,就能把地球铺满。

看吧,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到处都可以发现数学。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 篇5

今天我和奶奶一起到菜场去买菜。我们骑了五分钟左右的路程,就来到了菜场门口。刚走进菜场的大门口,一股鱼腥味就扑鼻而来,我不禁皱起了眉头。

来到鱼摊前,四五只面盘一字排开,有鲫鱼、乌鱼、鲢鱼,还有黄鳝,每只盆里都只有四五条鱼在游动。奶奶在询问价钱:“老板,今天的鲫鱼多少一斤?”“大的20元,小的'12元,都是正宗河江里捕的。”鱼摊的老板中气十足地回答道。“能不能便宜点,这大大小小加在一起也不过十来条,我都拿走,你给我便宜点。”奶奶在讨价还价。“都拿去,大小不论16元。”价钱商定后,鱼老板用手熟练地把鲫鱼装进了塑料袋里,放在电子称上一称,显示器的左边显示出重量730克,中间是商定的价格32元每公斤,右边显示器显示出了鱼的金额为23.36元。“23元,老板”,“成交,你爽快我也爽快”鱼老板笑嘻嘻地说。

“现在的东西真当贵呵,介小的鲫鱼都要20多元钞票才有得吃,要是在以前5块钞票好买佬佬大的哉。”奶奶边走边嘀咕着。接着我们又在蔬菜摊前买了玉米和四季豆,分别花4.5元和3元。这次买菜总共花了30.50元,才三样东西,现在的物价真是高啊。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 篇6

今天围棋集训结束后爸爸开车接我回家,在停车场爸爸指着汽车问:“一辆汽车有多少个轮子?”我立刻回答:“当然4个轮子。”“那3辆汽车有几个轮子啊?”我说:“3×4=12(个)轮子。”

回到家,我发现放鞋子的柜子里摆满了鞋。爸爸对我说:“有客人来了,你能猜猜有几个客人在家里吗?”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4只鞋子。每人两只鞋子,14÷2=7(个),有7个客人。进了门我发现是青岛的公公、婆婆、包哥、戴逸凡、舅妈、芋头和舅舅来了。今天是中秋节,他们还带来了月饼。

大家开始吃月饼了。这时,爸爸又开始提问了:“我们有六盒月饼,每盒里面有四个。平均每人能分几个?”我动了动脑子说道:“4×6=24(个),24÷8=3(个)。每人能分到三个月饼呢。”爸爸又问:“假如我们有18个人,每人一个月饼,一盒有2个月饼,一共要几盒月饼?”我立即说:“18×1÷2=9(盒)。”爸爸夸我是个爱动脑经的孩子。

我很高兴。原来这学期我们学的`乘除法在生活中还真有用处呢!

三年级的数学小论文 篇7

暑假的一天清晨,我和妈妈正在吃早餐,忽然发现早饭的配菜全部吃完了,于是我就建议妈妈一起去超市购买一些榨菜之类的配菜。

到了超市之后,我开始选购我想要的配菜,妈妈交了一个任务给我,就是让我自己带着零花钱去挑选并且完成结账。

我仔细观察了我所挑选的配菜价格,其中榨菜的价格是每包1.5元,我准备买3包,于是,我心里默默地算起了账,由于带小数点的。乘法还没有学过,我就想把小数点去掉之后再用乘法15×3来计算,把最终得出的45再加一个小数点,得出了4.5元的结果。

我来到了收银柜台,从零钱包里拿出了5元钱给收银员,收银员找给了我0.5元。我心里又默默的核对了一下找零5.0-4.5=0.5元,看来,收银员没有找错。

我心满意足的拿着三包榨菜跟妈妈回家了。

三年级的数学小论文 篇8

的衣服都是妈妈买,爸爸、妈妈和我都穿得很得体。星期天妈妈又要给我买衣服,叫我陪她一块去。

到了商场,我看见一双漂亮的运动鞋,我好喜欢,就叫妈妈给我买。妈妈看了款式,问了价钱是45元,觉得比较合适掏钱给我买了。看见妈妈给而买了我喜欢的'运动鞋,我十分高兴。

买了鞋后,我们又上了卖服装的三楼。呀服装真多,各式各样,五颜六色,各种品牌应有尽有,我有点目不暇接了。妈妈问我喜欢什么样的衣服,我和妈妈边走边看,我看中一件白色连衣裙,试穿了一下,妈妈说有点小不合适我们继续挑选,最后我和妈妈都看中一款粉色的连衣裙,大小合适。标价88元,价格较高。但妈妈见我喜欢,就和营业员商量,最后花80元买下了。

我们又逛了一会,妈妈又花360元为爸爸买了一套漂亮的西服。我们就离开了商场。

今天,妈妈一共花了45+80+360=485元钱买衣服,可她没有为自己买一件,全为了我和爸爸。妈妈爱我和爸爸。我更爱我的妈妈。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 篇9

早上,爸爸去菜场买菜,给我买了一些我最爱吃的大枣。我立即拿了一颗,刚要放到嘴里,爸爸突然说:“我得先出一道题考考你,答对了才可以吃。”我说:“好的`,快出题吧。”

爸爸说:“这些大枣要是给我们家五口人分的话,每人分5颗还剩下3颗,如果每人分6颗的话少2颗,你能算出我买了多少颗大枣吗?”

我一听,脑子有点乱。爸爸提醒我说:“你不是学过乘法口诀吗?哦,我明白了,5个人每人分5颗,就是5×525,还剩下3颗,就是25328。我说:“一共28颗”,说完就要吃。爸爸说:“不忙,还有一个问题没算呢?”

我又开始计算。5个人每人分6颗,就是5×630,还少2颗,那么就是30-228颗。爸爸笑着说:“答对了,我决定奖励你8颗。”

这时候,爸爸又说:“奖给你8颗后,剩下的我们四个人分,你算一算我们每人能分几颗?”这个问题有点难哦,28颗奖给我8颗,还剩下28-820,20颗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呢?这时候我想起来老师教过的除法计算:20÷4=5颗,我们每人可以分到5颗。

爸爸高兴地说:“恭喜你,答对了,你真是太棒了。”

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我感到吃在嘴里的大枣好甜啊!

三年级的数学小论文 篇10

说到数学,我可是有很多话想说,这是我最差的一科,我认为学习数学需要很好的思维,和沉稳的心态,学习数学我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呢。

在上学时的某一天,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题目是这样的,一个大圆柱上面放了两个依次变小的圆柱,求它们的表面积,正当我还在一个一个算它们的表面积再减相关联的部分时,我的同学已经算完了,我惊呆了,为什么他能算那么快,下课后我去找那个同学:“为什么上课那道题你能算那么快。”“因为你没用对方法,我来教你吧,你可以只算最大图形的表面积,再算小图形的侧面积,相加就可以了,很方便吧。”她笑着说,我又惊呆了,尽然还有这种妙计。

所以说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遇到不会的题一定要及时问,问到会为止,这样才能提高成绩,也会让我们学习数学更简单。

我再给大家推荐一种方法吧,那就是上课认真听,别看这只是学生一定要完成的,真正能完成很完美的人少之又少。

大家一起加油吧。

小学生数学论文 篇11

学老师说今天要在我们班举行公开课教学,让我们昨晚预习课本第64---65页,可我看了半天也不知什么意思,只知道书中有幅图画好熟悉和我们的操场设施一样。可老师说过"一定要预习,不然明天很多老师听课,叫到不会的话会很丢脸的,"没办法只好把书中的几个名词如"平行、垂直"记住,但究竟什么意思我还真不明白!

上课时间很快就到了,我们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因为这样的课每学期我们都会举行一次,开始上课了,老师首先让我们猜一猜,如果两根小棒把它们从高处往桌面上扔,这两根小棒可能会落在哪里?。很快我们就讨论出很多种的结果,有的说相交、有的说不相交、有的说会叠在一起、有的说快要叠在一起,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老师提示说:如果把桌面和地面分别看成同一个平面),这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会怎样的呢?

让我们闭着眼想想,如果我们把两根小棒看成是两条直线,哦原来两根小棒还可以看成两根直线,那不是就好思考多了,老师接着让我们把想的用彩笔画一画这两根小棒会出现的位置,我平常最喜难画画了,这可难不倒我,我一下子就画出了九种,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拿着自己的作品上去"展览",因为作品比较多,老师挑出一幅画得最多的我的作品出来讲解,开始我很得意以为我观察最仔细了,可是经过老师用直线可以无限延长原理讲解,最后只成了两类:一类为相交,另一类为不相交。我恍然大悟原来表象也是会骗人的呀!接着老师引导我们去概括"不相交"时为何为"平行",老师利用课件把两根直线无限延长结果无论怎样它也不会相交在一起,这样我一下子我就明白了,接着老师让我们思考是不是不同的平面这两条直线也会平行呢?经过我们和老师印证结果并不一定,所以必须记住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完整的平行定义就在我脑海中产生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老师叫我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条平行直线:如直线a和直线b,我们可以说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还可以说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还可以说直线a和b直线互相平行的,接下来做练习时我们轻而易己就把它们给"解决"了。

认识了"平行",老师直接让我们认识了另一位朋友"垂直",并让我们认真观察什么时候图形是最特殊的?

我们观察后运用了解决平行的有关知识很快就发现第(2)图形不一样,用三角板一测还发现两条相交的这个角是直角呢!于是老师一一对垂直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讲解,"交点"这时叫"垂足",相交的这两条直线叫垂线,同样老师也让我们做了类似的练习,结果我们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了练习。

最后一环是找"垂直与平行"老师说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和垂线、让我们大家一起找一找,首先我们到了教室的,然后又到操场上去找,我们最后到了我们经常去玩的地方"云龙桥"去,结果发现这些我们经常去地方有很多的"垂直与平行",我们大家都是惊讶极了,垂直与平行的现象真是无处不在,它不仅用处广泛而且美观,而且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垂直与平行。同学们,其实,生活就是数学的课堂,只要你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你也能发现很多的数学秘密噢!

三年级的数学小论文 篇12

今天数学课上,黄老师让我们做了一道思维题,我一看到题目,就马上开始埋头写了起来,我心想:这次一定要做对,如果做对了,我就有机会去学校的籀园杯参赛了。我是多么的渴望去参加的`,只要我努力……

我想啊想啊,分割性不行?我试了试,不行。添加辅助线行不行?可我在怎么添加,就是行不通。就当我万念俱灰的时候,心中又燃起了一线希望,可试试,还是不行。

“时间到!”黄老师说了一声,黄老师请了徐可笛上来讲解,她在那个图形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后来,听了她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中点在于那个画上去的三角形!我原先的想法全错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都没想到?”可是后来,我又很快的说服了自己。

从这次做题中,我虽然没有做出来,但我对自己说:“相信自己,没错的!这次做错了,还有下次,总有一次能行的!”

小学生数学论文 篇13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

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米),112.5+18=130.5(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

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  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 篇14

学习了小数除法后,老师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做一套西服需用35分米布,现有布168分米,可以做多少套西服?我心想,这太简单了,便飞快地写出答案:168÷35=4.8≈5(套)。

可作业发下来后,我发现这道题竟然错了。我感到莫名其妙,难道是老师判错了?直到上课老师讲这道题时,我才找到原因。老师说:“单纯地从算式得数得数算式看,这道题等于5没有错,但你们想到没有,做完4套服装后,剩下28分米不能再做一套服装,所以这道题不管余几,都只能做4套服装。这种方法叫‘去尾法’,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说:“下面我们再来做一道题:五(1)班组织春游,全班有26人,8人坐一条船,一共需要几条船?”“5条船!”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笑着说:“看来这次大家都动脑筋了,这就是‘进一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