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二复习资料与复习方法指导》
对于历史的学习与复习,学生要根据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巩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达到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目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考前让孩子做一遍!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2、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1992年,南方谈话。(1)背景:苏联解体,人们面临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2)谈话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3)南方谈话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1992年,中共十四大,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6、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总结:1、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改革开放不断前进。
2、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1、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内容: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2007年,中共十七大,内容: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创造性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3、2012年,中共十八大,内容:①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4、2017年,中共十九大,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容:①新时代是我国的历史方位。②我国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思想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三、我们如何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四、启示:坚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 含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为实现中国梦的努力方向(如何实现)
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四个全面”战略目标
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江苏调研)
意义: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3、新发展理念 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意义:新发展理念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了中国最紧迫的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三、经济建设成就
1、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3、一带一路,亚投行,自由贸易区,人民币国际化。
材料研读: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道路?答案:中国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是经过改革开放证明了的正确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和国情
2、确立过程:制度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法律化——《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法》
3、实施:194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4、制度的意义:①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③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主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二、为实现各民族共荣繁荣的措施
1、政治: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意义:这些地区买进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国家采取优惠政策,进行技术、资金等援助。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文化:创制文字,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意义: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4、战略:进行西部大开发,修建青藏铁路。意义: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的经济发展。
问题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十三课 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背景:《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553年,葡萄牙占领澳门。
二、一国两制(制度与理论创新)
1、提出者:邓小平2、含义:在祖国统一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最先为台湾问题提出,最先应用于香港)
3、作用:“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三、香港、澳门回归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人物撒切尔夫人)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3、意义: 港、澳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未解决台湾问题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四、回归的原因:1、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3、中华民族人民努力4、港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历史: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1624-1662年荷兰占据台湾,后被郑成功收复;康熙时收回,设立台湾府;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1949年,国民党败逃至台湾。
二.对台基本方针 1、建国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推动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1、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开放探亲,意义: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
2、1992年,九二共识,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意义:海峡两岸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4、1993年“汪辜会谈”
5、2005,胡锦涛会见连战,重申九二共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重要发展。
6、2015年习近平会见马英九,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的一页。
7、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改善的原因: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②中美关系改善③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两岸“三通”,大陆居民赴台旅游。
四、总结
1、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利于台湾统一的因素:①一国两制提出;②中国国力增强;③海峡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④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阻碍台湾统一因素: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3、港澳台问题的认识:①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要坚决反对分裂势力,为统一而努力③落后就要挨打,实力强大才能维护统一。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十四课、国防建设:钢铁长城
一、陆军发展:现代化水平提高,多兵种。
二、海军1、建立: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②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①发展:70年代发展多型舰艇:1971年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②90年代以后发展特点:现代化,多兵种,活动范围扩大,出现航母:辽宁号
为何旧中国有海无防,新中国能保卫海疆:旧中国国力衰弱,统治腐朽。新中国国力强盛,武器先进,战斗力强。
三、空军1、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参加抗美援朝,战绩辉煌(蒋道平)。2、发展:从国外购买到国产仿制(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到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歼20)
海陆空军发展的共同特点:多兵种,现代化,走了一条国外购买、国产仿制、自行研制的过程。
四、导弹部队: 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2015年,改名为火箭军。
任务:担任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核反击常规导弹精确打击等任务。
五、新时代强军之路
表现:1、2014年古田会议,政治建军。
2、2016年,成立五大战区。3、组建五大军种:海、陆、空、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4、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意义:军队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六、国防建设的意义/为何建设国防:国防是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重要力量,是维护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七、如何建设国防: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②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实力,培养科技人才
八、国防与科技的关系:科技进步是国防发展的关键,国防强大是科技发展的保障。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近代外交特征:不平等、不自主的屈辱外交。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建国后的外交形势:①友好:建国后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为我国经济恢复获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②敌对:美国等对我国进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三、50年代外交成就:1、建国后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作用:为经济恢复创造了好的外部环境。
2、 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中国同印度、缅甸会谈时确认。
(5)意义:在国际上影响深远,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国际地位。
4、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特点、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同”:被殖民的遭遇,面临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问题。
“异”: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不同。
(5)作用: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总结:50年代去的外交成就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周恩来等外交家的努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的外交策略
四、七十年代外交成就
1、成就一: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2)恢复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第三世界亚非拉国家的支持;美国霸权的衰落。(3)意义:是我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成就二:中美建交。原因:①中国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②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霸权衰落③中美牵制苏联的共同需求
过程:(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意义:①中美关系正常化②推动了中日建交,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成就三: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影响: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70年代中国出现建交高潮原因:①国力增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四、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1、布局措施:①推动大国关系发展②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大国担当,大国责任。③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2、外交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
3、外交成就: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会议,G20峰会,金砖国家会议,2001年加入WTO等。(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4、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
六、总结
1、周恩来的外交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参加日内瓦会议。
2、中美、中日关系发展特点:既有对立又有合作,但友好合作是主流。
3、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世界形势、个人努力。
4、怎样处理国际关系: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发挥联合国维护和平的作用。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一、军事——两弹:核弹和导弹
(一)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为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威胁。
(二)表现: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2、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点火发射3、1967年,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意义:①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②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邓稼先:领导设计了中国的***,被称为“两弹元勋”。
二、航天成就
成就:1、一星: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的国家)。
2、1999年,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3、2003年,发射“神舟五号”第一艘载人飞船(杨利伟)。
4、2008年,神舟七号深入太空,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意义:航天成就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促进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
总结:两弹一星研究成功的原因:①综合国力增强、科技进步②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③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努力
三、生物领域
1、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意义:①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②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2、屠呦呦发现了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意义:是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总结:1、科学家的精神:无私奉献,热爱祖国、勇于创新。
2、如何发展科技: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培养科技人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3、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政府政策(如863计划等),科学家努力,经济发展水平。
3、科技的作用: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如汽车飞机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弊:科技也能带来危害,如汽车带来了环境污染,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犯罪。
四、文化事业发展
1、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作用: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如《茶馆》《红岩》等。
3、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材料研读: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我们的文化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丰富的革命文化,这是正确的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 1、布票,色彩样式单一→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 食:食物匮乏、基本温饱→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
• 住:简陋、拥挤→面积扩大、装修,环境好。
• 行: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公路、航线、私家车。作用:①便利了人们的出行,②促进了商品流通。
• 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学、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勤俭节约。
• 2、交通发展:2010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世界第二。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成为民航大国。
• 3、通讯:电信网络规模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越来越高。
• 互联网的作用:积极——是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消极——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良信息传递等问题。
• 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①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②科技进步③政府关注民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5、票证出现原因:①建国后经济发展落后,商品匮乏;②计划经济。
6、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初二历史的复习方法指导
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范围,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知识回顾,从整体上感知本课的复习内容。
二、构建网络形成体系
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可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讲准重点:抓住关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
2、讲透难点:采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混知识相对照等方法。
3、讲明疑点: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讲出知识的规律:重在讲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依线巩固内化知识
学生根据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巩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达到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目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
四、题例剖析培养能力
典型题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这一环节重在教师通过对题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科学习基本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五、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练习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题型应多样化,题量应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回答问题的技巧。
历史初二复习资料与复习方法指导相关文章:
2.初二历史知识要点与学习方法
3.初二历史学习方法指导与学习方法总结
4.初二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
5.初二学习方法指导与学习方法总结